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實踐哲學的視角出發(fā),以歷史事實為根據(jù),采取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早期進程,主要代表人物李大釗、瞿秋白、李達、艾思奇、毛澤東等人的哲學思想,以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前景等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凸顯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色及其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展現(xiàn)了目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逝世之后,對他的觀點、思想和學說進行持續(xù)性研究,在人類思想史上不乏先例。但是,像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樣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如此廣泛、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卻是罕見的。更重要的是,每當出現(xiàn)重大歷史事件,每當歷史處于轉折關頭,人們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轉向馬克思,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新的研究。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仍是一門“顯學”,研究的范圍愈來愈廣,層次愈來愈深,其探討的問題之宏廣邃微,概念范疇之洗練繁多,理論內容之博大精深,思潮迭起之波瀾壯闊,學派形成之層出不窮,實為任何一種哲學研究無法比擬?梢哉f,在倫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馬克思,比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埋頭著述的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
當然,我們注意到,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研究中,基礎理論研究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猶如一座宏偉大廈的基石,仿佛一艘遠洋巨輪的舵手。基礎理論研究從根本上制約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維度,制約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主題、理論內容、理論特征和理論職能的理解!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那人”就是基礎理論。正因為如此,我們向讀者呈上這套“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同時,也是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列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的著作包括:吳曉明、陳立新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研究》,孫正聿教授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楊耕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歐陽康教授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袁貴仁教授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馬俊峰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衣俊卿、胡長栓等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豐子義教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王南浞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及其規(guī)律研究》,劉放桐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研究〉等。
從這些著作的內容看,它們分別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辯證法、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人的理論、意識形態(tài)理論、價值理論等,顯示出不同的理論內容和理論視角,猶如一曲由不同和弦構成的交響樂。我們并不認為這些著作完全恢復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面目”,這些解釋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因為我們深知解釋學的合理性,深知這些著作受到作者本人的哲學素養(yǎng)、知識結構、研究方法和價值觀念的制約,而且馬克思離我們的時代越遠,對他認識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遠去,越遠越難辨認一樣。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指出,這些著作是作者30年來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產物,是作者哲學研究的心靈寫照和誠實記錄。在這里,作者們以“客觀的理解”為準繩,力圖用簡潔的語言、適當?shù)臄⑹觥⒑侠淼倪壿嫺嬖V你一個真實的馬克思。
收起全部↑
導論 實踐哲學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一、回歸實踐哲學的視野
二、中西思維方式的“視差”
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視野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早期進程
一、中國人初識馬克思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的李大釗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征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化
一、“掌握群眾”與思想的體系化
二、瞿秋白與中國馬克思主義體系化的肇始
三、李達與中國馬克思主義體系化的確立
四、艾思奇與中國馬克思主義體系化的擴展
五、回歸實踐哲學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論轉向
一、《實踐論》的實踐哲學闡釋
二、《矛盾論》的實踐辯證法
三、重估毛澤東哲學中的中國傳統(tǒng)元素
四、毛澤東實踐哲學的本質特征
第四章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中的推進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從理想性到現(xiàn)實性
二、社會主義與人的全面發(fā)展
三、以人為本與社會和諧
第五章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學術上的進展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種范式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闡釋中的黑格爾主義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實踐哲學
第六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前景
一、當代中國哲學的歷史使命
二、民族生活理想的回歸與重塑
三、理論創(chuàng)新的必由之路
附錄 改變世界的哲學何以可能
人名與術語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再版后記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及其規(guī)律研究》:
對此原因的理解,恐怕還只能從當時的歷史情勢中去尋找。當時的歷史實情是面對國家危亡之局勢,先進的中國人遍尋救國救世之良方,而由于目睹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之種種問題,人們多服膺于各種超越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方案,而要論證其社會改革方案,則直接依據(jù)便是各種歷史觀。從哲學層面上講,正是歷史觀或歷史哲學才是各種社會改革方案之理論依據(jù),因而人們將關注點集中于歷史觀也便合情合理了。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自然也是其歷史觀,即唯物史觀,因而,不難理解,當十月革命激發(fā)中國人以俄為法,去以社會主義方式救國之時,要論證這種社會主義的合理性、必然性,便自然地要追溯至唯物史觀。因此,對于集中于唯物史觀,不能只從唯物史觀是兩大發(fā)現(xiàn)上看,而主要是由于它對社會主義作了總體的論證,即一方面,唯物史觀論證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其中的階級斗爭理論又為實現(xiàn)這一社會理想提供了有說服力的方式。
當然,這當中還涉及馬克思的另一大發(fā)現(xiàn)即剩余價值學說的傳播問題。事實上,雖然王亞南、郭大力翻譯的《資本論》三大卷的完整出版,是1938年的事情,其先陸續(xù)有幾種不完整譯本的出版也是1930年以后的事情①,但從前引李漢俊文中,可以看到,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著作如《工錢勞動與資本》(即《雇傭勞動與資本》)已有中譯本出版,另外還有數(shù)種介紹馬克思《資本論》的著作出版,因此,可以說當時人們已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有相當?shù)牧私狻5渌约杏谖ㄎ锸酚^的傳播,恐怕原因在于當時人們并未像后來那樣,將馬克思主義分割為三個組成部分,將唯物史觀劃分在哲學中,將《資本論》劃分在政治經濟學中,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將馬克思主義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將唯物史觀視為其核心,而將其經濟學說視為其唯物史觀的一個理論延伸。
這一點可從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中清楚地看到。李大釗寫道:“馬氏社會主義的理論,可大別為三部:一為關于過去的理論,就是他的歷史論,也稱社會組織進化論;二為關于現(xiàn)在的理論,就是他的經濟論,也稱資本主義的經濟論;三為關于將來的理論,就是他的政策論,也稱社會主義運動論,就是社會民主主義。離了他的特有的史觀,去考他的社會主義,簡直的是不可能。因為他根據(jù)他的史觀,確定社會組織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變化而來的;然后根據(jù)這個確定的原理,以觀察現(xiàn)在的經濟狀態(tài),就把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為分析的、解剖的研究,豫言現(xiàn)在資本主義的組織不久必移入社會主義的組織,是必然的運命;然后更根據(jù)這個豫見,斷定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階級競爭。他這三部理論,都有不可分的關系,而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lián)絡起來…~為研究上便利起見,就他的學說各方面分別觀察,大概如此。其實他的學說是完全自成一個有機的有系統(tǒng)的組織,都有不能分離不容割裂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