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考古文獻輯要”是對1949—2019年中國美術考古成果的一次專門性、系統(tǒng)性整理匯編,共12卷,500多萬字。 叢書匯集了包括石窟藝術、墓葬藝術、巖畫藝術等在內(nèi)的考古材料2000多例,按省份進行布局,各省份內(nèi)以考古報告發(fā)表的時間為序。其中每份考古材料從考察(發(fā)掘)時間、遺存年代、遺存地點、遺存形式(形制)、遺存
“中國美術考古文獻輯要”是對1949—2019年中國美術考古成果的一次專門性、系統(tǒng)性整理匯編,共12卷,500多萬字。叢書匯集了包括石窟藝術、墓葬藝術、巖畫藝術等在內(nèi)的考古材料2000多例,按省份進行布局,各省份內(nèi)以考古報告發(fā)表的時間為序。其中每份考古材料從考察(發(fā)掘)時間、遺存年代、遺存地點、遺存形式(形制)、遺存內(nèi)
“中國美術考古文獻輯要”是對1949—2019年中國美術考古成果的一次專門性、系統(tǒng)性整理匯編,共12卷,500多萬字。
故宮里只有600年明清史?不,故宮里有一部5000年中華文明史!故宮不僅是明清歷史的親歷者,集中展示了明清器物和建筑的精華,而且聚攏了5000年中華文明的文物精粹,它們是中華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中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存。本書遴選具有代表性的故宮文物,從這些器物和建筑著眼,介紹一件件文物的歷史內(nèi)涵、時代背景和它們背后的
本書分為調(diào)查篇與研究篇,主要對敦煌莫高窟及其周邊現(xiàn)存的古代土塔遺址做了全面的考古調(diào)查,用文字、測繪、攝影等手段詳細記錄了塔的位置、內(nèi)容、保存狀況,考訂其題材與年代,研究其藝術風格及宗教內(nèi)涵。在土塔的個案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對涅槃寺(原稱天王堂)的正名、對于闐皇太子廣濟大師和于闐公主的新見解,并由此補充文獻記載的
莫桑比克共和國位于非洲東南部,風景秀麗,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和文化多樣。莫桑比克擁有眾多的天然良港,白色沙灘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贊比西河不僅為農(nóng)業(yè)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為莫桑比克水力發(fā)電行業(yè)奠定了基礎。由于長期戰(zhàn)亂,莫桑比克仍然為世界上不發(fā)達的國家之一。
家鉉翁(1213-1298?),號則堂,世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即南宋投降的三天前,他與文天祥同時受命于危難,被委以簽樞密院事。宋廷頒布降詔,惟他拒絕署名,而后作為五祈請使之一,被押解大都。元欲尊以高官,他義不二君,被圈禁河間(今河北河間),遂以《春秋》教授弟子。至元三十一年(1294)
1911年,美國地質(zhì)學家羅林·錢伯林(RollinT.Chamberlin)在《國家地理》雜志上刊發(fā)的都江堰小鎮(zhèn)上戲臺與相機相遇照片,讓歷史上西方與東方在鏡頭里互視。本書以此為切入點,整體回溯了《國家地理》雜志一百多年來有關中國的報道,聚焦不同歷史階段的人文故事與地理景觀,為跨越百年的無聲文字與影像賦予多重審讀視角。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長江從雪山走來,沖出高山深谷,在中國的版圖上畫了一個大大的V字,然后一路向東,奔騰萬里,傾瀉入海,造就了壯美秀麗的自然地理景觀,也書寫了璀璨輝煌的歷史文化篇章。本書采用藝術與百科融合的方式向讀者展示長江流域文明發(fā)展的脈絡和特色。圖書正面是長卷式全景大圖,背面則是知識點,以空間為線索,以
碑刻藝術是古代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鐫刻于碑石上的紋樣千變?nèi)f化,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變遷和技術的進步。本書從碑刻紋樣的起源、發(fā)展和審美價值入手,從藝術設計學的角度對碑刻紋樣進行研究。一方面從縱向上以朝代為序,對古代碑刻紋樣進行整理,研究、分析古代碑刻紋樣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及總體特征;另一方面從橫向上進行比較,將同朝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