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是中國浙江省傳統(tǒng)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戲曲舞臺保留徽戲劇目與資料最多、最完整的劇種之一,濃縮了整部戲曲藝術史,被稱為徽劇的“活化石”。《婺劇口述史》是一部對婺劇界婺劇老藝人的采訪集,編者歷時五年,走訪浙江各地采訪近百位婺劇老藝人,全書主要內容包括記錄、整理和研究婺劇的傳統(tǒng)劇目和劇本、婺劇的
《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為明清著名法帖之一,以其堂名“寶賢堂”為帖名,晉藩世子朱奇源組織,于明弘治九年在山西太原集刻的十二卷石刻叢帖。法帖以《淳化閣帖》《絳帖》《大觀帖》《寶晉齋法帖》等帖為主,增刻藩邸所藏宋元明名人書法,堪稱完備。三晉出版社將多種明代原拓本匯集成一冊,補其各版本缺漏與不足,集為最佳本,稱之為《百衲本寶賢
本書作者以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主持實施的新中國最:大古籍整理工程的成果,以及中華書局1982年開始整理出版的新編諸子集成系列叢書為底本,綜合其他版本,精心謄抄,按照中國傳統(tǒng)圖書的繁體豎排形式用小楷書寫,歷時18年而成。其間家人幫助反復?,力求精準。該作品內容包括:經部8冊、史部10冊、子部10冊、
本套書中的藝術作品,是全區(qū)各市和自治區(qū)有關部門經過初評,從多件參展候選作品中根據主辦單位的規(guī)定,按10%的比例評選出2020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藝術作品展優(yōu)秀作品出版,這些作品代表廣西近幾年來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水平,展示廣西美術、攝影、書法篆刻和工藝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成就,裝幀精美,是廣大篆刻愛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書。
文獻影印。為“近代文藝史研究資料叢刊”之一種,收錄了有關近代音樂史的研究資料近百種,內容包括音樂理論、音樂教材、音樂史、樂理學、歌譜、音樂教育、音樂期刊等方面,文獻來源包括民國時期出版的圖書、期刊、報紙、檔案等文獻,按照專題進行編排。這些資料對于當時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且印刷量較少,很多都是
本書把9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先進事跡,提煉編輯成每人一本繪畫的文字腳本,采取以連環(huán)畫繪本的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給讀者。九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以自己平凡的一生創(chuàng)造了不平凡的偉大成就,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強烈的“天下興盛,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敬業(yè)奉獻的責任擔當精神,為祖國繁榮昌盛、民族復興的追夢精神。宣傳、學習
本書計6冊12卷,40余萬字,3萬余圖,是對中國古代圖案的一次全面的總結和展示。該叢書歷史跨度大,內容廣博,是對8000年中國圖案藝術的一次全面的總結、研究與呈現(xiàn),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圖案藝術發(fā)展蔚為壯觀的全景式畫面。該書編纂歷時10年,手繪描摹了3萬余幅圖案作品,圖案采集的范圍囊括了陶瓷、青銅器、玉器、漆器、織繡、石刻
本書是50年來作者從事多重職業(yè)的成果集結。作者先后投身于發(fā)型師、化妝師和攝影師的工作,后來三者并行不悖,如今融貫一體,并無確切的劃分。作者2016年,移居中國上海。新驚喜、新發(fā)現(xiàn)和新色彩應接不暇。他喜歡生活在這個幅員遼闊,擁有無數(shù)習俗、傳說、工藝與符號的國家。他于2016年移居中國上海后就職于瑪麗黛佳公司,致力于將中國
攝影家王玉科從黃河走來,用鏡頭丈量黃河,用影像將厚重、多彩的“母親河”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他獨自一人歷經五個春夏秋冬,從黃河源頭順流而下,用堅韌不拔的毅力記錄下黃河橋梁360座、渡口21個、水電站33座,為我們留下寶貴的影像資料,以此彰顯中華民族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聰明才智,記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歷
收錄清末至21世紀初期,陜西寶雞地區(qū)(扶風、岐山及周邊)出土的青銅重器,擇其精華,遴選傳世經典三十余種、新出土經典五十余種,包括何尊、折觥、厲王胡簋、墻盤、秦公镈等禁止出境文物,以及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先秦鐘镈銘文等器物,重點突出金文書法藝術,展現(xiàn)古代青銅器文明的燦爛文化,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西周初期至先秦這一地區(qū)的金文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