《總有一些句子,滴墨成傷:小山詞的美麗與哀愁》主要講述了,晏幾道(1038—11lO),字叔原,號小山,其人及作品曾獲“貴相暮子”、“詞之大宗”、“艷詞之最小山詞”等評價,但是這些評價都是外人賦予他的,而他對自己的定位則是“古之傷心人”。是的,“古之傷心人”?傆幸恍┚渥,滴墨成傷!缎∩皆~》看得多了,人就變得愁苦憂傷
《樂府詩述論(王運熙文集)》由王運熙著,主要為作者對樂府詩歌淵源和發(fā)展演進所進行研究的相關(guān)學(xué)術(shù)論文合集。本書分為上編《六朝樂府與民歌》、中編《樂府詩論叢》和下編《樂府詩再論》三個塊面。上編深入探究了六朝時代吳聲西曲的產(chǎn)生時代、產(chǎn)生地域、淵源及語言特色,并考述了神弦歌的性質(zhì)和特色。中編是對兩漢樂府發(fā)展整體的溯源和把握,考
《香花與毒草(1955-1957年中國雜文檔案)》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當代雜文編年史”、寧夏社科規(guī)劃項目“新中國雜文編年”、寧夏高校科學(xué)研究基金重點項目“新中國雜文編年史”階段性成果!断慊ㄅc毒草(1955-1957年中國雜文檔案)》采用編年史的方法、體例,梳理、研究1955—1957年間中國雜文創(chuàng)作、傳播、接
本書選取了周策縱教授論詩評詞方面的經(jīng)典文章,包括《試考蘇軾<念奴嬌>赤壁詞格律與原文》《周邦彥<蘭陵王>詞考釋》《<哀郢>譯記》《關(guān)于定形新詩體的提議》《論<詩話>》《詩詞的當下美》《從<哀郢>論屈原的放逐》《論胡適的詩》等文章。詩詞不僅是作者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后世了解作者生平、生活時代與個人境遇的途徑。周策
《讀古文通識》以先秦至清代古文為研究和論述的對象,力求勾畫出中國古文發(fā)展的脈絡(luò)和源流,探究古文的文本寫作規(guī)律,兼及歷代古文中名篇的閱讀和鑒賞,同時為古文讀者提供必要的入門參考書目。
本書是從上千種筆記小說中輯成此書,探尋中國歷代筆記中的絕世美女。全書共8章,包括:秦始皇美人、東坡妾碧桃、陳圓圓、粟子、巧蝴蝶、董小宛、太原女、徐娘等。
本書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曹雪芹的生平、故居、知音和合作者,分析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和王熙鳳等人物特征和藝術(shù)形象,剖析了《紅樓夢》深刻、豐富而又耐人尋味的多重主題,評述了小說獨步千古、超越前人的藝術(shù)成就,并介紹了異彩紛呈的紅樓文化;第二部分對小說中“黛玉入府英雄”等8個精彩片段進行了畫龍點睛的詮釋和解讀。
本書簡要介紹了吳承恩的生平,分析了《西游記》的成書過程,剖析了呆頭呆腦唐三藏、全忠全義美猴王、老婆舌頭豬八戒、好好先生沙和尚等人物形象,評述了《西游記》的藝術(shù)特色,最后對小說中“大鬧天宮”等3個精彩片段進行了畫龍點睛的詮釋和解讀。
本書共分兩部分!耙浴辈糠趾喴榻B了曹禺的戲劇人生,剖析了周樸園、繁漪、周萍、周沖、侍萍、四鳳、魯貴、魯大海等人物的特征、思想以及所代表的社會階層和群體,并以線條圖形式說明了上述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精彩片段解讀”部分對話劇中威逼吃藥、不期而遇、對雷發(fā)誓、玉石俱焚等場景進行了詮釋和解讀。
本書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以“波瀾壯闊水滸情”、“迷霧掩沒著書人”、“亦真亦幻說江湖”、“繽紛多彩話版本”、“滿目琳瑯眾生相”、“大浪淘盡見經(jīng)典”、“錦心繡口付后人”為題,揭示了《水滸傳》中各類人物的藝術(shù)形象;第二部分對小說中“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等11個精彩片段進行了詮釋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