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中國博物館迎來了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不僅僅表現(xiàn)在博物館數(shù)量迅速增長,還表現(xiàn)在種類和形態(tài)多元化,然而,對博物館的理論研究卻出現(xiàn)人才短缺,高水平成果數(shù)量較少等不足。本研究旨在以國際化視角,以中外學者對話和交流方式,追蹤國內外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前沿,并以個案分析為主要內容,討論新時代我國博物館發(fā)展過程中的新現(xiàn)象,
本書選編了上海高校博物館15項數(shù)字化建設案例,并且對10余家高校博物館的數(shù)字化建設歷程進行了介紹。
為全面總結黨的□□□以來教育綜合改革的推進情況,課題組對實行高校綜合改革的86所部屬高校(其中教育部直屬67所)進行了調研,并對各高校的實施方案、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的綜合分析
近年我國的新建博物館不斷竣工,原有的博物館其基本陳列也在不斷地進行修改。提高博物館的陳列質量和藝術水平是廣大博物館工作者共同的心聲,也是社會各界迫切的需要。單個博物館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面對存在的諸多問題,“博物館集群化運營”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解決路徑,是當前博物館管理的一種有益的嘗試。博物館作為傳承科技與文
《名家砂壺藏珍集》全書共收錄有茗飲器174件次,文房器40件次,陳設器56件次,三類藏品總計270件次(300余件)。時間上涵蓋了自明萬歷,歷有清一代,直到當下,且大多屬名家制器及陶刻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共收錄清嘉慶、道光直至晚清年間的陳曼生、楊彭年、瞿子冶、朱石梅、何心舟、王東石、任伯年、吳昌碩、吳大徵等近20
館校合作是國際教育和博物館領域上世紀興起的革新運動,其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博物館的公共屬性和教育轉型,同時也體現(xiàn)了國際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學校職能邊界的調整。從上世紀開始,伴隨著改革開放后期一批新型現(xiàn)代博物館的建立,以及課程改革運動,中國也出現(xiàn)了一些博物館群體和學校群體合作的嘗試;诖,本書以中國館校合作的歷史、現(xiàn)狀、主體行為、
《讀畫鑒瓷錄(1)》作者從個人藏品中精選出近代已故大家名公書畫及清代御窯青花瓷器共100多件,涵蓋了于右任、齊白石、關山月、李可染、啟功、宋文治、張大千、徐悲鴻、賴少其等40多位名家的作品,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作者直接得自名家本人饋贈,屬于首次公布于大眾面前,非常珍貴和難得。書中運用高清攝影技術,配以清晰的圖片,并列舉了藏
回來的路上,李長平高興的心情自是不必說,但他還是忍不住對上車后還一直抱著大亨壺的夫人說:“都上車了,你不用總抱著了,放到旁邊不一樣嗎!”“不行!我不放心!薄斑!一件仿品,里面怎還會有一個印章?”盯著印款反復看,我想,一個做假的人怎么還會把自己的名字印在上面呢?據(jù)說做假的人會有暗記,莫非這就是暗記?“行,壺我要了,把你
如何帶孩子去博物館欣賞藝術品
《郵票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一書搜集、發(fā)掘了海內外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郵票、極限片、郵資封及相關文物圖片等資料,把郵票融入海絲歷史敘事之中,以飽含歷史情懷的敘述,揭示海上絲路深刻的人文內涵,以豐富多彩的郵票視覺語言,再現(xiàn)海上絲路的千年風貌,呈現(xiàn)東西方商貿和文化交流的盛況及海上絲綢之路的世界影響力,傳遞中華民族與世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