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淮王府遺址位于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zhèn)饒州府文廟大成殿東側,共出土各類遺物三萬余件,是全國明代藩王府遺址中*個全面、主動、科學發(fā)掘的藩王府遺址,也是目前經過考古發(fā)掘的明代藩王府遺址中出土瓷器數量、品種、款式最多的王府遺址,對研究明代王府用瓷制度與明清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面貌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韓國研究論叢》為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集刊,連續(xù)性出版物,此前一年兩輯,擬從2020年開始,改為一年四輯。本刊為CSSCI來源集刊。邀請國內外學者對韓國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大致分為以下幾大欄目:政治、外交與安全;歷史、哲學與文化。每期收錄文章大約在20篇左右。由于目前仍處于征稿階段,尚
本書是敦煌服飾文化研究前沿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學者們研究的視角新穎、資料翔實、論證精辟,其中有關于敦煌與東西方文化交流歷史的追根溯源,有關于敦煌壁畫摹寫傳統(tǒng)和風格的探討總結,有關于敦煌裝飾圖案發(fā)展脈絡和繼承應用的案例分析,有關于敦煌壁畫和出土紡織品顏料和染料的科技鑒定,有關于敦煌服飾藝術研究和再現(xiàn)升華的展覽展示,有關于
本書是2017年中俄西伯利亞聯(lián)合考古項目的工作報告,介紹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聯(lián)合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考古學與民族學研究所在西伯利亞地區(qū)開展舊石器時代遺存調查與試掘、古代歐亞草原文化研究、學術交流、公眾考古等方面的工作成果。此外,本書還收錄了項目前期重慶科技考古學者考察西伯利亞地區(qū)古代文化及遺產保護的文章。
2000年秋季發(fā)掘的郭家灣新村遺址位于殷墟保護區(qū)的東部邊緣,該遺址是一處面積較大、保存較完好、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殷商時期文化遺存。在近3200平方米的發(fā)掘面積中,發(fā)現(xiàn)了包括四道車轍的商代大型道路1條、中小型房基10余座、灰坑和窖穴65座、水井3眼、祭祀遺跡3處、商代中小型墓葬379座,以及出土大量的陶、石、骨、蚌、貝器
近代擊敗中國的西方,起初引起中國人的反思,是他們的器械精良、武力強大。而郭嵩燾的時代特殊性,則在于他指出了中西勝負不僅由于器的良窳,更由于道的得失;中西對抗不僅關乎力量的抗衡,更是文明的競爭。這可以說是中國人開始從文明層面認識西方的時代思潮的轉捩點。而通過對郭嵩燾生平與思想的梳理,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的獨特眼光不僅從認識、觀察
用平易的語言講述了從盤古開天地至今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曲折歷程,重點是古代史。十五講內容包括:文明的起源、朝代更替、漢唐清盛世的透視、古代交通、外來文明、民族關系、古代的政治法律選官制度、農業(yè)手工業(yè)工商業(yè)、軍事思想與制度、社會生活、思想演變、文學藝術史學、科學技術等。本書第一版自2003年出版以來,受到廣泛好評和歡迎,不斷重
現(xiàn)代天津因開埠而成為華北商業(yè)中心,提供給文人群體以多重而豐富的活動空間。本書以活躍于天津的四個文人群體為主要對象:以“高雅”文化自居的傳統(tǒng)士紳、新式教育背景下的南開師生、報業(yè)傳媒中的職業(yè)編輯、市民趣味的通俗小說家為研究對象,展現(xiàn)四個群體如何自我調適以面對城市化,并努力拓展出自己的文化空間。通過考察文人群體,本論文還試圖
本譯著介紹了不同類型天然氣滲漏的命名規(guī)范,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論述了全球陸地和海洋天然氣滲漏的分布及其地質與地球化學特征,探討了天然氣滲漏與含油氣系統(tǒng)、溫室氣體收支、全球氣候變化、生命起源和古代宗教文化的密切聯(lián)系。
收入文集的文章大致涉及清史研究相關理論和學術話語、清史研究具體實證性和研究性文章,以及相關研究單位、宣傳單位召開的代表性學術會議的新聞報道?紤]到一些重要的理論和學術話題涉及的時間跨度比較大、領域比較多,在篩選文章時,我們并未嚴格以清代為限,而是將對清史研究有啟迪意義的部分成果也收錄了進來,供學界參考。本書共收論文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