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時,阿爾貝·加繆就讀于阿爾及爾中學哲學班,讓·格勒尼耶是他的老師。他們就此結(jié)下一段永恒的友誼。加繆常常把格勒尼耶對自己思想和寫作風格的影響掛在嘴邊。 讓·格勒尼耶眼下所寫的這本書,既不是加繆的傳記,也不是對他作品的評論,而是一連串純?nèi)凰饺说幕貞洝⒁环萦幸庵斏鲄s又不失細致的證言。格勒尼耶談及困擾加繆的問題,政治、宗教、阿爾及利亞、文學創(chuàng)作等。 在這一連串回憶中,徐徐展開一幅人像,其中真相以極為節(jié)制的方式呈現(xiàn),關乎我們所有人的問題被間接提起。
《孤獨之旅-約瑟夫·洛克中國西部的探險經(jīng)歷》是一本以約瑟夫·洛克在中國西部27年的探險經(jīng)歷為主題的書籍,詳細講述了他在云南、四川、甘肅、青海等地的探險歷程以及對納西文化的研究和傳播。 約瑟夫·洛克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后加入美國國籍。1922年,他從緬甸進入中國云南,開始為美國農(nóng)業(yè)部采集植物標本,并對中國西部的自然生態(tài)、民族文化進行深入探索。 在探險過程中,洛克經(jīng)歷了許多艱難險阻,如土匪的騷擾、軍閥的混戰(zhàn)、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等,但他始終堅持不懈,完成了大量的探
內(nèi)容簡介:日本文學家井上靖年輕之時在每日新聞報社擔任藝術記者期間,因工作的緣故,與陶藝家河井寬次郎,畫家荒井寬方、上村松園、國枝金三、橋本關雪,文學家岡倉天心等知名藝術家結(jié)識、交往。多年之后,他回憶起與藝術家們的往事,寫了這一本隨筆集。本書透過井上靖所書寫的歷歷往事,藝術家們各自極具魅力的個性、藝術觀以及審美情趣,如清澈細流緩緩流入讀者心田。
這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術自傳,而是對個人生活、工作與學術思想的總結(jié)。作為“現(xiàn)代宏觀經(jīng)濟學的締造者”,埃德蒙·費爾普斯回顧了他60年的職業(yè)生涯,涵蓋從質(zhì)疑舊有就業(yè)理論到構建新的創(chuàng)新框架,并探討了這些創(chuàng)新如何為大眾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工作和美好生活的歷程。書中聚焦于費爾普斯工作的兩大里程碑:一是引入工資制定者預期概念,與他人共同建立失業(yè)率的“自然率”理論;二是提出“大繁榮”理論,超越了熊彼特與索洛對經(jīng)濟增長的傳統(tǒng)解釋。費爾普斯還分享了他在經(jīng)濟學領域內(nèi)的豐富經(jīng)歷,包括激烈的辯論、競爭與合作,以及與約翰·羅爾斯、
本書收錄的訪談跨越了超過四十年時間。在不同時期的談話中,托妮·莫里森分享了她作為教師、編輯、作家、母親多個身份的故事,以及這些經(jīng)歷對她寫作的影響。
本書訪談從1962年到2005年跨越了超過四十年時光,其中雅各布斯不僅談到她支持城市和全球經(jīng)濟多元性的一貫主張,也回顧了她對此的身體力行,如在反對紐約“西路計劃”運動中的勇敢行動。
本書收錄四篇訪談,包括《瑪麗蓮·夢露問答》《全新的瑪麗蓮·夢露》《對話瑪麗蓮》《最后的訪談:“與孤獨女孩的最后一次長談”》。
本書的訪談從金斯伯格初到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任教時的采訪,到大法官任上的最后一次訪談。金斯伯格分享了她如何不循常規(guī)地走上法律道路,并不遺余力地在司法界促進性別平等的經(jīng)歷,也談到了許多著名判決背后的故事、她不拘泥于憲法字面含義的“活憲法”觀念,以及同常常意見相左的保守派大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的友誼。
本書收錄《女性的焦灼》《拜訪瓊·狄迪恩》《投身大漩渦的瓊·狄迪恩》《沙龍采訪》《曲終人散后寫下故事》《非虛構的藝術No.1》等文章。
本書圍繞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里爾克與現(xiàn)代雕塑的奠基者羅丹之間充滿矛盾的友誼展開,是這兩位大師的雙傳記,記敘了羅丹與里爾克一生中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品誕生過程和重大的思想轉(zhuǎn)折,不僅寫出了兩位大師各自在藝術道路上的艱難探索,同時通過他們二人與二十世紀初歐洲眾多藝術家、作家、思想家的交往和相互影響,折射出那個人類群星閃耀時代的迷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