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現(xiàn)實世界遭受社會孤立之苦,被我們寄予厚望打破隔離的互聯(lián)網(wǎng),如今也日益變成充滿隔閡與暴力的場所。我們把社交媒體平臺的政策和內(nèi)容分發(fā)算法視為罪魁禍首,考慮徹底退網(wǎng)的可能,但本書作者克里斯·貝爾讓我們停下來思考另一種可能。利用經(jīng)過精妙設計的在線實驗和深入訪談,他在本書中證明了走出回聲室(信息繭房)會使我們更加極化,而不
本書圍繞海外道教學者“融翻譯與研究為一體”這一顯著特點,分經(jīng)驗總結和實踐操作兩大主體進行海外道教典籍英文翻譯的方法論研究,既有對海外已有道教典籍英文翻譯文本的評述賞析,也有對從事道教典籍翻譯實踐新問題的探索性研究。除緒論和結語之外,本書共計六章內(nèi)容。第一章從宏觀層面對道教典籍海外譯介方法論展開分析。該部分探討了道教典籍
本書是文化遺產(chǎn)學方面的學術專著,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和學科團隊,圍繞社會與遺產(chǎn)雙重變遷的主題,以重慶及相鄰區(qū)域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為關照對象,對遺產(chǎn)及其傳承人的技藝、身份、文化空間、生命歷程、生產(chǎn)性保護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案例。
托尼·本尼特從反思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缺陷出發(fā),在后馬克思主義影響下,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對文學概念進行了重構。他聚焦大眾文化,推動了文化研究的葛蘭西轉向,在吸收和借鑒?潞透鹛m西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文化治理性理論,探討了文化與權力、文化與社會的新型關系。他不贊成英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者一直將對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以國際商務談判研究為基底,以對國際商務談判的跨文化比較為導向,介紹了國際商務談判以及文化差異的概念,使讀者對本書所研究的跨文化商務談判產(chǎn)生初步的了解;進行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研究,從三個方面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進行了論述;詳細介紹了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談判禮儀與談判用語,使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
米歇爾·馬菲索利(MichelMaffesoli,1944—),是法國當代知名的社會文化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后現(xiàn)代社會及部落主義,對于當代科技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提出諸多頗有深度的見解。目前國內(nèi)學界和讀者對馬菲索利的了解相對有限。本書是一部馬菲索利研究專集,著重評介馬菲索利的部落主義以及后現(xiàn)代理論,并以此論述當今虛
作者布魯斯·馬茲利什(1923—2016),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全球史、思想史、歷史哲學等,曾榮獲1986—1987年度“湯因比獎”!段拿骷捌鋬(nèi)涵》一書追溯了“文明”概念在西方語境中的起源,展示了其如何演變?yōu)橐环N具有排他主義和殖民色彩的意識形態(tài),又如何在二十世紀以后被日本、中國等國挪用,通過深
本書討論了關于時尚在現(xiàn)代文化中的社會和心理意義的幾個有趣主題。是什么讓某類服裝成為流行時尚?舊的時尚又是如何被新的時尚所取代的?時尚表達了何種社會地位、性別認同或性特征?以及,時尚是如何被廣大群眾選擇接受(或不接受)的?作者指出,我們認為的許多個人偏好實際上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文化力量;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矛盾的世界,以
和辻哲郎的這本《風土》討論的是“人文的風土”,即歷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關系的問題。在序言中著者就表明這本書的目的是想闡明風土性,這一作為人之存在的構造契機。書中通過對季風型、沙漠型、牧場型三種風土類型的考察,進而分析各個地區(qū)的宗教、哲學、科學和藝術特征,闡明人的存在方式與風土的關系,并提出:“世界史必須給不同風土的
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高度重視思想文化工作。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chǎn)黨立足國情和時代需要,不斷推動文化理論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成了內(nèi)涵豐富、內(nèi)容生動、特色鮮明的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 本書將中國共產(chǎn)黨文化理論放在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進行考量,全面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