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建設(9)》旨在通過持續(xù)關注與追蹤致力于現(xiàn)代漢語精神與語言探索的詩與人,通過伴隨一代詩人最新的生長,見證與完成現(xiàn)代漢語真正意義上的成熟。雜志的常設欄目有:《開卷》、《詩選》、《跨界》、《細讀》、《筆記》、《建設》、《譯介》等。本期中實力派詩人王家新的詩顯示了詩人在歲月的沉淀后對生活的思索,而青年詩人施茂盛,海女等的
他只寫散文、格言和警句;他并不渴望去證明什么,只是預告和啟示;但恰恰是憑借一顆偉大的心靈與神奇的想象力(而非邏輯推理),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哲學,不僅僅是一首詩或一段警句,而是一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
本書是流沙河先生閱讀《詩經》的心得體會。作者從《詩經》中精挑細選八十一篇詩章,以還原現(xiàn)場的方式,為讀者講述了每一篇詩背后的故事。文字幽默詼諧,數(shù)千年以前的故事娓娓道來,使人身臨其境。
《金瓶梅敘事形態(tài)研究》由孫志剛編著!督鹌棵窋⑹滦螒B(tài)研究》內容簡介:《金瓶梅》是一部至今仍“活著”的古典小說,當今社會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在此書中找到影像!督鹌棵贰芬话倩厝缫换兀适虑楣(jié)高度整一,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實屬罕見,故惟有從整體敘事形態(tài)人手來研究此書,方能破解其中的奧秘。從整體形態(tài)上講,《金瓶梅》是一部“艷歌當哭”
《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傳播的關系研究》運用西方接受美學理論,就讀者與明清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傳播的關系進行闡述,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探討:第一探討小說讀者的閱讀狀況及其特點、影響:闡述明清時期豐富多樣的小說閱讀形式以及各自不同的特點、影響。第二就讀者與明清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的關系加以探討。
《楚辭》是先秦時期重要的詩歌形式,以屈原的作品為主,故又稱《屈賦》;又因《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故又簡稱為《騷》。本書以宋洪興祖的《楚辭補注》為主,選取有定論的七卷屈作進行譯、析、注。
在中國文學史上,歷來以“風雅”、“風騷”并稱,又稱“詩賦”,或“詩詞曲”。一般又統(tǒng)稱文學韻文為“詩詞歌賦”。它們是我國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這僅是習慣叫法,若依文體起源演變次序,則應當是“歌詩賦詞”,賦、詞、曲是由詩演變而來的,是詩的變體。因此我們在敘述一些帶普遍性的問題時,往往說“詩”時也就包括了其他幾種文體。
漢代以來,儒家一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名義統(tǒng)治者,但實際上,道家作為中華西鄉(xiāng)文化的原始淵源之一,始終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甚至由此產生出中國本土文化中唯一的宗教門派道教,并為最終形成儒、道、佛三流合一的宋明理學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和社會基礎。在如今這個知識爆炸,書業(yè)發(fā)達的時代如果沒有選擇的讀書,很可能會成為書籍的奴隸,
《馮積岐評論集》出現(xiàn)了兩個主要單元:“看馮”與“馮看”。這并不是說要故意引導某種比較,甚至推出“女有張愛玲,男有馮積岐”之類的新論,而只是一種自由聯(lián)想式的隨機的借用,別無微言大義焉!翱瘩T”即他者對作家馮積岐的評說固然構成了本評論集最突出的部分,但從“馮看”角度設獨立的一個單元收集了馮氏自己的部分評論文字,也意在顯示本
《中國西部兒童文學作家論》以新時期以來在中國西部兒童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力與代表性的十五位作家為個案研究對象,以微觀的文本分析細致考察了中國西部自然與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西部兒童文學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西部兒童文學與西部兒童生存狀況之間密切的互動關系,研究內容尤其凸顯西部兒童文學的本土化、主體性特征,彰顯其特有的“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