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不僅是世界上海拔zui高的山脈,同時也是冥想圣地,靜心之巔。 本書記錄了斯瓦米·拉瑪與那些隱居在喜馬拉雅山脈中的瑜伽大師、高人和隱士相遇,共同生活并向他們學習的傳奇經歷。這些大師們不僅包括大名鼎鼎的甘地和泰戈爾,還有各個流派的瑜伽領袖。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心靈之旅,帶領讀者探索如何通過冥想調節(jié)情緒、緩解壓力,并培養(yǎng)對當下的全然覺知。通過這些故事,我們能學會如何克服恐懼、自大、執(zhí)著,從而變得謙卑、平和,最終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 本書自出版以來,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
《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分析了17世紀以來儒學思想在東亞各國的傳播,指出儒學東傳后,異域學者研讀經典、提出新詮,在將儒學作建構自我身份、政治合法性的思想資源的同時,也豐富了對儒學的理解,并且時至今日,儒學仍是東亞文化圈重要的思想資源。
1935年,施特勞斯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哲學與律法》,由此展示了他后來透視整個西方哲學大傳統(tǒng)的基本立足點?梢哉f,《哲學與律法》是施特勞斯思想的真正開端,其基本問題是啟蒙與猶太教的關系。猶太教傳統(tǒng)遇到這個問題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我們遇到啟蒙與儒教的問題,為時不長,甚至我們也許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本書收錄施特勞斯的《哲學與律法》、他的博士論文《雅可比哲學中的認識論問題》,以及分別探討《哲學與律法》和《雅可比哲學中的認識論問題》的兩篇論文,以期對我們更好地理解施特勞斯的這兩部早期著作有所助益。
本書運用文獻、紙草、銘文等多種史料,以猶太觀念為切入點和載體,探究了猶太文明在希臘化-羅馬時期的發(fā)展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猶太文明與埃及文明、希臘文明以及羅馬文明之間的互動與博弈,立體地展示了相關時期地中海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猶太觀念在長時段上的變化以及文明間的相互影響而造成的猶太觀念的疊加與變異情況。全書詳細探究了文明中心主義在古代文化互動的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對深入理解相關時期的猶太文明與地中海世界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暫無
本書是一部詳細介紹瑜伽思想的名著,由日本著名哲學家立川武藏所著。本書首先從三個方面(瑜伽的目的、世界觀、手段)來考察瑜伽這一修習實踐,并概述了瑜伽的結構,然后深入探討作為古典瑜伽的根本經典《瑜伽經》的思想和后來極為盛行的、被稱為“哈達瑜伽”的精神生理學式的瑜伽行法的真實樣態(tài)。另外,關于佛教中的瑜伽(曼陀羅觀想法和禪等)也在書中有所論及。
“儒學日本化”的提出雖然始于明治以后,然而其歷史進程的展開集中體現(xiàn)在江戶時期,尤以京學派朱子學的崛起為典范。誕生于日本江戶初期的京學派,以藤原惺窩為始祖,以林羅山、松永尺五、木下順庵、室鳩巢、新井白石、雨森芳洲等為代表人物,是日本儒學史上最具承前啟后意義的重要學派。本書主要以儒學的日本化為線索,對京學派的儒者群體及其思想進行考察和歸納,通過分析其促進儒學日本化的三條進路,即助力朱子學在日本的官學化、庶民化和神圣化,多維度地呈現(xiàn)儒學深入日本社會的動態(tài)進程,并在東亞理學的“環(huán)流”之中對其進行重新定位
該書以日本哲學發(fā)展的時間為線索,由古到今,分為日本古代編,德川時代編,明治時代編,大正時代、昭和前期編四個時期,選取各個時期日本思想界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為代表,簡單介紹其生平、著作等,節(jié)錄或譯注其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或思想觀點,如日本的神道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文化論、道德論等,呈現(xiàn)了日本哲學家對本土哲學思想的反思、對中日儒佛思想差異的探討等,以文獻資料為依托展現(xiàn)日本哲學豐富多彩的內容。 該書作為哲學資料匯編性質的文獻圖書,時間跨度大,含括日本眾多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中介紹的各種流派、思
3000年前,地中海沿岸的迦南地誕生了希伯來文明。曾幾何時,巴比倫鐵騎攻克了猶大王國,希臘大軍馬踏約旦河兩岸,羅馬軍團進駐耶路撒冷,焚毀了圣殿。與此相伴,“流放”“散居”也成了猶太人永久的宿命。然而,“散居”也為原本封閉的文明打開了一扇窗戶,使之直接面對形態(tài)各異的文明,不得不積極或消極地應對希臘羅馬的哲學、伊斯蘭教、基督教、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及現(xiàn)代哲學與科學、宗教的興衰嬗變,等等。猶太哲學也應運而生。本書作為國內第一部猶太哲學通史,涵蓋了希伯來《圣經》《塔木德》中的哲學思想和各個時代的眾多猶
本書詳細敘述了印度現(xiàn)代思想之父羅摩克里希納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智慧,全書分十二章,詳細講述了羅摩克里希納“達到了三億印度人兩千多年來靈性生活的頂峰”的過程。同時,透過羅摩克里希納的一生也能了解印度的智慧,特別是印度傳統(tǒng)的思想和修習,這些都將給讀者帶來精神的力量和靈性的啟迪。作者羅曼·羅蘭作為人道主義作家,從情感和心理的維度充實了上述印度哲學思想及其智慧,使得說理透辟,頗具情感力量,令讀者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