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藝術源遠流長,積淀了無數(shù)名篇佳作,生動展現(xiàn)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軌跡。為充分呈現(xiàn)東西方戲劇的藝術特色,本書采用上下兩編的結構:上編關注西方戲劇,系統(tǒng)梳理歐美戲劇的發(fā)展脈絡,深入解析各時期經(jīng)典劇作的藝術精髓;下編聚焦東方戲劇,以印度、日本和中國戲劇為代表,彰顯東方戲劇藝術的獨特美學。借此,讀者既能縱覽世界戲劇藝術的輝煌成就
漢劇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京劇的重要母體。本書取演出之視角,試圖全面準確地述寫漢劇四百年的發(fā)展軌跡。通過再現(xiàn)漢劇在清中葉的興起、乾嘉時盛過昆曲、近世的輝煌與衰亂、新中國成立后的新生等,呈現(xiàn)出一部厚重壯闊的漢劇演出歷史。通過深度分析演出因素與還原歷史真相,如四大河派的分化與歸并、流播全國并催生京劇、獨霸“大碼頭
中國古典戲曲相較小說等其他敘事體類,有著更為精密復雜的結構體制:傳奇類戲曲使用生旦凈末丑穿插搭配的腳色體制與南曲聯(lián)套結構;以元雜劇為代表的北雜劇則使用正旦或正末“一腳主唱”的“一正眾外”式腳色體制與嚴格的北曲聯(lián)套結構;京戲則使用名角為絕對中心的“名角制”與自由靈活的板式變化體曲體結構。各戲曲類型的敘事皆受特定結構體制的
全書共分為六個章節(jié)。第一章中國戲劇片段綜述,通過對中國戲劇片段的界定、明確中國戲劇片段過程中的教學任務、教學原則、教學大綱,將鮮活的教學與創(chuàng)作實踐密切結合。第二章小說片段,是學期中的第一項教學內容,主要講述小說片段改編和排演,學生從自己喜歡的劇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或教師指定的經(jīng)典名著中選取完整的一段或幾段素材,通過深入分
尤伯鑫,上海市越劇院原院長。作者長期供職于上海越劇院(曾在藝術研究室工作,后任黨總支書記、院長),多年來就袁雪芬“新越劇”實踐、四大經(jīng)典劇目創(chuàng)作、藝術家表演藝術成就、男女合演及青年演員培養(yǎng)等課題進行探討、總結和研究,寫成一批文章發(fā)表于中央和省市一級報刊。本書為作者多年撰寫的越劇藝術評論與越劇藝術家藝壇生涯回憶文章的結集
戲曲藝術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博大精深、風格獨具,本書歷時3年多,在考證大量古今資料的基礎上,繪制精美插畫近800幅,通過圖解的方式詳細介紹了京劇、黃梅戲、評劇、越劇、豫劇、秦腔、昆曲、漢劇、粵劇、梆子、晉劇、川劇等多種戲曲,分別介紹了不同戲曲的特色和聲腔體系、經(jīng)典行當角色、表演服飾等細節(jié)內容。全面立體地展示中華
連派評書由連闊如先生開創(chuàng),自成一家一派,女兒連麗如為其傳人,人稱小連先生。本書即著名北京評書連派評書藝術家、連派評書唯一繼承人連麗如對連派評書藝術的總結性著作,源于連麗如在2023年的15次講課錄像。在這15堂大師課上,連麗如結合自己超過一甲子的豐富評書表演經(jīng)歷和體悟,以連派評書擅場的評書藝術品種《東漢演義》《三國演義
本書是由上海校園戲劇文本孵化中心、上海戲劇學院編劇學研究中心和中國戲劇故事工廠策劃編選的一本劇本作品集,屬“上海校園戲劇文本孵化中心1+1叢書”之一。本書收錄近年來上海校園創(chuàng)作中所涌現(xiàn)的26部劇本作品,分為“大師劇”“百·千·萬字劇編劇工作坊作品選”“校園即景劇”“勞模工匠系列”及“編劇學課程作業(yè)“幾個部分。本書所選的
本書基于口述史研究視野,運用音樂人類學的田野考察方法,同時結合民俗學、歷史學、文化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將長沙彈詞置于廣闊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中進行綜合觀照的系統(tǒng)研究。全書分為七章,內容涵蓋了湖南彈詞源流考證、長沙彈詞的文化變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長沙彈詞的革新、當代長沙彈詞的身份重建、長沙彈詞音樂形態(tài)分
該書著重從回歸戲曲的本源——舞臺表演的維度來探索梅蘭芳作為在急劇變革時代“戲劇運動家”的身份意義和價值。作者對百年來梅蘭芳研究中存在的“誰”“是”“梅蘭芳”、何為“梅蘭芳表演體系”、梅蘭芳與京劇表演美學體系或梅蘭芳與中國戲曲藝術表演美學體系的建構等重大問題重新加以系統(tǒng)辨析考量。具體地,該書通過對梅蘭芳所代表的中國戲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