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中國》是專門為青少年打造的“優(yōu)質國情教育讀本”,全套6個系列,每個系列包含8冊讀本,共計48本讀本。《我的家在中國》基于青少年的認知規(guī)律和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依循“在地圖上旅行”的教育理念,開辟山河、湖海、節(jié)日、民族、道路、城市六條觀光路線,沿途用欣賞型德育的方式,帶領小讀者走近中國的名川大山和風土人情。孩子們可以
本書是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粟特人在中國:考古發(fā)現與出土文獻的新印證"。全書收錄中外學者提交的論文48篇,內容涉及絲綢之路上發(fā)現的與粟特有關的遺址、文物、文獻、碑志等相關的考古、歷史以及語言學研究。是關于我國古代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
《土家族歷史文化研究》是在貴州省省長基金課題《銅仁土家族歷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礎上進一步修改、補充完成的。課題組在經過近一年的實地調查,結合文獻歷史記載、土家族地區(qū)的各種傳說、土家族宗族所留傳的碑刻、家譜(金丹簿)等材料,對貴州土家族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土家族族群聚落與建筑文化、土家族的服飾與審美觀、土家族的耕作與手工業(yè)文
《滿學“清史”專家文庫滿族崛起與明清興亡論稿:孫文良明清史文集》是作者生前三十多年來在明清史、滿族史領域的科研成果和教學實踐之集成,分上、下兩部分。第1部分收錄作者對滿族崛起、明朝的衰敗、明清之間的戰(zhàn)爭、清朝的變革等領域之論述,以及作者為多部著作撰寫的書評和序言。其中不乏闡述了個人的獨到見解。第二部分屬教學研究與實踐部
本書共分為:絲綢入蕃:考古學的觀察及其文化史意義、中國早期文化圈的形成與民族的產生、再論匈奴刑罰“軋”、十六國霸史與十六國時期的官司修史運作等。
本書收錄阿拉善左旗檔案史志局所藏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滿文及滿漢合璧檔案800余件,包括諭旨、奏折、咨文、札文、命文、清冊、信札、審斷書等各種類型,內容涉及該旗發(fā)往其他各地(包括理藩院)的底稿冊、扎薩克王及護印臺吉對本旗各類事務的傳諭指令、旗內各類事務的公文摘要、處理旗內各種案件的底冊、本旗職員及在旗衙門輪班受職人員名單、
本書因內容豐富,字數較多,故分輯出版,本輯為第三輯,是中國一個皇朝,清代的相關史料。由于清代距今不遠,加上檔案保存較好,所以遺留下的史料很多,故單獨編為一輯。
該書從文明理論、政治制度、區(qū)域經濟史、文化教育、社會治理、陸苗民信仰世界、清水江學、黔地文化等方面,將苗疆置于與藏區(qū)、蒙區(qū)、回疆、彝疆等區(qū)域同等的位置,通過研究清代苗疆區(qū)域內的“新疆六廳”如何最終變成中國的“腹地”,分析這一“生苗”→“熟苗”→“民人”,“新疆”→“舊疆”→“腹地”“國家化”模式的規(guī)律性,以便理解清代乃
《中國民族百科全書(15)》屬于《中國民族百科全書》其中之一卷。主要內容是真實反映傣族、佤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諾族等7個民族在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領域的突出成就及發(fā)展情況,尤其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這些民族所取得的進步成就,史料價值很高,是集學術之大成的出版項目,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布朗族是中國西南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該民族有語言無文字,具有豐富的口傳歷史傳統文化,從遠古的兄妹成婚衍人類、漢代的哀牢人到今天的布朗人,從靠山吃山、狩獵采集、制茶織布到今天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從傳統的彈琴說愛擊鼓傳情到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布朗族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本書用深入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