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瑯琊臨沂人,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被奉為“書圣”,他的作品被列為“神品”,歷來為人們所珍藏,并用作臨池范本,從而陶冶、造就出一代代書法家。王羲之徙居會稽山陰,官東晉右軍將軍,故又稱“王右軍”“王會稽”!稌x書》卷八十有傳。相傳王羲之少時學衛(wèi)夫人書,后見前代名家書跡,博采眾長,草書師張芝,
魏碑楷書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金石學的興起,使這個領域得到國內學者的的廣泛關注,尤其是近現(xiàn)代,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但也十分龐雜。清代學者研究的領域重在考據(jù)學、版本學、文字學等等,涉及書法的各個書體。但是在書法本體方面,魏碑楷書領域沒有系統(tǒng)的全方位的梳理與研究,也沒有對魏楷的生成、演化、發(fā)展有專門
影印弘一法師手書佛經(jīng)集。抱持虔誠的清凈之心抄寫佛經(jīng),稱為“抄經(jīng)”或“寫經(jīng)”。本書以弘一法師所書《佛說阿彌陀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佛說戒香經(jīng)》《佛說木槵子經(jīng)》《佛說五大施經(jīng)》《華嚴經(jīng)集聯(lián)》《印光法師嘉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民國刻本為底本,線裝影印出版。弘一法師用筆以中鋒圓筆
本書又名《積書巖帖》,為王澍臨摹金石碑帖的集合,自商周至南宋,包含碑帖總數(shù)多達828件,附王澍自書題跋277則,是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集中展現(xiàn)!斗e書巖摹古帖》是研究清初書學以及碑學發(fā)展理路的典型樣本,它投射出書家面對大量新出漢碑資源時的困境與感奮,以及在全面梳理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過程中審視這些書跡資源,進而形成隸書闡釋
本書收錄上海著名收藏機構朵云軒藏明清至近代,包括何震、蘇宣、丁敬、黃易、蔣仁、趙之琛、錢松、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胡匆鄰、吳昌碩、黃牧甫、趙叔孺、王福庵、陳巨來、吳樸堂等150余位篆刻名家的作品900余方,全面展示朵云軒藏印規(guī)模,同時也完整展示了明清至近代篆刻流派的發(fā)展面貌,書中有400余方新見印作,為研究明清、近代
本書是關于桐鄉(xiāng)歷代先賢書法、篆刻作品的專題著作。桐鄉(xiāng)書法有著數(shù)百年的歷史積淀。一直以來,對于桐鄉(xiāng)書法名人生平及其作品的研究和挖掘,相關部門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性的整理、匯編。本次《桐鄉(xiāng)歷代書法篆刻圖錄》比較客觀而全面地彌補這一空白。桐鄉(xiāng)地處江南富庶之地,特別是明清以來吳越及滬上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桐鄉(xiāng)正處在吳越、滬杭文化交流的通
本書收入弘一法師書法作品。弘一法師一生對于書法用心最勤、致力最久。源遠根深、清真高潔,影響廣大。自出家后,諸藝俱疏,唯書法不廢。他自幼以篆書始蒙,上規(guī)秦漢、下法六朝,周之獵碣,秦之鼎彝,以及摩崖、碑碣、墓誌、造像,無不致力琢磨,博采眾長,孕育手眼。尤以秦磚漢瓦文、張猛龍、天發(fā)神讖、龍門二十品諸碑更為用勤,日夕臨摹,從不
本書共收錄75方篆刻印章,均為作者的代表之作。篆刻題材多為西泠印社園林景點、摩崖石刻、楹聯(lián)碑碣,創(chuàng)作風格多樣。另于邊款處刻出佳句背后之事,以此解讀西泠的一景一事,以期打破篆刻作為書畫配角的處境。篆刻組印作為新的藝術載體,同樣可以承擔宏大的創(chuàng)作主題。本書涵蓋高清拍攝的印面、印蛻及印體,每件藏品皆注有印面及邊款的釋文。其中
本書是林志鈞先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至五十年代晚期編制的、輯錄歷代叢帖及其子目、兼及諸帖考證研究的書稿,是林先生致力帖學數(shù)十年的重要成果,也是其生前尚未完成的一部未竟稿。共收錄284帖。其中宋刻及宋款帖18種、元款帖1種、明帖49種、清帖213種、民國帖3種。
《康熙御賜直隸諸臣法書》,原題“恩賜直隸文武大小諸臣御制法書”,八卷,凡38帖。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滴跞拍曛了氖昵昂,康熙皇帝為治理河患,興修水利,在幾次南巡中臨寫唐太宗、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諸帖,分別賜與以直隸巡撫李光地為首的直隸大小文武官員二十八人。后刻有李光地、朝琦刻帖并敬呈康熙帝御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