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朔黃鐵路建設,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石家莊市文物保護研究所、中山國古城遺址管理所的配合下,于平山縣訪駕莊、北七汲、中七汲三個地點發(fā)掘古中山國墓葬近八十座,出土各類文物近千件。本書全面、系統、詳細的報告了相關發(fā)掘情況。此次發(fā)掘的三個地點位于平山縣戰(zhàn)國中山國靈壽城址北城墻、西城墻的外側。大量的戰(zhàn)國中山國中、小型墓葬的
本書匯編清代金石著作《古誌石華》《關中石刻文字新編》《邠州石室録》《語石》四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主辦的集刊,迄今已出版七輯。本輯內容包括考古新發(fā)現、研究與探索、北域擷英、碑銘考釋四個欄目,收錄論文24篇,以中國北方地區(qū)的考古學探索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發(fā)現的個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術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動向和
百件精品文物卷
《旨歸漢道》內容大致分為文化與文明、帝陵與陵寢制度研究、王侯與中小型墓葬研究和書評四個部分,從考古資料出發(fā),輔以文獻記載,闡述了東周秦漢時期歷史文化的演進模式從“多元一體性”向“統一多樣性”的轉化,而“統一多樣性”也是中國古代大一統時代的基本特征。同時,基于;韬钅、東漢帝陵、曹操高陵、西朱村曹魏墓等漢代陵墓典型案例的
《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fā)掘報告(全三冊)》是一部全面系統公布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2008年至2010年發(fā)掘成果的考古報告。下王崗遺址這一階段發(fā)掘面積為3002平方米,發(fā)現了仰韶文化、屈家?guī)X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西周等不同時期豐富的考古學文化遺存。西周時期遺存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研究早期楚文化考古學材料方
民國時期,眾多文化名人聚集上海,他們的身影,讓上海這座城市在那段蒙塵的歲月中煥發(fā)出了別樣的光彩。本書介紹了魯迅、張愛玲、丁玲、艾青、豐子愷、錢鐘書等22位文化名人在上海的生活軌跡,以他們生活過的建筑為載體,串聯起一段段或慷慨、或悠閑、或悱惻、或悲涼的經年舊事。每位名人的的篇章后面,都配有生活軌跡圖和居住地點的地圖,將2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6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qū)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huán)境。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6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qū)
早商二里岡時期中原文化對外曾形成了大范圍的影響;不過到晚商殷墟時期中原文化勢力則從周邊地區(qū)退出,呈現出收縮的局面。本書以中原文化影響下的南方為考察區(qū)域,系統梳理長江、淮河流域商時期的考古材料,揭示二里岡下層第二期至殷墟一期前后(約公元前1500~1300年)中原文化在南方地區(qū)的影響格局及其從這一區(qū)域階段性的消退過程,并
本書綜合運用考古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建筑學等融貫學科的研究方法,在對國內外遺址和大遺址保護歷程回顧的基礎上,分析構建中國大遺址保護理論與方法的必要性;基于對大遺址概念、內涵與外延的辨析,提出大遺址景觀論;在價值論、系統論、控制論、人地關系論和有機更新理論的指導下,對大遺址的價值、保護技術措施、展示與解說、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