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國近代時期文化交流學者、外交官員、政治流亡者、考察者、女性等幾類人物為線索,從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考察不同身份的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域外詩的復雜形態(tài),分析了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中國人對異域的認知及其現(xiàn)代性想象的層面是有差異的,由此可以觀照近代中國人接受異域文明的艱難與多元化。分析出,在西方語境影響下的價值體系和精神結構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包括兩個章節(jié),第一章以扎米亞京的《我們》、阿道司·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以及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三部反烏托邦小說作為核心,探討了反烏托邦的誕生、命名與20世紀上半葉歷史,特別是冷戰(zhàn)歷史之間的關聯(lián)。第二章同樣以三大反烏托邦小說為核心,在第一章辨析反烏托邦概念的不同層級以及反思
外國語言文學評論.第2輯
“英語詩歌鑒賞”是通識型課程,但也具有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性質。新時代需要的人才不僅要語言能力出眾,而且要文化知識豐富,具有文學素養(yǎng)、藝術品位和鑒賞力,本教材將為這方面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貢獻。 本教材既提升外語語言能力,又建構合理的知識體系。通過閱讀詩歌原文,增加學生的英語閱讀和理解能力,達到大學英語六級(詞匯量5500)水平,
本書是梁曉聲畢生閱讀經(jīng)驗分享,對十八、十九世紀前后法國、俄國、美國、英國、德國等經(jīng)典作品,特別是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分析,以及對于中國新文化運動以來文學成績的深入探討,以現(xiàn)代眼光重新審視中西方經(jīng)典文學,闡述了文學即人學的重要文學觀。這是一份有態(tài)度的人性觀察和社會思考筆記,在中國社會轉型中,更是一種有價值的思考檔案。
流傳、相遇、碰撞正是文學與思想的對峙,成就了同一時代下不同學術共同體的流變與發(fā)展。本書收錄了文學理論家、批評家、美國比較文學奠基者勒內·韋勒克19291963年間有關浪漫主義時期德、英、美三國文學乃至哲學領域學理關系的六篇文章,重點考察了德國哲學與批評觀念在英國和美國的傳播。針對德、英、美三國文學乃至哲學
本書是苗煒《文學體驗三十講》和《苗師傅文學人生課》同一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寫作的體例依然為文學講稿,有同名音頻課。本書談及的圖書、影視作品有所變化,寫作調性上也有調整:“我在文學體驗三十講的開頭,說了文學有什么好處,在“第二本”開頭,又對書本啊閱讀啊進行了一番抒情,好像有點兒營銷的感覺!业霓D述可能沒啥激情,也沒啥批
《南洋的幻象——拉美西葡文學札記》收錄復旦大學中文系邵毅平教授所撰有關拉丁美洲及西班牙、葡萄牙名家名篇文學筆記。包括《活著為了虛構》《六點鐘到達的女人》《迷失東京》等。作者從中國視角出發(fā),放眼世界文學版圖,研究剖析為中國廣大讀者熟識的馬爾克斯、略薩、科塔薩爾等名作家的文學作品,同時不時引入中國文學名著,以為比較文學的對
本文集的主題是故事之妙,尤其是路易斯鐘愛有加的童話和科幻。在這些充滿魔力的文字中,路易斯不僅闡明了故事講述的核心價值,也揭示了文學批評的真正意義。 路易斯認為,童話并非專為兒童而寫,成年人可以大大方方地喜歡童話。類似《魔戒》和《霍比特人》等童話,不僅提供了一種逃離現(xiàn)實的方式,也包含著對現(xiàn)實世界的隱喻和反思,為讀者提供
本書是一本外國文學專業(yè)學術論文集,由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王欣教授、石堅教授擔任主編,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趙毅衡教授擔任學術顧問。本論文集本著兼容并蓄、實踐創(chuàng)新的學術理念,深入探索外國文學研究,同時將敘事學理論與方法系統(tǒng)拓展至各學科領域,溝通文學、文化、藝術、歷史、哲學、電影等不同形式和領域,含納敘述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