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思問》一書是著名哲學家張世英教授對九十余年人生及學術的回顧,也是對中華文化未來走向的思問。第一部分“歸途——我的哲學生涯”著重記述了作者在西南聯(lián)大時的故人往事,兼及各個重要時期作者的求學歷程及其時代背景。第二部分“隨想漫談”是近兩年來的學術隨筆,主要內容是講自我的獨立自由和個性解放。
本書借釋義《道德經》、講解道文化,用道文化哲學指導做人做事。具體內容涉及:道的概念及基本內涵、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道是萬物的本原、陰陽是解析萬物奧妙的兩扇大門、處下的道文化思想等。
本書將人們普遍的性格、不同階段的心理,以及成功心理學、微反應心理學、微表情心理學等諸多方面展示在讀者面前,方便讀者學習和掌握,以便未雨綢繆,在平時保有一個好心態(tài),在特殊時期也依然保持一個穩(wěn)定、從容、鎮(zhèn)靜的好狀態(tài)。
王學不是“陽儒陰釋”,而是儒學的一種新形態(tài);它與佛教禪宗相似或相同是因為兩者都把“道”內在化了。同時,它也不是“儒體佛用”,確切地說,它是“儒因佛緣”,即它是在“成為圣人”這一儒學的動因中生發(fā)出來的,佛教因素在其形成過程中只是起了助緣的作用;經過改造的佛教因素成為王學的有機成分,但不是核心要素。
本書在介紹人的“五大感官”和“五大感覺”的基礎上,探討了人類潛意識、直覺、預感、集體無意識、心靈感應、非眼識字之謎、動物的“第六感”、氣味的“性感”、犁鼻器、費洛蒙等目前眾人議論紛紛而又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及其本質。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xiàn)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 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每天讀點行為心理學現(xiàn)今社會,心理學對人們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yè)的工作都和心理學息息相關。一個能夠熟練掌握心理學的人,就能夠比他人更迅速的掌握時機,成就自己。本系列圖書就是幾種不同領域心理學的合集,將心理學與行為、銷售、管理、拖延癥等相結合,讓讀者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知道如何與他人更好相處。
自古以來,潛修身心,成為人們永恒的追求。為什么圣人受人敬仰?因為圣人總是注重修心,他們知行完備、至德至善,往往成為凡夫俗子的言行標準!锻蹶柮鞯男睦聿呗浴贩譃樯舷聝善,分別從做人、做事兩方面來探討王陽明的心學智慧,不管是修煉身心,還是實踐做事,都可以從中獲益。勿忘初心、知行合一,當你真正閱讀完此書,會使你尋找到久違的心
《柏拉圖詩學新探》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劍橋文學批評史》翻譯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匯集國內外柏拉圖詩學研究的新成果,由中、英、美、澳、加拿大五國十余位知名學者合作撰寫。全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柏拉圖與詩的關系,內容包括柏拉圖與藝術、希臘悲劇、詩及解釋學問題;第二部分探討詩與哲學的解釋模式,內容包括蘇格拉底
迄今為止,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是辯證唯物主義以及它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運用即歷史唯物主義;另一種觀點強調實踐活動在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巨大意義,對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則予以否定,認為它根本不是馬克思的思想。本書作者提出,馬克思唯一關心的是人類解放,他的哲學思想是大唯物史觀。大唯物史觀涵蓋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本身,認為
本書以孩子喜愛的各種花朵來比喻女孩成長過程應該培養(yǎng)的性格,包含了100個精彩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有真摯熱情、善良友善、純真無邪、奮發(fā)向上、頑強不屈、低調謙和、心懷感恩等品質,通過故事給孩子以啟發(fā),讓孩子健康成長!本書配有拼音,并有精美插圖,適合4-10歲孩子閱讀,引導孩子自主閱讀。故事后的“花仙子彩箋”點明了故事的主題,
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并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所謂“工匠精神”(“匠人精神”),就是指匠人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的精神理念,其內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jié),嚴謹專注,精致專一,而這種精神恰恰是當今浮躁的社會中各行各業(yè)都普遍缺乏的。正
依據(jù)上座部佛法,禪修的法門可概括為兩大類,即止禪和觀禪。止禪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觀禪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初學者先修行止禪,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觀禪,照見諸法實相。本書介紹修行止禪以培育定力。
《〈老子〉譯話》是作者多年來對《老子》研究的基礎上,吃透《老子》的精華,批判前人對《老子》的翻譯,在科學的文學翻譯理論指導下,對《老子》的精華部分進行了全新的翻譯。對介紹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有重大意義,也是翻譯專業(yè)學生學習、實踐必不可少的翻譯參考書籍。
作者認為21世紀中國可以以其悠久而豐富的思想與經驗為世界尋求新的社會模式提供參照。中國思想源于中國文字,中國文字的起源為占卜性,這對中國思想模式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中國思想的兩種理性:占卜與表意》框架:1.作為科學原型的史前中國占卜技術所展開的思維,並非宗教性的神學,而是準科學性的占卜學。2.中國文字的創(chuàng)造歸于龜卜
本書是學術大師胡適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生活體驗,針對人們普遍關心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做人與處事、交友與相處、成功與失敗、知足與容忍、毀譽與壓力等人生的重大問題,做了深入淺出而富有成效、既有現(xiàn)實意義有頗具科學性的論述。通俗易懂又文采斐然,有很強的可讀性。
在西方哲學中,“時間”被理解為一均質規(guī)整、連續(xù)不斷,且可切分的序列;而在中國思想里,時間卻非均質,亦無從切分。究竟人們是否需要思索“時間”,又該如何擁有“時間”的觀念,本書從此基本問題出發(fā),對中西方思想中的“時間”展開一連串的探索:他以中國思想為進路,試圖跳脫“時間”此一加諸在整個西方哲學、人們的語言,甚至日常思考上的
本書介紹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宣傳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從“清醒認識意識形態(tài)斗爭性質,高度重視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充分認識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重要性、復雜性、尖銳性、嚴重性和艱巨性”、“深刻分析意識形態(tài)斗爭于我有利與不利因素,認清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嚴峻局面”、“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話語權”、“加強黨
本書由作者發(fā)表于不同時期的期刊與論文集組成,集中闡述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源起、內涵、特質與演變。書中在宇宙事物的變革論、氣數(shù)論、時勢論的框架下,以中國傳統(tǒng)的本體論、心性論、人生論為主線,以孔子的超越之命、自覺之仁、規(guī)范之禮為主導,輔以莊子的自然之道、靈動之氣,系統(tǒng)闡釋了秦漢天人之學、魏晉自然之學、宋明性理之學的意蘊及其對當
《別讓孩子傷在童年:探尋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童年是孩子形成好性格、養(yǎng)成好習慣的重要階段,也是孩子形成基本素養(yǎng)和道德觀念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父母能給孩子高質量的愛和和諧的親子關系,就等于種下了一顆健康的種子,那么,孩子也必然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所以,父母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是一味逼迫孩子參加各種課外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