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有志于國學傳統(tǒng)文化,青年時徒步往學于關中蘭田、正宜諸書院,求明師以受教者多年,1937~1941年在陜西眉縣嶗峰書院從山東即墨張范卿先生研讀《周易》四年,晚年不惜心血,攄其心得,著為《周易卦解》。該書理本洛閩,筆短韓歐,言簡而理明,辭達而易識,尋幽入深,闡微述奧,淺而出之,隱費冰釋,有高中文化基礎者,即可自學自
著者志在撰寫傳世之作,為此嘔心瀝血十一年。本書運用高郵王氏方法,考釋了《論語》中162個疑難問題。為惠及讀者,一反慣例,做成“譯注”—陽春白雪的內容,下里巴人的形式,是迄今第一部較為全面地運用現(xiàn)代語言學方法注解古書的著作,給出了《論語》的全部現(xiàn)代漢語翻譯。
本書以《說文》《爾雅》等字書為基本文獻,結合幾代學者關于《周易》訓詁的研究考證成果,廣搜例證,博考前訓,明其源流演變,庶可傳古圣先賢本旨,借以探尋《周易》卦爻辭原義。書中遵循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傳統(tǒng),以《周易集解》釋象為基,以《易林》為象數(shù)之淵藪,以尚秉和《周易尚氏學》《焦氏易詁》等解象為階梯,間證以《左傳》《國語》及歷代筮案,
《從思想世界到歷史世界》是陳來先生近十多年來,在其專著之外撰寫的有關古代儒家哲學思想史論文的匯集。其中先秦的部分以荀子為主,近世的部分則以朱子學與陽明學為主,都是相關學術領域有代表性的論文,富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尼山書院,是孔子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圣地和中國精神的象征。本書作者潛心尼山,博覽群書,皓首窮經(jīng),含英咀華,厚積薄發(fā),從“十三經(jīng)”元典中提取二十六個最重要的主題詞,效法先哲,分二十六個專題解剖中華傳統(tǒng)精神文化基因。 《尼山書院的二十六堂國學課》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背景下,旨在幫助大眾正確認識自己與傳統(tǒng)文化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辦,每年出版一輯。本輯約37萬字。收錄二十余篇學術文章和書評等。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專書、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以及有關的學術動態(tài)。
《周易》為六經(jīng)之首,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化經(jīng)典,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源頭活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易學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作為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學問,易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在各個歷史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兩漢的象數(shù)易學、魏晉的玄學易學、宋代的理學易學、明代的心學易
本書打破“兩軍對壘”和“人頭列傳式”的傳統(tǒng)框架,按照中國哲學發(fā)展的本來面目貌,采取以學術思潮、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所關心所爭辯的哲學概念和命題為基本框架而編寫,既簡明扼要,又抓住哲學本質,是一部反映時代精神的“哲學問題史”。在內容上,將近年出土的簡帛《老子》和郭店竹簡的哲學思想,及時地納入這部論稿。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所創(chuàng)
由葛榮晉所著的《葛榮晉學術論著自選集(共4冊)(精)》含四卷,第一卷為中國管理哲學導論(修訂版),第二卷為道學智慧與21世紀(附《老子》與商道),第三卷為儒學精蘊與現(xiàn)代文明,第四卷為先秦兩漢哲學論稿。這四卷內容代表了葛榮晉學術研究的理論成果,可供相關讀者閱讀學習參考。
辜鴻銘認為歐美的傳教士和漢學家歪曲了儒家經(jīng)典的原義,糟蹋了中國文化,并導致西方人對中國人和中國文明產(chǎn)生種種偏見,因此決定親自為歐美人講解《論語》,這就是《辜鴻銘講論語》的由來!豆鉴欍懼v論語》不但語言精練,詞意精達,而且在講解的過程當中縱貫中西,援引歌德、卡萊爾、阿諾德、莎士比亞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話來注釋某些經(jīn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