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以研究中國早期國家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對于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轉型直至成為領土國家(即單一制國家)的過程加以考察,使讀者更清晰地了解先秦時期發(fā)展的軌跡。全書共五章,至第四章按照時間順序,分別論述了中國古代王權與國家的起源、夏商西周時期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態(tài)、春秋時期由早期國家向領土國家的轉型、戰(zhàn)國時期以官僚制度為特征
本書是研究“杜鳳治日記”的專著,主要探討以下問題:第一,杜風治的生平及日記的史料價值;第二,官員之間、官紳、官民的關系,并講述同治、光緒年間廣東各級官員的一些故事;第三,晚清州縣官的公務,包括主持考試、審理案件、地方教化、緝捕盜匪、管理省城、對外交涉等方面;第四,州縣錢糧催征和州縣官的收支;第五,州縣官與士紳的合作與沖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這曲耳熟能詳?shù)纳轿髅窀枳尅白呶骺凇辈辉倌吧L岬阶呶骺,人們腦子里很容易形成一幅百姓因為災患逃離故鄉(xiāng),食不果腹,居無定所,去口外謀生養(yǎng)家糊口的圖景,這的確是走西口的主要組成部分,然而回望歷史,在走西口的路上,很多人把逃荒之路變成了淘金之路,他們改變了耕田種地看天吃飯的生活,開始經商
“走鏢者,英雄也。白龍馬,梨花槍,走遍天下是家鄉(xiāng)!币粋縱橫四海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中隱于市”的俠士——鏢師從此在神秘中引來無數(shù)遐想。然而,當我們翻開龐雜的史料時,映入眼簾的鏢師卻是滿目的艱辛、滿卷的堅韌!憑借過人的膽識和過硬的武功,押帶著數(shù)以萬計白花花的銀兩,游走于匪藏盜伏的江湖,蜿蜒在山高路險、水急時長、人煙稀少
《清代吏治史料·三編(乾隆朝)·官員庶務》收錄了乾隆朝大量官員庶務方面相關檔案史料。乾隆統(tǒng)治期間襲父、祖之余蔭,繼承前代的政策,寬嚴相濟,允執(zhí)其中,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其文治武功,業(yè)績卓著,迎來了清朝的全盛時期。但晚年吏治漸趨腐敗,乾隆末期清朝衰落初現(xiàn)端倪。本輯從欽定大清律例上、欽定吏部處分則例、欽定吏部則例、軍機
本書是一本教人從善棄惡、修齊治平的傳統(tǒng)經典。本書以修齊治平為主旨,透徹地講解了《群書治要》這一傳統(tǒng)經典,重點突出活學活用四字,活學主要體現(xiàn)在本書根據(jù)《群書治要》提煉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相關內容并進行詳細闡述,使讀者一目了然,并能根據(jù)自己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閱讀;活用主要體現(xiàn)在本書提供了豐富生動的古今案例,這既能讓
本書研究明前期政治生態(tài)與士大夫主體意識。分析明前期政治制度和權力體系生成確立與發(fā)展演變的動態(tài)軌跡,解讀明前期士大夫的自我認同和主體意識!懊髑捌凇弊鳛楸狙芯康臅r間界定,大致始于元明之際,止于“南宮復辟”。全書重點解析明前期百年歷史中士大夫主導的政治變革,探究諸多政治現(xiàn)象和政治事件背后的理學文化動因。
仁宗去世,嗣子繼位,國庫費用不足,西夏蠢蠢欲動,內外部矛盾再次凸顯,實行了近百年的文人政治、休養(yǎng)生息政策面臨調整。宋朝何去何從?宋神宗是一位想要大有作為的皇帝,王安石、司馬光是才能卓著、道德高標的賢能之臣,他們啟動了變法,想要富國強兵,然而卻得到事與愿違的結果,朝政陷入黨爭的泥淖不能自拔,寬松、包容的政治環(huán)境遭受毀滅性
本書是一部古代專制主義統(tǒng)治下的臣民心態(tài)史,堪稱古代官場現(xiàn)形記;也是一本史實和評論俱佳的歷史小品。書中以中國古代君臣關系、臣民心理為切口,剖析專制主義的內涵,以批評的筆觸,呈現(xiàn)出專制主義的產生過程、權力結構的確定,以及在這場權力的游戲中臣民心態(tài)的種種表現(xiàn)。 作者著眼對歷史人物和歷史活動的心理刻畫,以讀史札記的形式,分析
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于隋唐,終結于清末,在長達1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數(shù)量眾多、形態(tài)多樣、表義生動、內涵豐富的科舉文化熟語?婆e文化熟語是科舉歷史的文化鏡像!盎被S,舉子忙”“文選爛,秀才半”“瓜皮搭李樹”“金榜題名”“行行出狀元”等熟語系統(tǒng)地記述了科舉考試從開蒙、進學、讀書到趕考、應試、登科、落第以及仕進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