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與印度文化》從印度哲學思想、佛教與婆羅門教思想比較、中印文化思想融匯、佛教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等四個角度,展示出佛教思想根源于印度哲學,并在發(fā)展過程中與印度文化、中國文化交融互生的特點。
《中國佛學》為集刊,一年兩期,每期欄目固定,刊發(fā)20篇左右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者的學術論文。從總第31期開始由我社出版發(fā)行,目前已出至第42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2期。《中國佛學》為中國佛學院的學報,其前身為佛教內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開出版,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前會長傳印長老親題刊名,顧問為黃心川、方立天
趙樸初(1907-2000),是我國接觸的愛國宗教領袖、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書法家。在長達半個世紀里,他領導中國佛教徒愛國愛教,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道路,協(xié)助中央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健全僧伽制度。培養(yǎng)佛教人才,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為當代佛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第1、2、3、4、5屆全國人大代表。第1、2、3
《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11輯)》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文集!蹲诮绦叛雠c民族文化(第11輯)》選編的二十篇論文。論題多樣,涉及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社區(qū)研究、非遺保護等理論探討,也包含如廟會、剪紙、老爸茶等民俗與市井文化的調查,資料翔實,田野扎實,具有一定學術參考價值。本集刊長期征
宗教與歷史在目前的學科結構中,前者被置于哲學一級學科之下,而史學一級學科下沒有宗教史的分類。但在實際研究中,兩者的交集是顯然的。上海大學歷史系和上海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多年來致力于宗教與歷史的研究。在今天學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與歷史》編者希望借助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推動宗教與歷史的研究。
《道教學刊》為集刊,每年出版兩期,每期包括“學者訪談”“新史料”“專題論文”“動態(tài)與書評”4個欄目。其目標是探索國際共通的老學與道教學術話語體系,構建多樣性的道教學術新范式,帶領國際老學與道教學術前沿。目前有關老子及道教的刊物較少,尤其能介紹國際前沿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刊物更少,本集刊的出版可謂填補了空白。
王卡,1956年12月出生,2017年7月因病去世,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長城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文化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在道家與道教文化、敦煌文獻等方面有深入地研究,其成果在學術界影響較大。主要著述有《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
香花儀式是流傳于中國民間的一種超度亡魂的宗教儀式,屬于民間喪葬儀式中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形式,通常在喪家報喪之后舉行。香花儀式融入了各地不同的民間藝術形式,從而具有鮮明的地域民俗文化藝術特征。梅州香花儀式在其宗教、民俗、藝術以及民眾參與方面,都具有典型特征。張小燕著的《梅州香花儀式及其宗教藝術象征研究》系統(tǒng)梳理了梅州香花
《中國本土宗教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家與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作者來自全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師生、研究者。本期包括創(chuàng)刊前言和名家論壇、經典解讀、歷史鉤沉、田野調查、研究動態(tài)五個欄目,共有19篇文章,對中國本土宗教發(fā)展史上的教派傳承、道經問題、道教科儀、民間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宗教社會學(第五輯)》的中心論題是“宗教組織的社會學研究”,共分為以下專題:佛教與基督教組織;宗教研究;中國宗教的社會學研究;經典鉤沉;學科前沿;學科綜述等!蹲诮躺鐣䦟W(第五輯)》圍繞當代基督教與儒教、宗教研究、本土宗教組織研究、基督教組織的現(xiàn)實與歷史、宗教領袖的培養(yǎng)及研究,對當前宗教的組織形態(tài)及其演變等問題進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