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研究宗白華美學思想的專著。作者以比較研究的視角,著重分析了宗白華的生命美學、藝術人生觀、空間意識、詩學觀、建筑觀、文化心靈說、音樂批評思想,以及對傳統(tǒng)詩學中意境、氣韻等概念的思想,探究了宗白華美學思想和藝術批評中對康德、叔本華、尼采等德國哲學家思想的認識與接受、吸收與創(chuàng)化。作者認為,宗白華的美學思想立足傳統(tǒng)詩學,
本書聚焦先秦美學領域,針對漢字美的本義及其引申路徑、商代青銅器饕餮紋的原初功能及其嬗遞、絕地天通命題的原始語義、孔子對《韶》樂和《武》樂的價值批判標準等問題展開研究,著重還原特定歷史語境中的觀念運作邏輯,通過綜合使用古文字學、藝術學、歷史學、哲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材料,為進一步準確勾勒先秦文化的演進軌跡提供關鍵坐
本書是人文主義地理學家段義孚集中探討審美的一本著作,生動展示了感覺與美在我們的個人及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美不僅僅是文化的一個側面,而是居于其核心?既為其驅動力,同時也是其終極目標。本書的探索由個人與其物質世界的關系開始,隨后一步一步深化,從對構成審美體驗的基本要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逐一檢視,逐漸
本書是朱光潛先生八十歲以后有關美學的論文集,共11篇,介紹了朱先生是如何學習和走上美學之路的,特別是他晚年重讀和重新翻譯了馬克思的《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對私有制、異化、人性、人道主義、人情、美的本質等問題做了反思,是一本很有思想的經典,值得認真閱讀。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期中國美學的存在論轉向與理論形態(tài)建構研究(18BZX142)的結項成果。在中西文明互鑒的視野下,俯瞰新時期中國美學40余年的發(fā)展歷史,追問存在論轉向在西方哲學進程中的表現(xiàn)和歷史意義,解析西方存在論哲學美學進入新時期中國并影響中國美學的基本路徑,揭示新時期中國美學從實踐論轉向存在論的深層機理
上海是中國美學研究的重鎮(zhèn)。上海市美學學會匯集著上海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美學與文藝理論研究人才。在過去的四年,上海市美學學會走過了第十屆的歷程,在理論研究方面留下了可貴的奮斗足跡。本書即是當代上海美學學人奮斗足跡的記錄。全書收錄40多位作者的論文,集中體現(xiàn)為十二個主題,分別是基本理論研究、美育問題研究、中國古代美學研究、
本書分為十卷十四編,約400萬字,對中華美學自史前新石器時代至20世紀40年代末的漫長歷史進行了系統(tǒng)、完整的闡述。全書的特色主要有:一、突破學術界通行的中國美學史寫法,將漢族美學視野擴大為中華民族美學的視野,對其他美學史版本沒有寫或一筆帶過的內容,如史前美學、秦朝美學、遼朝美學、金朝美學、西夏美學、元朝美學等,進行了比
本書為尚美叢書系列圖書之一,分為古意盎然的世界周旋于古今之間通向未來的美和美育三大部分。作者首先為新時代中國美學的重建探尋了中國古典美學的思想資源,對古雅、風雅、美與德的關系等重要問題展開了極有價值的探討;接著審視了歐美、日本美學對中國美學的影響,剖析了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與學科建設由此產生的變化。同時,面對今天文藝創(chuàng)新、
本書共分為三編:上編從甲骨古和金文中存在的重要關鍵詞,聯(lián)系與之相關的考古材料和文獻資料講遠古時代的審美觀念;中編從原始社會和早期文明的的主要飲食器物的起源與展開來講內蘊在其中的審美觀念;下編從原始社會和早期文明的主要舞樂器物的起源與展開來講內蘊在其中的審美觀念。
本書致力于打造一個全面而實用的商務禮儀知識體系,不僅深入探討了商務場合中不可或缺的禮儀規(guī)范,還細致地闡述了從日常的著裝要求到復雜的商務會議、商務宴請的禮儀細節(jié)。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職業(yè)形象塑造認知,女士、男士職業(yè)形象,商務接待禮儀,會務禮儀,宴會邀請,服務禮儀,求職與面試禮儀八個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