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nèi)容包括:民族地理基礎及其空間格局;人口較多且分布較廣民族地理;人口較多且分布較狹民族地理;人口較少且分布較廣民族地理等。
本書系朱衛(wèi)主持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批準號12CMZ007):近代甘寧青地區(qū)的民族關系研究(1840-1949)結項成果。該書在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各類檔案、地方史志、報刊、中外游記、考察記及研究論著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歷史學、民族學、政治學、宗教學等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將近代中國百年歷史按照縱向時間順序劃分
《西北民族論叢》是以中國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與鄰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等領域為研究重點的學術集刊。本輯從內(nèi)容來看,包括《略論“一帶一路”與新疆——兼談新時期我國的民族》《柔然與西域》《<楊文思墓志>與北朝民族及民族關系》《匈奴與漢族的民族融合和體育發(fā)展》等,從不同方向探討了中國歷史上的各民族主體之間的交
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后金(清)的崛起過程中,對于蒙古元朝遺產(chǎn)的繼承是滿洲政權得以發(fā)展、壯大的關鍵因素之一。《清初滿蒙關系演變研究》以滿洲對于蒙古制度、符號等無形資源的學習、利用為切入點,以清初(太祖、太宗、世祖時期)滿蒙關系中的官號、名號借鑒,盟誓和質(zhì)子制度及理藩院活動,會盟制,封爵等政策、措施為考察中心,從滿洲的角
本書基于民族識別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成立這兩大事件為研究切入點,從政治、知識社會學、族群意識三個維度分析“民族結構”問題在“國家政權建設”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在社會心理、公民身份認同等方面造成的長期影響。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我國的國家政權建設在某種意義上是借助“民族話語”來實踐的,國家在廣西地區(qū)建立國家認同的同時,壯族的知
本書以中國社會呈現(xiàn)的“個體化”趨向為理論背景,通過對三亞回族的時空觀念與社會實踐的民族志寫作,試圖說明三亞回族消解當代中國社會的“個體化”趨向中個人與社會緊張關系的機制。
本書共分為:絲綢入蕃:考古學的觀察及其文化史意義、中國早期文化圈的形成與民族的產(chǎn)生、再論匈奴刑罰“軋”、十六國霸史與十六國時期的官司修史運作等。
布朗族是中國西南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該民族有語言無文字,具有豐富的口傳歷史傳統(tǒng)文化,從遠古的兄妹成婚衍人類、漢代的哀牢人到今天的布朗人,從靠山吃山、狩獵采集、制茶織布到今天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從傳統(tǒng)的彈琴說愛擊鼓傳情到今天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布朗族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本書用深入淺出
本書以納西族學校民族文化傳承為個案,遵從結構-功能主義研究范式,綜合運用問卷、參與式觀察等方法,首先對納西族文化進校園的必要性做了分析;接著從內(nèi)部要素、外部因素及其相互間的影響方式等方面對納西族學校民族文化傳承問題做了剖析,并指出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繼而對納西族學校如何更好地處理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關系的問題進行了
《西北民族論叢》是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以中國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與鄰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等領域為研究重點。本輯內(nèi)容包括高昌國與突厥之間關系研究、御制平定西藏碑刻校錄、米蘭壁畫與東西方藝術關系考論、游牧部落曾經(jīng)是什么等,且所有文章都是本集刊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