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農民戰(zhàn)爭》是恩格斯研究德國革命問題的成果,是總結歐洲1848年革命經驗的重要著作。該著作于1850年夏天和秋天寫于倫敦,載于《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第5、6期合刊。在1870年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由于深受德國工人讀者歡迎,于1875年重印第二版。恩格斯生前曾準備對這部著作進行修訂,因忙于馬克思的遺稿
本書聚焦毛澤東的文藝思想主題,展現(xiàn)了百年毛澤東文藝思想傳承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藝理論發(fā)展的偉大歷程,提出毛澤東文藝思想傳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文藝理論不斷發(fā)展的四個高峰,即以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主要標志的第一個高峰,以1956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為主要標志的第二個高峰,以197
杰克遜以回顧19世紀誕生于法國的社會主義方式,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兩股潮流——威權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進行逐一考察”,展示二者之間的斗爭過程,揭示其背后的“歷史邏輯”。提到威權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就不能不談到這兩種主義的締造者——馬克思與蒲魯東。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成長環(huán)境,是后來二人形成不同理論旨趣,并選擇不同革命道路的內在原因
關于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與當代實踐,學界當前的研究聚焦于三個方面。第一是關于金融資本運動規(guī)律的理論進展。相較于20世紀初列寧、希法亭等學者剖析的金融資本,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過程中對金融資本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學者們圍繞現(xiàn)代金融資本展開討論,分析其在運動領域、積累方式、對經濟周期和危機的影響等方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之一。本書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板塊中的知識點,選取百年黨史中的著名故事、人物、事件、精神等,從黨史角度拓展教學內容、方法和載體,將黨的奮斗歷程與偉大成就、光榮傳統(tǒng)與優(yōu)良作風、實踐創(chuàng)造與歷史經驗融入“馬
本書以深入掌握《共產黨宣言》作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一把鑰匙,從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介紹、《共產黨宣言》誕生的背景以及對《共產黨宣言》逐字逐句的解讀等,為廣大青年、黨員干部講授了一堂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共產黨宣言》導讀課程。
本書內容包括:剩余價值之化為利潤及剩余價值率之化為利潤率、利潤之平均利潤化、利潤率下降傾向的法則、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利潤之分為利息與企業(yè)利益。生息資本、利潤之分為利息與企業(yè)利益。生息資本(續(xù))、剩余利潤之地租化、所得及其源泉。
本書是吉林大學張盾教授第二次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是他過去20余年研究馬克思政治哲學的一個總結。作者將這些研究內容整理凝練成現(xiàn)在這樣一個結構,包括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哲學基礎”、“學術史淵源”、“經典問題”、“當代效應”和“中國式問題”等五大主題,編成五篇,期望以此展示出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一種總體性的理解。
本書精選了靳輝明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高校理論戰(zhàn)線等雜志發(fā)表的理論文章,主要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研究方向,包括馬克思主義在批判中發(fā)展與繼承、列寧研究馬克思早期思想發(fā)展的方法論原則、馬克思怎樣使用異化概念、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創(chuàng)人類歷史新紀元、重溫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國哲學社會科
空間秩序是影響人與自然關系的關鍵變量之一。資本在逐利本性的驅使下,總是力求超越一切空間界限,其結果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和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