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采自中國190余個地點的?類和鼢鼠類嚙齒動物的數千化石標本分成6族、29屬(含14個化石屬和15個現生屬)和96種(含化石種69個,現生種27個)。為修訂形態(tài)特征重新測量和計算了相關數據;為清晰體現標本的準確形態(tài),繪制了157幅插圖。為積累原始資料,詳細列出了不同屬種的地理分布和標本產出層位的測年數據。探討了不同
本冊志書內容包括2022年以前中國已發(fā)現且系統研究過的奇蹄目犀超科(Rhinocerotoidea)化石,共計5科61屬147種。書中介紹了犀超科的發(fā)展與現狀、形態(tài)特征、演化與分類等方面內容,并簡要敘述了中國犀超科的研究歷史?萍壏诸愲A元主要包括定義與分類、鑒別特征、分布與時代,以及相關問題的評注;屬、種級階元有較詳細
為適應我國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及大眾科普科教的需求,編者在楊家騄和李志明主編的《古生物學實習指導書》(1993年第一版)的基礎上,吸收了近年來國內外古生物學領域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實踐積累,編寫了本書。全書共分10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均對相應古生物類群的基本構造、分類體系和化石代表進行了準確細致的文字
葛利普是20世紀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20年他應丁文江之邀來華,擔任地質調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和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葛利普以其卓越的才華和過人的勤奮,不僅撰寫了大量關于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著作,而且培養(yǎng)了一大批年輕的古生物學家,使中國古生物學從無到有,并為世所矚目,堪稱“中國古生物學之父”。本書共分三部分:上編為中
馬嶺遺址,是目前漢水中游地區(qū)出土動物遺存最為豐富的遺址之一,是研究這一地區(qū)(尤其是仰韶時期)動物資源利用的重要材料。在后岡一期文化時期、朱家臺文化時期、屈家?guī)X文化時期、煤山文化時期、商周時期、漢代、宋代、明清時期的234個單位中出土動物骨骼7423件,以仰韶時期的后岡一期和朱家臺文化最為豐富。動物種屬包括4綱27種,草
為滿足小朋友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者特地精心編寫了《激發(fā)孩子興趣的恐龍百科》。圖書分為五個大章,包括恐龍的誕生與習性概述,三疊紀、侏羅紀、白平紀三個時期的恐龍以及恐龍滅絕探索之謎,從時間角度介紹了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恐龍的外形特征、生活概況以及化石研究,向孩子們展示了神秘的恐龍世界。本書內容豐富、語言活潑,孩子們,你最
本書是南極羅斯海新生代放射蟲化石群的綜合性研究**成果。首次建立了南極羅斯海較為完整的新生代放射蟲生物地層年代框架,為地層界線的厘定提供了化石種的初現面與末現面以及組合變化的證據;與南大洋已有的相關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了放射蟲發(fā)育在南極海區(qū)與南大洋海區(qū)新生代地質歷史中的階段性差異特征。書中還較為全面地分析了新生代以來羅斯
本書是以油畫的藝術形式展示自46億年前地球誕生的太古宙開始直至全新世各地史時期陸地植物景觀的畫冊。作為古植物學研究者的畫作者,希望能將科學和藝術結合,去展現那遙遠、寧靜、深邃的史前植物世界的斑斕景色。畫作主要依據我國各個地史時期豐富的化石資料,綜合古生物學家的重要典型研究成果,以油畫的形式復原了各地史時期陸地植物景觀3
本冊志書內容包括中國已發(fā)現(截至2021年)且系統研究過的鯨目與偶蹄目化石(除鹿科與?埔酝獾牟糠郑,共計2目20科73屬122種(含12個未定種)。目、科級階元主要包括概論、分類、起源與演化、主要特征、地史分布等方面的綜述;屬、種級分類階元有較詳細的厘定,包括同義名錄、鑒別特征以及產地與地質時代等,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
本書以明蜀王府遺址水池(C4)和水道(G4)出土的68978件動物遺存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動物遺存出土背景、種屬分布、死亡年齡、病理現象、數量統計、測量數據、保存部位、表面痕跡和相關歷史文獻等的綜合分析,認為這些遺存有可能是在蜀王府遭受大規(guī)模毀壞和廢棄階段(張獻忠政權占據王府時期),短時間內傾倒生活垃圾形成的。處于上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