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國史出發(fā),與中國史、日本史進行比較,尋找東亞整體不同于西方的獨特性(“千鐘粟”文庫)《從韓國到東亞》收錄了宮嶋博史進入2000年后執(zhí)筆的部分論文。各篇論文都是作者作為日本的韓國史研究者,在思考該如何應對當今人類所面臨的時代性課題時的產物。本書共分4部分,第一部分收錄的是與東亞“小農社會論”相關的論文,第二部分著重論
《高麗史》是朝鮮王朝官方正史,對研究1014世紀中國歷史、中韓關係史、東北亞歷史、海上絲綢之路具有重要價值。魏志江教授團隊校注的《高麗史校注》在充分收集中國、韓國、日本和英國收藏的有關《高麗史》各種版本和研究資料以及有關學術界成果的基礎上,以現(xiàn)存《高麗史》較佳善本即收藏於韓國東亞大學博物館的以乙亥字本為藍本的木刻覆刻本
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中國”和“東亞”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前者在清代逐漸定型,后者則在近130年來才為人熟知。我們身處其中,并自以為熟悉的東亞世界,其實充滿了神話與偏見,有待重新發(fā)現(xiàn)。本書書寫的就是16世紀以來東亞變遷、動蕩、碰撞、發(fā)展、互相塑造的歷史。從1592的萬歷朝鮮之戰(zhàn)開啟東亞現(xiàn)代進程,到當下的東亞轉向,學者宋念
明治六年(1873年),亨利·戴爾受邀擔任工部大學校(東京大學工學部的前身)的首任校長。在他的領導下,工部大學校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技術人才,為日本的現(xiàn)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書是戴爾根據(jù)其在日本十年工作、生活經歷,以及日本政府出版物及《日本郵報》等資料寫就,對明治時代日本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國家演化進行了細致分析,內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日本書紀》中高句麗記事研究”(19YJC770038)最終成果。《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六國史”之首,與《古事記》合稱“記紀”,一同成書于日本奈良時代(710-794年)早期,是記述日本神話與歷史的重要著作。《日本書紀》對于研究東亞史,尤其是古代高句麗史、高句麗與日本
本書立足于區(qū)域史的視角,對朝鮮半島古代史中的焦點問題、重點問題和盲點問題進行了比較集中的研究。在檀君朝鮮、衛(wèi)氏朝鮮、高句麗、渤海與新羅等領域都有創(chuàng)新和突破。從區(qū)域結構的視角來看,在古代的前期,大同江流域才是朝鮮半島經濟文化的重心區(qū);而古代的后期,半島經濟文化重心南移至慶尚道、忠清道、全羅道三道,北方旱作農業(yè)區(qū)衰敗,僅是
本書作者利用常駐印度的機會展開實地調查,結合翔實的文獻資料,撰寫了這部多角度認識印度的作品。作者認為印度擁有大國抱負,無奈制約因素甚多,形成了自負與自縛的形象特征。全書以12個章節(jié)詳述印度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等,分析了印度的民族性格底色和經濟崛起的原因及態(tài)勢,為讀者全面了解印度構建了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也為相
何謂現(xiàn)代日本?其萌芽與發(fā)展有著怎樣的歷程?從支離破碎的群雄混戰(zhàn)之地,到20世紀末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演變是如何實現(xiàn)的?這部橫跨四個世紀的日本史巨著以1600年關原之戰(zhàn)為起點,直達20世紀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馬里烏斯·詹森以現(xiàn)代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為線索,全方位分析現(xiàn)代日本如何在改變、抗爭、革新中誕生
《梅干與武士刀2》一書是日本考古學大師樋口清之解讀日本文化的經典著作,影響了一代日本人。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有趣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知識博物志,介紹了如為什么事情告一段落后日本人會吃蕎麥面、為何在日本人心中看戲是對神佛的感謝等日本傳統(tǒng)文化小知識,分析了縱向與橫向重疊的多層的日本社會。日本著名小說家松本清張評價這本書時說:迄今,我
《梅干與武士刀》一書是日本考古學大師樋口清之解讀日本文化的經典著作,影響了一代日本人。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有趣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知識博物志,介紹了如日本人的惡食文化、為何古代日本是女尊男卑的社會、為何古代日本人想離婚難上加難等日本傳統(tǒng)文化小知識。日本著名小說家松本清張評價這本書時說:迄今,我尚未見過有比這本著作更值得玩味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