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明代文彭至近現(xiàn)代中國篆刻名家邊款7500余條,涉及印人約300位,為當代篆刻名家韓天雍教授近20年研究成果。書稿按照印人時代與創(chuàng)作時間排序,將所匯集篆刻作品的印文和邊款內容加以釋讀,附印人小傳、創(chuàng)作年代和部分作品印面、邊款圖片,對款文中涉及的時間、人物、地點、詩詞等加以注解。因傳統(tǒng)印譜出版中鮮有識讀邊款釋文,即
“篆書源流——第二十一屆北京書法篆刻精品展”為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和北京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首都博物館承辦,是北京地區(qū)最高水平的精品展覽之一。此次展覽以篆書源流為主線,一方面,通過對歷代篆書作品的梳理,展現(xiàn)篆書之美;另外,通過當代書家對歷代篆書作品的臨摹學習、創(chuàng)作實踐、理論研究,拓展篆書藝術之美,展現(xiàn)首都書法的勃勃生機。
西式經(jīng)折裝本。高清復制上海圖書館藏顧苓舊藏明拓孤本,國家二級文物。開元六年(七一八)十月十三日葬于洛陽周公古城北雙樂村,隸書,無撰書者姓名。墓志明末出土,原石久佚。此明拓孤本,顧苓虎丘塔影園舊藏。后為毛端海、吳志恭、毛慶臻、陳驥德、容齋先生遞藏。館藏國家二級文物。嘉道間此冊經(jīng)毛端海、吳志恭遞藏,有毛端海題跋五則。其間,
從大同市博物館藏北朝墓志中精選書法較精者,即六塊墓志碑(高孝瑜墓志、崔孝直墓志、北魏城陽宣王拓跋忠墓志、李祖勛墓志、胡宣輝墓志、傅長興墓志),作為第一輯首次公之于眾,全書20萬字,配圖100幅,墓志或以家族分類,或以書法風格分類。所有選用的墓志拓片均為精拓原件拍攝,先為墓志整拓圖,次為原大裁剪圖,局部放大,志蓋亦均如此
浙江素以文脈悠遠、書風鼎盛著稱,自古便是中國書法重鎮(zhèn)。將浙江書法這一寶貴的遺跡進行全面、系統(tǒng)和學術的立體式研究,有助于展現(xiàn)浙江書法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文物史料價值及其影響。本書共計16冊,叢書由總序、凡例、分序、圖版、圖版評注、書法年表、文獻專輯等幾大部分組成。按照時間跨度,分為先秦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
國家圖書館藏元顧善夫摹勒吳世昌鐫刻《趙松雪書太上玄元道德經(jīng)》初拓本是傳世趙文敏公書小楷法帖中的珍稀拓本。該帖為經(jīng)折裝,一冊,25開,黃綿紙濃墨擦拓。每開頁帖心高24厘米,寬13厘米,刻烏絲欄7行。首題“太上玄元道德經(jīng)”,落款為“延祜三年歲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為進之高士書于松雪齋”楷書兩行,旁有“孟顓”二字,下鈐“趙氏子昂
在無限延伸的書法史中,寇克讓從闡釋經(jīng)典開始,賦予草書當代氣象。他的作品獨具風格,迥異時人。如他自述,他的創(chuàng)作得益于家鄉(xiāng)的秦腔,花臉的嘶吼,某位已故大師絕唱中沙啞的嗓音卻氣韻生動,給了他啟示,讓他因通感而領悟到筆的自由聚散,這是書法表現(xiàn)力的根本所在。他在偶然的筆墨效果中堅持理性的邏輯與藝術的提煉,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他的草
本書聚焦于近現(xiàn)代浙江書法,是深受晚清金石學、“海派”藝術影響的近現(xiàn)代浙江地區(qū)的書法藝術的首次系統(tǒng)的圖文研究梳理成果,書稿收錄了如羅振玉、王福庵、褚德彝、沙孟海等在內的300余位近現(xiàn)代浙江籍、旅浙、寓浙的書家、文人的750余件墨跡法帖、信札、書稿等書法作品。圖書編撰嚴謹、資料翔實,是地域性書法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范本,為書法
本書是對清代浙江書法的首次系統(tǒng)、全面梳理研究的學術成果,聚焦于清代浙江地區(qū)的書法藝術,收錄此時期浙江籍、旅浙、寓浙的書家、文人的墨跡法帖、信札、書稿、墓志等書法作品700余件,包括清初曹溶、陳奕禧、朱彝尊,乾嘉時期以金農、丁敬、黃易、張燕昌以及晚清陳鴻壽、張廷濟、趙之琛、達受、龔自珍、吳云、俞樾、趙之謙、魏錫曾等書家經(jīng)
本書收錄明代浙江籍、旅浙、寓浙的書家、文人的墨跡法帖、信札、書稿、寫經(jīng)、摩崖碑刻、墓志等書法作品,共計收錄90位書家,300余件作品。書中按照作品形式分為墨跡和碑刻兩部分,墨跡部分按照書家生年時間排序,碑刻部分按作品書寫時間排序。每位書家均撰寫簡介,每件作品從作品內容、流傳過程、藝術價值等角度撰寫提要。浙江書法在中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