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蘇州廣播電視總臺的建設性新聞欄目為藍本,探究中國媒體的建設性新聞實踐。首先,概括建設性新聞的媒介呈現(xiàn)框架,揭示媒體建設性新聞生產背后潛藏的制約因素與規(guī)制特征;其次,分析媒體在實際工作中充當?shù)慕巧c受眾期望之間的落差及角色困境,為今后中國媒體從事建設性新聞實踐可能遇到的問題,如內容制作、新聞生產、媒介角色建構等方面
本書分為熱點關注、理論探討、實務綜論、黨報研究、網媒論思、對外傳播、隊伍建設、領導干部與媒體八個板塊,收錄了論守正創(chuàng)新階段的正面宣傳、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改進突發(fā)事件報道的幾點思考、黨報改革與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芻議等文章。
中國特色新聞學是當代中國新聞學發(fā)展中提出的重大命題。這一命題的提出,既是基于時代發(fā)展變化的需要,也是基于新聞學學科自身建設的需要,體現(xiàn)了新聞學與當代社會發(fā)展的緊密關系,也體現(xiàn)了新聞學界的理論自覺。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不能僅僅是抽象概念與自洽理論的提出,而是要深深扎根在中國大地的新聞實踐中,深深呼吸時代發(fā)展的新鮮氣息,明
徐鑄成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新聞史上的著名人物,經歷豐富,著作等身。《新聞藝術(增訂本)》源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民主同盟中央舉辦的多學科學術講座,時任民盟中央副主席錢偉長邀請徐鑄成先生主講新聞學專題,是一部較為完整地闡述其新聞思想、新聞學術觀點和總結新聞實踐經驗的著作。本書共分十個專題,涉及新聞的基本規(guī)律和藝術魅力,新聞記者
本書以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背景下的中國公益事業(yè)為考察對象,對其社會化公益的發(fā)展歷程、發(fā)展原因及傳播特點進行了研究,以價值表達和公眾參與為視角,展示了新媒體技術在公益?zhèn)鞑ナ侄、傳播理念方面引發(fā)的變革,呈現(xiàn)了公益?zhèn)鞑ブ黧w的多元價值表達,并對公眾參與的模式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為新媒體公益?zhèn)鞑サ牧夹园l(fā)展提出對策。
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鄭慶東同志從2021年的元旦起開始評報,全年每日一評,記錄經濟大報的探索足跡。本書將這一年的評報內容結集出版,一是為促進采編工作,讓更多的同志包括新入社的同志,能夠盡早了解和掌握報社的采編理念和工作規(guī)則。二是,為中央黨報、經濟大報的改革發(fā)展備下一份歷史資料。后,也為新時代新聞理論和新聞宣傳工作提供
本書對財經新聞的概念、主要特征、財經新聞采訪及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作了論述,并就如何進行宏觀經濟新聞報道、微觀經濟新聞報道、中觀經濟新聞報道、金融新聞報道、財政新聞報道、稅收新聞報道、國際貿易新聞報道、房地產新聞報道、公司新聞報道等9大類財經新聞的相關知識、關鍵概念、策劃要點、撰寫要點以及報道要求等進行了細致講解。全書理論與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引發(fā)了傳播方式和媒介形態(tài)的革命,以受眾為主導、以用戶為中心的傳媒市場需要傳媒企業(yè)實施流程再造,WTO帶來的媒介市場競爭進一步推動了流程再造。媒介融合就是要打破各個媒體的種種限制,在跨媒介介質的平臺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聞,從而產生出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的新的媒介生產流程。因此,媒介融合不僅是不同媒介的整合與重組,交
本書作者系大眾日報社總編輯趙念民同志,他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指示為指導,結合理論和實踐,總結了多年以來新聞工作思考和探索。分為“沒有調查就沒有輿論引導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境界”等二十一個專題,對于新聞報紙?zhí)貏e是黨報改革創(chuàng)新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有益的探索。這些專題既有理論層面的論述,也有
課程思政是當前中國教育的一個熱點,它關注的不僅僅是大學的思政課,更重要的是著眼于大學課程的思政化。這是中國教育講政治的具體展現(xiàn),而新聞傳播教育在課程思政方面理所應當走在前列。特別是在中國的新文科建設中,新聞傳播專業(yè)越來越重要,如何把課程思政放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來把握,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書以課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