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國際財務管理 ![]()
本書以跨國公司為研究對象, 將國際金融理論與財務管理理論應用到跨國公司的國際投融資管理中, 形成較完整和系統(tǒng)化的跨國公司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第一部分包括國際金融環(huán)境分析, 介紹國際金融市場的分類及其特點、外匯市場及其交易、金融衍生市場交易; 第二部分包括國際直接投資的財務管理策略, 介紹外匯風險管理、國際融資管理、國際現金與轉移價格管理、國際稅收管理、國際資本預算管理五個方面的策略管理。
本書結合國際經濟與金融環(huán)境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強調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國際投融資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將理論與現實統(tǒng)一。
這套教材作為經濟學院建院以來重要的成果之一,在編寫過程中力求體現以下特點。
1. 強調與國際先進接軌原則
每部教材的編寫充分反映了相關領域內國際*先進的理論、方法與思想,并用符合教學特點的語言撰寫出來。力圖使學生在學習課程*前沿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當今經濟現實發(fā)生背后的原因和作用機理。盡力將國際經濟活動的*新數據融入新教材,以充分反映與國際先進接軌的時代性。
2. 強調中國特色原則
每部教材的編寫在充分反映相關領域內國際*先進的理論、方法與思想的基礎上,注意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中國金融、中國投資和中國制度的成功案例,不僅反映了中國發(fā)展帶來的巨大變化,而且深入揭示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每部教材力圖將國際經濟基本理論教學融入中國問題分析,并力圖引導高年級學生用國際視角去思考本土問題。
3. 強調應用導向原則
每部教材的編寫在系統(tǒng)地論述經濟理論的同時,強調這一學科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即強調理論緊密聯系當前的實際。各章之后均附有可供分析和討論的習題和案例思考題,激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較為全面深入的體驗和理解。書中盡可能多地運用實例,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4. 強調閱讀導向原則
每部教材的編寫注重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具有啟發(fā)性,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詳細的介紹,以增加可閱讀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比較輕松地掌握深奧的知識。每部教材內容豐富,基礎理論嚴謹,專欄獨特,案例典型,以點帶面,幫助學生對內容理解、消化和吸收,充分體現了“實用、新穎、有趣”,為廣大財經學子開辟了一條通往學術殿堂的道路。
希望這套教材的出版,能為改變我國經濟學人才短缺的現狀和培養(yǎng)理論與實務兼?zhèn)涞慕洕鷮W人才貢獻出微薄之力。由于自身理論和實踐認識水平所限,特別是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因此這套教材難免存在不足之處,誠懇地希望廣大讀者特別是任課教師和使用本系列教材的同學們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今后進一步完善。*后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編輯們的辛勤工作,經過反復論證,使叢書得以正式出版。
編委會
2012年7月[2]國際財務管理叢書序
世界經濟形勢的變遷,從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歐債主權危機、英國脫歐到埃及貨幣危機,甚至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都直接引發(fā)金融市場和全球金融政策的改變。這些危機帶來的金融沖擊與經濟的關聯,體現全球經濟環(huán)境一直處于不斷自我調整與變遷的進程中,對微觀主體——跨國公司的影響,無疑也引發(fā)學者和企業(yè)管理者的格外關注。因此,如何進行合理而有效的財務管理,在風云變幻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環(huán)境中,制定相應的財務管理戰(zhàn)略,贏得公司核心競爭力優(yōu)勢,愈發(fā)顯得重要與關鍵,也推動國際財務管理理論與應用策略的調整與改革,凸顯國際財務管理的必要性。
國際財務管理不僅僅是國內財務管理的簡單延伸,伴隨著金融市場自由化、產品創(chuàng)新和技術進步,各國的匯率、稅率、通貨膨脹率、資本市場、會計制度以及基本環(huán)境的不同,國際財務管理所涉及的范圍和內容一直發(fā)生著很大的演變。國際財務管理作為一門學科,研究在國際經濟條件下,國際企業(yè)從事跨國性生產經營活動所面臨的特殊領域財務管理問題,是現代化財務管理在國際領域的延伸。本書以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崛起為引子,引出國際財務管理的概念,由淺入深地講述國際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本書特色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合理的教材體系
本書基于國外學者Cheol S.Eun和Jeff Madura的經典原文教材與相關資料素材,借鑒相應的理論體系和案例,同時,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摒棄以往國際金融宏觀理論和間接投資理論,清晰簡潔地構架出以跨國公司為研究對象進行國際投融資的財務管理架構,分為兩個主干體系——國際金融市場環(huán)境分析和跨國公司的投融資財務管理策略分析。前者包括緒論、國際銀行和國際貨幣市場、國際債券市場和國際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和外匯交易、外匯衍生市場五個部分;后者包括外匯風險管理、國際融資管理、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并購、國際營運資金管理、國際稅收管理、國際資本預算管理六個部分。本書的邏輯結構清晰明了,避免同類教材章節(jié)眾多、層次混雜而知識重復的現象,突出國際財務管理內容的特殊性。
2. 強調基礎知識和實踐經營的需要與應用
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實踐應用的基石,本書的*個主干體系國際金融市場環(huán)境分析強調基本概念,使后續(xù)各章學習變得更為容易。對于層次較深的話題,本書在每章的內容中,選擇適當的角度或者是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以專欄的方式引用實例加以解釋;同時,還適當地援引一些精心選編的案例和習題,以強化知識點,讓讀者自己去分析和拓展,使讀者能夠掌握一種分析框架,目的就是增加本書的實踐性和可讀性,有助于讀者從各種角度理解和掌握國際財務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策略應用。另外,結合理工科院校學生的特點,強調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國際投融資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適當吸收*新的金融理論和跨國公司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特征與發(fā)展規(guī)律,深入淺出,重點強調如何運用金融市場的交易設計風險規(guī)避策略,保證金融理論的時效性與應用的可操作性。
3. 增加案例與習題的編寫,突出學生洞察力
本書結合各高等院!秶H財務管理》雙語課程教學的需求,充分發(fā)揮雙語教學優(yōu)勢,適應培養(yǎng)開放經濟下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結合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借鑒原版教材的國外案例,編制簡化且容易分析的中文專欄、案例與習題部分,幫助學生運用金融和財務理論來制定和選擇財務規(guī)劃策略,體現教材與時代同步發(fā)展的特點,彌補現有國內教材的不足,改進國外原版案例的國內適用性,增強教學效果。
本書主要是高等院校金融學專業(yè)、國際貿易專業(yè)以及相關專業(yè)的本科教材,同時也可作為MBA學生,銀行、咨詢和培訓等行業(yè)的從業(yè)者重要的參考書與培訓教材。在編寫書稿時,我們力爭充分利用多年來在該領域所積累的教學和研究成果,對國際財務管理方面的*新觀點進行清晰而全面的闡述,希望能增加本書的可讀性;同時,也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讀者觸類旁通,熟悉掌握金融財務理論的應用。
同時,感謝我的學生楊振興、白雨露、王昳兒、董建言等對書稿的校對與修訂,也感謝我的女兒和家人所給予的無私之愛、理解與支持,每個挑燈未眠之夜的耕作,無不與愛的溫暖息息相關,對于本書稿的完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一并表示來自心底的深深欣慰和謝意!
梁艷
2017年1月[2]國際財務管理
第1章國際財務管理緒論1
1.1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崛起1
1.1.1世界經濟全球化1
1.1.2跨國公司的崛起與發(fā)展4
1.2國際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內容13
1.2.1國際財務管理的重要性13
1.2.2國際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14
1.3國際財務管理的組織與目標19
1.3.1國際財務管理的組織19
1.3.2兩種主要財務管理目標的比較21
1.3.3國際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與合理組合23
思考題26
第2章國際銀行和國際貨幣市場27
2.1國際金融市場概述27
2.1.1國際金融市場的含義及特點27
2.1.2國際金融市場的類型29
2.1.3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與格局分布31
2.2國際銀行與跨國銀行33
2.2.1跨國銀行的產生與發(fā)展34
2.2.2跨國銀行的分支機構與業(yè)務活動36
2.2.3跨國銀行的作用與影響38
2.3國際貨幣市場的特點和組成39
2.3.1國際貨幣市場的功能和特征39
2.3.2國際貨幣市場的組成41
2.3.3國際貨幣市場交易所和歐洲票據市場45
2.4歐洲貨幣市場及其特點47
2.4.1歐洲貨幣市場的起源47
2.4.2歐洲貨幣市場的迅速發(fā)展48
2.4.3歐洲貨幣市場的特點和類型50
思考題54[2]國際財務管理目錄第3章國際債券市場和國際股票市場55
3.1國際資本市場概述55
3.1.1國際資本市場的功能和分類55
3.1.2國際債券市場的分類與信用評級57
3.1.3國際股票市場的發(fā)行與流通64
3.2外國債券市場和歐洲債券市場69
3.2.1各國的外國債券市場69
3.2.2歐洲債券市場的特征與發(fā)行程序73
3.3主要的國際股票市場80
3.3.1美國的主要證券交易所80
3.3.2其他典型的證券交易所83
3.3.3境外不同上市方式的比較87
思考題89
第4章外匯市場和外匯交易91
4.1外匯市場概述91
4.1.1外匯市場的特征和分類91
4.1.2外匯市場的基本概念94
4.2匯率制度與匯率決定理論102
4.2.1不同貨幣制度下的匯率決定基礎102
4.2.2外匯市場供求決定的均衡匯率106
4.2.3外匯市場上的主要平價關系107
4.3即期外匯交易與遠期外匯交易116
4.3.1即期外匯投機交易與套匯交易116
4.3.2遠期外匯交易118
4.3.3遠期擇期交易123
思考題124
第5章外匯衍生市場126
5.1外匯期貨交易126
5.1.1外匯期貨概述126
5.1.2外匯期貨與外匯遠期的比較130
5.1.3外匯期貨的功能及其應用132
5.2外匯期權交易137
5.2.1外匯期權的概念與分類137
5.2.2外匯期權的特征140
5.2.3外匯期權交易的應用143
5.3外匯掉期交易與互換交易144
5.3.1掉期交易及應用144
5.3.2貨幣互換和利率互換交易146
5.3.3利率互換期權交易152
思考題154
第6章外匯風險管理156
6.1會計風險及其管理156
6.1.1會計折算方法156
6.1.2會計風險的管理策略158
6.2交易風險及其管理160
6.2.1交易風險概述160
6.2.2交易風險的三種金融市場管理策略161
6.2.3其他套期保值策略166
6.3經濟風險及其管理169
6.3.1經濟風險概述169
6.3.2經濟風險的管理策略174
思考題180
第7章國際融資管理182
7.1國際信貸融資和證券融資方式182
7.1.1國際信貸融資及分類182
7.1.2國際信貸融資風險187
7.1.3國際證券融資189
7.2國際租賃融資和項目融資191
7.2.1國際租賃融資191
7.2.2國際項目融資193
7.3匯率波動對跨國公司融資決策的影響201
7.3.1貸款幣種的選擇——貸款成本法分析201
7.3.2貸款幣種的選擇——外幣現金流入的影響205
7.3.3融資決策與金融衍生市場的應用206
7.3.4投機行為對貸款方案選擇的影響208
思考題209
第8章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并購210
8.1國際直接投資概述210
8.1.1對外直接投資的定義及資金來源210
8.1.2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及條件211
8.1.3對外直接投資的類型214
8.2國際直接投資的風險與規(guī)避217
8.2.1政治風險及其規(guī)避218
8.2.2經營風險及其防范221
8.3跨國并購223
8.3.1跨國并購考慮的因素224
8.3.2跨國并購的利與弊225
8.3.3跨國并購的成功要素228
思考題230
第9章國際營運資金管理232
9.1跨國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的內容232
9.1.1跨國公司營運資金管理概述232
9.1.2從母公司到子公司的資金流動234
9.1.3跨國公司內部的資金流動235
9.2國際現金管理240
9.2.1國際現金管理的目標和內容240
9.2.2國際現金池管理243
9.3國際應收賬款和國際存貨管理247
9.3.1國際應收賬款管理的主要內容247
9.3.2國際存貨管理的主要內容248
9.4跨國公司資金轉移方案設計249
9.4.1股利支付與納稅策劃249
9.4.2被鎖定資金的策略250
9.4.3充分利用全球資金轉移政策252
思考題253
第10章國際稅收管理254
10.1國際稅收概述254
10.1.1國際稅收概念、目的和環(huán)境254
10.1.2國際稅收的種類256
10.2國際雙重課稅261
10.2.1國際雙重課稅產生的原因261
10.2.2國際雙重課稅的處理263
10.3跨國公司的納稅策劃與國際避稅手段269
10.3.1不同組織形式與納稅策劃269
10.3.2國際稅收策劃與避稅手段273
思考題279
第11章國際資本預算管理281
11.1資本預算的基本方法281
11.1.1資本預算的基本原則281
11.1.2資本預算的基本方法283
11.1.3國際平價條件和跨國資本預算285
11.2國際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287
11.2.1資本結構理論與項目估值287
11.2.2跨國公司*資本結構的選擇289
11.2.3跨國公司的資本成本292
11.3國際資本預算的復雜性298
11.3.1基于國內母公司角度的項目評估298
11.3.2基于國外子公司或項目角度的項目評估298
11.3.3國際購買力平價不成立時項目凈現值的判別標準299
11.3.4國際項目投資凈現值APV的計算299
11.4國際資本預算風險評估的復雜性301
11.4.1國際資本預算風險評估模型302
11.4.2分割的資本市場條件下的國際資本預算評估303
思考題308
第1章
國際財務管理緒論
1.1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崛起[4/5]1.1.1世界經濟全球化從歷史上看,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進程由來已久,自15世紀末16世紀初地理大發(fā)現以來,原先各個相互分離的區(qū)域性市場逐漸連接成世界市場,并且隨著產業(yè)革命的大規(guī)模展開,尤其是世界生產力的增長和大規(guī)模資本輸出,越來越多的國家卷入到國際市場的密網之中,世界各國開始走向世界經濟全球化。1985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T.萊維在《談市場的全球化》中使用“全球化”來形容前20年世界經濟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即生產、貿易、資本開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和流動,科學技術不僅獲得巨大發(fā)展,還開始成為全球的共享資源。因此,世界經濟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國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彼此之間互相開放,通過貿易、資金流動、技術轉移、信息網絡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形成一個全球性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經濟有機體。它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趨勢。
1. 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體系的初步形成階段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體系得以初步形成。首先,第二次科技革命為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奠定了物質基礎。這一時期西方發(fā)達國家發(fā)生第二次科技革命,從蒸氣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從以紡織工業(yè)為中心的輕工業(yè)革命進入以鋼鐵、石化、電器、機械、汽車為代表的重化工業(yè)革命,生產力獲得新的大發(fā)展。從1873年到1913年,世界工農業(yè)生產增長4倍以上,其增長速度超過歷史任何時期。世界貿易量增加2倍,參加國際貿易的國家和地區(qū)從50個增加到100多個。其次,交通運輸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巨大地推動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這一時期的電車、汽車、鐵路、鐵制輪船成為新的交通運輸工具,電話、無線電、電報成為新的通信手段,大大縮短時空距離,為國際貿易的大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全世界鐵路長度增加4倍,世界輪船總噸位增加1倍。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又把歐洲和亞洲連接在一起,航程縮短幾千海里,大大促進世界范圍的商品貿易、資本輸出和人口流動的發(fā)展。*后,世界貨幣(黃金)的確立及金融網絡的形成是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的必要條件。這一時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過渡到金本位制,為世界市場上各種貨幣的價值提供一個互相比較的價值尺度,從而把各國的價格結構聯系在一起。同時,西歐和美國的銀行建立了許多海外分支,發(fā)展了保險業(yè)務和通信網絡,把世界市場上的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商品貿易和金融交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 “一戰(zhàn)”至“冷戰(zhàn)”結束后經濟全球化的曲折發(fā)展
然而,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存在諸多矛盾。其中,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影響、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沖擊、*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其后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對峙的冷戰(zhàn),均以不同方式阻礙并打亂經濟全球化的正常進程和秩序,破壞各國和各地區(qū)的經濟交往。但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這些事件的發(fā)生使人們認識到戰(zhàn)爭(不論熱戰(zhàn)還是冷戰(zhàn))和對峙只能損害全人類的經濟發(fā)展,損害人類社會的進步。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前夕,作為穩(wěn)定和調節(jié)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關系的三大國際經濟組織——GATT(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運而生。這三大國際經濟組織的產生和發(fā)展標志著經濟全球化從自發(fā)過程開始走向制度化過程。20世紀50年代初,出現以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將工業(yè)化進程引向新階段,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一個經濟大發(fā)展的新時期,即所謂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也正是在這個歷史階段,西方帝國主義國家苦心經營幾百年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亞、非、拉殖民地國家擺脫悲慘的殖民統(tǒng)治,建立起自己當家做主的新國家,同時也與西方發(fā)達國家逐步形成了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關系。因此,這一階段既是經濟全球化受阻的時期,也是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fā)展的孕育時期。
[2]國際財務管理第1章國際財務管理緒論3. “冷戰(zhàn)”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fā)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標志著經濟全球化進入一個新階段。世界各國*主要的任務是發(fā)展經濟,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目標成為*高目標,合作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一股新潮流,經濟全球化進程出現前所未有的上升勢頭,并正在成為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趨勢。這一階段的突出標志表現在: 以微電子、生物工程大發(fā)展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得到深入發(fā)展,西方發(fā)達國家開始從工業(yè)社會轉變?yōu)樾畔⑸鐣;跨國公司不僅在數量上、規(guī)模上有了更大發(fā)展,而且其經營戰(zhàn)略發(fā)生重大變化,突出地體現在企業(yè)跨國并購的形式、數量和規(guī)模均有了重大發(fā)展,許多跨國公司的研發(fā)中心移向海外,世界經濟融合的程度空前提高;出現不同制度國家的體制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和以市場為取向的體制轉軌,*終消除市場經濟全球化障礙,市場經濟成為涵蓋整個世界的經濟體制;同時,WTO(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職能、規(guī)模的擴大和發(fā)展,使世界經濟運行日益規(guī)范化和規(guī)則化,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知識流的全球暢通,標志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真正到來。
世界經濟取得空前大發(fā)展,經濟全球化進程又出現前所未有的上升勢頭,并正在成為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趨勢。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生產力國際化和生產國際化得到全面發(fā)展
“二戰(zhàn)”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響下,生產力國際化速度大大加快,世界經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相互聯系和依賴不斷加深。生產力的國際化表現在零部件和半成品而不是*終產品的生產專業(yè)化發(fā)展。例如,在現代化機器制造業(yè)中,僅僅15%~20%的機器零件是專用的,其余80%~85%的零件是批量生產的、標準化的和可相互替換的統(tǒng)一化產品,適用于各種產品的生產,發(fā)達國家之間30%以上的貿易是協(xié)作產品的供應。因此,在科技革命和國際分工的發(fā)展與生產力的國際化的影響下,生產也日趨走向國際化。根據聯合國跨國公司研究中心數據顯示: 世界上*大的382家跨國公司海外銷售額占其總銷售額的比例,由1971年的30%上升到1980年的40%,約占非社會主義國家各國總產值的28%。1987年,理查德、柯克蘭在美國《幸!冯s志中指出: “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兩個、三個或更多的國家中設廠生產,把全世界當作自己的工廠和市場,這些公司在全世界非農產品貨物的出口份額中比重占據一半以上,其產品真正成為‘全球工廠’的產品!币虼,在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當代世界社會生產力越來越要求生產的國際化,生產的國際化又要求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也就是要求世界各國,無論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或社會主義國家,都要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互相開放、互相依存、加強合作,這也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發(fā)展趨勢。
(2) 國際分工日趨深化和擴大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國際分工不僅在內容上發(fā)生變化,其性質也在變化。過去的國際分工是工業(yè)國和農業(yè)國家之間粗線條的分工,戰(zhàn)后的國際分工迅速發(fā)展為以現代工藝和技術為基礎的工業(yè)部門之間的分工和部門內部的分工,進而走向工業(yè)程序之間的分工,這也是現代技術發(fā)展帶來的必然結果。生產國際化,特別是高技術產品生產的國際化,導致工藝過程層次上的直接國際分工,參與國際分工本身已成為生產正常發(fā)展的基本前提。例如,生產波音747飛機需要近450萬個各種零部件,分別由眾多國家的1 600多個公司供應,沒有國家間的合作便不可能進行正常的生產。
(3) 世界貿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fā)展
世界經濟發(fā)展經歷了1948—1973年的黃金時代,這段時間也是國際貿易發(fā)展的黃金時代。1960—1970年世界出口量平均增長率為8.5%。雖然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經濟出現危機,國際貿易出現下降,但是,總的來看,1945—1987年,國際貿易量平均增長仍舊超過1945年前的歷史水平。從有形貿易發(fā)展來看,1986年世界出口值首次超過3萬億美元大關。1987年,在世界經濟增長不到3%、發(fā)達國家生產增長約4%的情況下,國際貿易總額超過2.45萬億美元。1980—1987年,世界物質產品產量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5%,世界有形貿易的平均年增長率為3%,表明戰(zhàn)后幾十年間,世界各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和相互依存,世界經濟的關聯性更加緊密。
(4) 金融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全球化趨勢日益突出
金融開始總是被認為附屬于貿易,國際金融活動僅僅是國際貿易活動的一部分。如今,國際金融活動已經作為一種能動力量把世界經濟聯系在一起。據估計,僅在歐洲美元市場上至少有一萬億美元在流動,一年借貸款約為75萬億美元,相當于世界貿易總額的25倍,世界外匯市場的交易累計額也十幾倍于世界貿易總額。國際資本流動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使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直接地聯系在一起,出現網絡式輻射的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特征。東京、香港、蘇黎世、倫敦、紐約相互接應,使全球金融活動可在24小時內不間斷進行。全球化的金融機構以紐約、倫敦、東京為核心,以法蘭克福、蘇黎世、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米蘭、斯德哥爾摩、蒙特利爾、香港、新加坡、盧森堡、巴哈馬、巴拿馬等為基本輻射區(qū)域,以埃及、突尼斯、約旦、科威特、阿聯酋、巴巴多斯、百慕大等奉行外向型發(fā)展戰(zhàn)略的國家和地區(qū)為輻射圈,形成縱橫交錯的金融網絡。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了金融業(yè)務的自由化趨勢。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宣布取消或減少對債券投資的利息征稅,放寬外國企業(yè)發(fā)行債券的財務限制,實行外匯買賣和存款利率的自由化,不斷加快本國貨幣和市場國際化的進程。因此,許多國家的金融業(yè)務,特別是發(fā)達國家的金融業(yè)務已經打破國界,難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形成真正的世界統(tǒng)一的金融市場;金融技術革命,尤其電信和電子計算機等現代金融技術的運用,將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以及各個不同體系的金融市場融為一體,市場關系高度依存。
(5) 歐元時代的來臨
1999年歐元的產生,成為世界金融體系的一個重大事件。截止到2008年1月1日,15個國家(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斯洛文尼亞、馬耳他和塞浦路斯)中,超過3.18億的歐洲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歐元。歐元區(qū)的貨幣政策是由位于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ECB)制定的,部分依照德國中央銀行——德意志銀行模式。歐洲中央銀行在法律上負有保障歐元區(qū)貨幣穩(wěn)定的責任。被稱作“歐元之父”的羅伯特·蒙代爾教授曾指出: “歐元區(qū)的產生將會逐漸地,但是必然會在優(yōu)化貨幣政策的角度和貨幣的適用范圍上與美元區(qū)發(fā)生沖突!睔W元體系將15個國家重組,統(tǒng)一使用歐元,給歐洲金融體系帶來變革,促使形成一個覆蓋整個歐洲大陸、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可以和美元媲美的資本市場。正是由于歐元資本市場的巨大作用,才導致在歐洲奉行大規(guī)模的跨行業(yè)收購及兼并中很少有銀行資本參與。自從*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元就代替英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中的主流貨幣,貨幣匯率以美元標價和結算,類似地,像汽油、咖啡、小麥和黃金的日常美元結算交易都體現了美元的強勢主導統(tǒng)治地位、成熟開放的貨幣市場、穩(wěn)定的物價以及強大的政治、軍事實力。美元的主導地位也賦予美國很多特權,例如,美國可以發(fā)生大量的貿易逆差而不需要充足的外匯儲備,還可以大規(guī)模用美元進行國際貿易而不需要考慮匯率風險。然而,一旦貿易商真正開始使用歐元作為結算、流通和儲存的貨幣,美元不得不與歐元分享上述特權。
總之,戰(zhàn)后國際形勢日趨緩和,世界市場迅速擴大,各國間經濟相互依存和相互滲透,各國經濟越來越深地卷入到統(tǒng)一的世界市場之中,不僅在發(fā)達國家之間,南南之間、南北之間,而且東西方之間,相互依存關系都在不斷加強,世界經濟正在迅速地不可逆轉地相互交織在一起。
1.1.2跨國公司的崛起與發(fā)展
跨國公司的發(fā)展幾乎與整個20世紀同步。19世紀末20世紀之初,杜邦、諾貝爾、勝家等跨國公司的先驅,不過是在國外有一兩家工廠,海外產值總計不會超過100萬美元。后來,跨國公司已經遍及全球,發(fā)展成為超級龐然大物!1995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全球4萬家跨國公司擁有25萬國外分支機構,其全球海外銷售額超過6萬億美元。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額約占國際投資總額的90%,同時還掌握和控制著全球研究與開發(fā)費用的80%~90%,國際技術貿易的60%~70%,國際商品貿易的50%~60%。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存量在1995年為2.6萬億美元,僅1995年全年國際直接投資量就達2 300億美元。目前,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力量——富可敵國。2008年跨國公司控制著世界貿易額的41.8%。在世界100個*大的經濟體中,一半以上的公司是跨國公司。在過去近100年中,跨國公司是沿著兩個趨勢發(fā)展的: 規(guī)模的擴展和企業(yè)制度的演進,而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可歸為兩個層面,既影響世界經濟的增長方式,也影響世界經濟運行的性質。
1. 國際直接投資的載體——跨國公司的興起和發(fā)展
跨國公司作為一個載體、一種組織形式,使國際直接投資“鶴立”于各種類型的國際資本流動之中。19世紀中后期出現了跨國公司的雛形,后來跨國公司的發(fā)展不僅表現為規(guī)模、范圍和數量的擴展,而且體現為企業(yè)制度和經營戰(zhàn)略等方面的發(fā)展。
(1) 跨國公司的興起(1850—1914年)
跨國公司的興起階段正是國際間接投資的黃金時期。1910年英國對外投資額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7.4%,其中90%為證券投資,約10%為直接投資。這10%直接投資作為跨國公司*初興起的表現,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征。
當時盛行的間接投資主要流向表現為工業(yè)化國家向其殖民地的單向轉移。美國、加拿大是當時主要的間接投資吸納國。與跨國公司相關的直接投資則呈現雙向性,有相當部分流向發(fā)達國家(約為37.2%)。跨國經營的先驅公司也主要在發(fā)達國家發(fā)展生產經營。1865年,德國拜爾藥業(yè)公司在美國紐約以控股形式開展生產;1866年,瑞典諾貝爾在德國直接設廠;1867年,美國勝家公司在英國建立縫紉機生產廠,完全壟斷歐洲縫紉機市場。這一時期跨國公司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國際市場上需求和生產都達到相當規(guī)模;考慮到運輸成本、關稅障礙和民族工業(yè)保護政策,部分廠商感到本土化生產收益更大;通信、運輸手段和科技(包括提供大規(guī)模生產能力的機械的發(fā)明和通信運輸設備的開發(fā))三要素成為跨國公司興起的推動力和保障因素。到1914年*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達1 434億美元,流出國完全是發(fā)達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瑞典)。從生產行業(yè)結構看,英國的跨國公司主要集中于消費品和重工業(yè)領域,美國集中于新興技術和標準產品生產領域,德國則集中于化學工業(yè)領域。從整體看,這一初創(chuàng)時期的跨國公司只是現代跨國公司的雛形,只是將企業(yè)的一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到相似的政治和經濟環(huán)境的國外,在目標市場就近生產,或是在殖民地設立資源開發(fā)導向型的子公司,談不上一體化生產和市場營銷。但是,此時跨國公司的產生和初步發(fā)展突破以國際貿易、國際間接投資為主要形式的國際經濟交往方式,確立以國際直接投資為代表的國際化生產形式。
(2) 跨國公司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間的活動及其在戰(zhàn)爭中的停滯(1915—1945年)
不同于一般企業(yè)的特征,跨國公司是經營活動具有跨國性的特殊企業(yè),其總體發(fā)展和個別企業(yè)的經營運作都受到國際經濟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與制約。1915—1945年的30年間經歷了現代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三次經濟危機!耙粦(zhàn)”之后,許多參戰(zhàn)國遭受巨額經濟損失,隨后的三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特別是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使歐洲主要資本輸出國的跨國經營活動受到嚴重打擊。金本位制國際貨幣體系在1931年以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而歸于徹底瓦解。浮動匯率制成為這一金融動蕩時期的主要角色,同時,還出現大量國際債務危機、對外國企業(yè)普遍歧視等問題,如當時德國政府對德國企業(yè)“純粹”性要求、法國政府對投資限制、美國對跨國公司強迫轉讓等。因此,這一時期的國際政治、經濟環(huán)境跨國公司幾乎集中所有跨國經營的主要風險,即國家風險和匯率風險等;跨國公司的營運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但其發(fā)展也并非無所作為。直接投資在此期間有了較大發(fā)展,占全球海外總投資的份額從1913年的10%上升至1929年的25%?鐕镜臄的克坪踺^投資額增長速度更快,到1938年屬于制造業(yè)的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數目已增至1 441家,是1914年的4倍,其中美國、英國和歐洲大陸國家各有785家、244家和412家。
總體上說,這一艱苦時期的跨國公司緩慢發(fā)展至少在兩方面是有價值的: ①由于戰(zhàn)爭和經濟蕭條等因素,許多國家提高關稅并加強進口管制,促使企業(yè)用跨國生產代替出口貿易。這一時期企業(yè)跨國經營中,跨國經營方式多樣化,內部交易的規(guī)模和數量都大幅度增加,出現縱向一體化經營或多樣化的經營,而且,跨國收購和兼并活動的增長快于新建企業(yè)的增長。②美國跨國公司由于受戰(zhàn)爭影響較少而取得巨大進展,使企業(yè)經營者在謀求一個和平與發(fā)展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實現經濟相互依存并推動經濟全球化等方面達成強烈共識,為20世紀后半期全球貿易自由化、金融穩(wěn)定及國際化和生產全球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
(3) 戰(zhàn)后“跨國公司時代”的到來
經過20世紀初跨國公司的所謂史前發(fā)展以及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艱難運行,跨國公司作為一種新興的企業(yè)制度已經得到社會的初步認識和接受,在社會認同、經驗積累和組織準備上做了相當充分的工作。母國開始意識到跨國公司所代表的國際化生產方式能更大限度利用全球資源要素。東道國也由于跨國公司在本國的經營生產活動,對其運作形成初步認識,同時,跨國公司在自身的早期運作發(fā)展中,初步積累了國際化生產的經驗,并相應地總結適應國際化生產經營的企業(yè)組織結構和生產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定的跨國公司分布和生產國際化規(guī)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西方各國重建工作取得很大進展,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也普遍擺脫殖民統(tǒng)治,獲得主權和民族獨立,世界進入一個全面謀求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期。與之相適應的是,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形成保證了軍事戰(zhàn)略支持下特殊的和平環(huán)境;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等諸多國際組織機構的*運作和所達成的國際經濟制度性安排(如美元黃金掛鉤的匯兌安排)也提供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戰(zhàn)后通信方式和運輸工具的發(fā)展進一步降低國際化經營的成本,由此,跨國公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得到蓬勃發(fā)展。
美國跨國公司是推進這一浪潮的排頭兵。20世紀5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加速全球市場拓展,1950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118億美元,至1960年已升到319億美元,占當時發(fā)達國家直接對外投資累計額的49%。1975年這一數字已上升到1 241億美元,到1980年美國對外投資存量更躍升至2 154億美元。20世紀80年代后,美國的海外投資在國際投資中的霸主地位相對下降,1980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同外國流入美國的直接投資相抵的凈流入為33.54億美元,1981年這一凈流入額躍升至111.31億美元,美國成為凈直接投資流入國。這一重大格局轉變的原因在于日本和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歐國際投資迅速上升,80年代各年份兩者合計對外投資的規(guī)模,趕上并超過了美國,形成美國、日本、歐盟三足鼎立的國際投資格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大大加強,促使大國際貿易概念出現,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經濟資源配置。21世紀后,經濟全球化帶來全球跨國直接投融資的大規(guī)模增長。2007年全球外國直接融資達到18 330億美元,達到歷史*高點。三大類經濟體——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以及轉型期經濟體(東南歐國家和獨立國家聯合體)中,外國直接投資都在顯著增長。流入發(fā)達國家的FDI(外商直接投資)為12 480億美元,美國仍占首位,其次是英國、法國、加拿大和荷蘭。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吸引的FDI占發(fā)達國家總量的2/3。發(fā)展中國家吸引FDI達到前所未有高水平的5 000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1%。*不發(fā)達國家吸引FDI 130億美元,也是創(chuàng)新高的紀錄。同時,由于亞洲跨國公司的對外擴張,整個發(fā)展中國家FDI輸出也達到2 531億美元。轉型經濟國家的FDI連續(xù)7年增長,2007年FDI流入增長50%,達860億美元,輸出也猛增達到512億美元。表1.1為2002—2007年三大經濟體外國直接投資輸出情況。表1.12002—2007年三大經濟體外國直接投資輸出情況單位: 10億美元年份1995—2000平均值200220032004200520062007發(fā)達國家631.0483.2507.0786.0748.91 087.21 692.1發(fā)展中國家74.449.645.0120.0117.6212.3253.1轉型經濟體2.04.610.714.114.323.751.2全球707.4537.4562.7920.1880.81 323.21 996.4亞太地區(qū)FDI流入增長較快,2007年達2 490億美元。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良好的商業(yè)理念、持續(xù)的經濟增長、區(qū)域一體化的加強、投資環(huán)境的改善以及國別因素都促進了FDI的增長。發(fā)展中和轉型經濟國家或地區(qū)中吸引FDI*多的是中國、中國香港和俄羅斯。中國2007年吸引FDI達835億美元,輸出為225億美元。印度是南亞吸收FDI*多的國家。從亞太地區(qū)輸出的FDI也創(chuàng)新高達1 500億美元,反映出發(fā)展中國家作為資本輸出者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該地區(qū)海外FDI股本從2006年1.1萬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6萬億美元。2006年排名前25位的發(fā)展中國家跨國公司主要來自亞太地區(qū)。目前,亞太地區(qū)FDI增長前景依然很好。
回顧跨國公司戰(zhàn)后50年的發(fā)展,從美國跨國公司的一枝獨秀到日、歐企業(yè)趕超后的三足鼎立,到今天跨國公司不再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專寵,發(fā)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也在全球經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我們真正看到了跨國公司作為與經濟全球化時代相適應的經濟現象,不僅將自己的生產經營領域擴展至全球,而且它本身所代表的企業(yè)制度形式也為全球各種類型國家所廣泛接受。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