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主辦的集刊,迄今已出版十五輯。本輯內容包括考古新發(fā)現(xiàn)、研究與探索、北域擷英、碑銘考釋四個欄目,收錄論文22篇,以中國北方地區(qū)的考古學探索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發(fā)現(xiàn)的個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術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動向
本書稿包含12篇文章,以部分洛陽出土的具有域外工藝色彩的文物為基礎,是一本討論洛陽歷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專題研究作品。書稿分別討論了洛陽北魏永寧寺雕塑藝術,及墓葬中所出土的印章、石刻、鎮(zhèn)墓明器、陶俑、酒具等文物中所包含的西域元素,以此管窺當時中原與西域的物質、技術、交通、文化等交流。這種具有國際背景意義的歷史資料,加之
"本書為“山水舟行遠——江南的景觀”特展圖錄。展覽以山水城市的概念為核心,展出以吳中博物館、常熟博物館館藏為主的與江南地區(qū)歷代山水審美、環(huán)境營造相關的文物130余件,使讀者一覽自古至今江南人如何逐步將自然環(huán)境與人工營造有機結合,實現(xiàn)居于城中得山水之樂。通過溯源山水精神,我們得以進一步了解江南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的變遷,以更
出組卜辭絕大多數(shù)為祭祀卜辭,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卜辭,如“卜王辭”、“王出行”“王西言”卜辭等。本書在精確分類與斷代的基礎上,主要對殷商祖庚祖甲時期的人物事跡、喪葬禮儀、出組一類卜辭的年代上限、新見賓出同文卜辭以及與商王行跡密切相關的“王西言”卜辭所見史事等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以期為準確認識殷商中期有關政治制度及歷史事件提供
法國伯希和探險隊1908年繼英國斯坦因之后到達敦煌。伯希和精通漢學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徹查了藏經(jīng)洞文獻,按照四項原則(非通行佛教經(jīng)籍、有年代題記的寫本、古籍和民間寫本、胡語藏語寫本)收買了總約8000件寫本,其中4000件藏文編號,4000件漢文編號,包括粟特文、回鶻文、于闐文、希伯來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
本套叢書由多部考古報告構成,目前,《通州東石村與北小營村——北京輕軌L2線通州段次渠站等土地開發(fā)項目考古發(fā)掘報告》《朝陽姚家園——姚家園新村E地塊配套中學考古發(fā)掘報告》《廣陽城墓地》等已經(jīng)出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通州將軍墳村——通州文化旅游區(qū)C3、C4、D1地塊考古發(fā)掘工作中,發(fā)現(xiàn)1座漢代墓葬,少量遼金、明時期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