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公司理財學教科書。它以獨特的視角、完整而有力的概念重新構建了公司理財學的基本框架。全書圍繞以NPV分析為主干的價值評估這條主線,緊密結合理財實踐的需要,精選了公司理財的基本概念與觀念、財務報表與長期財務計劃、未來現金流量估價、資本預算、風險與報酬、資本成本與長期財務政策、短期財務計劃與管理、國際公司理財等方面的核心內容。作者以平實的語言,配以豐富的案例、舉例,系統(tǒng)、扼要、有效地傳達了公司理財的基本觀念、基本方法和實務技能。
“公司理財”的教學和實踐從未像今天這樣富有挑戰(zhàn)性和令人振奮。在過去的10年,我們目睹了金融市場的深刻變革和金融工具的巨大創(chuàng)新。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我們仍然經?吹浇鹑趫罂瘓蟮乐T如接管、垃圾債券、財務重組、首次公開發(fā)行、破產和衍生金融工具等信息。此外,我們也對期權、私募股權資本與風險資本、次級抵押債券、救市和信用利差等產生了新的認識。正如我們從最近的全球信用危機和股票市場崩盤中發(fā)現的,全球的金融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一體化。公司理財的理論和實踐在快速變化,因此教學必須與之保持同步發(fā)展。
這些變化和發(fā)展對“公司理財”這一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一方面,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的財務和金融實踐使得“公司理財”的教學內容難以緊跟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教師必須在紛繁變化的潮流中去偽存真,精選有意義的永久題材。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強調現代財務理論的基本原理,并將這些原理與實例結合起來闡述,同時,越來越多地選用來自國外的實例。
由于書本知識的局限,許多初學者認為“公司理財”是一門綜合各種不同的論題于一體的大雜燴。我們希望本書在最主要的財務原理的引導下成為統(tǒng)一的整體,即好的財務決策將增加公司和股東的價值,糟糕的財務決策則損壞價值。價值增加或者損壞的關鍵在于現金流。要增加價值,公司產生的現金流必須大于其耗用的現金流。我們希望本書的所有章節(jié)都能凸顯這個簡單的財務學原理。
本書的讀者對象本書可作為工商管理碩士(MBA)學習“公司理財”初級課程的教科書,也可以作為管理學院本科生學習“公司理財”中級課程的教科書。當然,某些教授也會發(fā)現這本書可以作為理財專業(yè)本科生的初級教材。
我們假設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已經或正在學習“會計學”“統(tǒng)計學”和“經濟學”。這些先修課程有助于學生理解“公司理財”中一些深奧的難題。但是,無論如何,這本書自成體系,先修課的內容并非至關重要。本書所涉及的數學也僅限于基本代數知識。
第11版的變化《公司理財》第11版具有如下新變化。
每章都進行了更新并補充了與之相關的國際化內容。我們試圖通過例子和章前語來捕捉公司理財的趣味點。此外,全書還介紹了如何利用Excel處理財務問題。
第2章:整章重寫以強調現金流的概念以及它與會計利潤的差異。
第6章:整章重構以強調諸如成本節(jié)約型投資和不同生命周期的投資等特殊投資決策案例。
第9章:更新了許多股票交易的方法。
第10章:更新了關于歷史風險與收益的材料,更好地解釋了權益風險溢價的動機。
第13章:更詳細地討論了如何用CAPM模型計算權益資本成本和WACC。
第14章:更新并增加了行為金融學的內容,并探討其對有效市場假說的挑戰(zhàn)。
第15章:擴展了對權益和負債的描述,對可贖回條款的價值以及市場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異增加了新的材料。
第19~20章:繼續(xù)構建財務生命周期理論,即公司資本結構決策是在其生命周期的內外部需求變化的驅動下做出的。
致謝語《公司理財》第11版的問世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我們要特別感謝貝爾蒙特大學的Joe Smolira教授和Kay Johnson教授,他們開發(fā)了本書的配套輔助學習材料。我們也要感謝紐約大學的Edward I. Altman教授,杜蘭大學的Robert S. Hansen教授, 南加州大學的Duke Bristow、Harry DeAngelo和Suh-Pyng Ku教授以及佛羅里達大學的Jay R. Ritter教授,感謝他們的幫助和多次為本書提出寶貴的意見。
我們要感謝肯塔基大學的學生Steve Hailey和Andrew Beeli,感謝他們大量的驗算與在糾錯方面的努力。
在過去的3年中,許多讀者發(fā)現了書中的某些錯誤。我們的目標是提供一本公司理財方面最好的教科書,因此這些信息對我們的修訂工作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
麥格勞–希爾出版社中許多才華橫溢的專家對《公司理財》第11版的出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要特別感謝Chuck Synovec、Jennifer Upton、Melissa Caughlin、Kathryn Wright、Matt Diamond、Michele Janicek和Bruce Gin等。
最后,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家人和朋友:Carol、Kate、Jon、Jan、Mark和Lynne,感謝他們的寬容和幫助。
作者簡介 About the Authors斯蒂芬 A. 羅斯(Stephen A. Ross)當今世界上具影響力的金融學家之一,套利定價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生于1944年,1965年獲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學士學位,1970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2017年3月3日辭世。
羅斯曾擔任許多投資銀行的顧問,其中包括摩根保證信托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和高盛公司;并曾在許多大公司擔任高級顧問,如AT&T和通用汽車公司等;羅斯還曾被聘為很多案件的專業(yè)顧問,如AT&T公司拆分案、邦克–赫伯特公司(Bunker and Herbert)陷入白銀市場的訴訟案等;另外,羅斯擔任過政府一些部門的顧問,其中包括美國財政部、商業(yè)部、美國國稅局和進出口銀行等。
羅斯曾任美國金融學會主席,是計量經濟學協(xié)會成員,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中的一員,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教授、耶魯大學經濟與金融學Sterling講座教授、國際金融工程學會會員、加州理工學院理事,同時還擔任數家知名經濟與金融學刊物的編委。此外,他還曾任Roll&Ross資產管理公司的聯席主席。
羅斯在經濟和金融領域撰寫了100多篇文章,并與人合著了影響廣泛的金融學入門教材《公司理財》。他杰出的成就是發(fā)明了套利定價理論和代理理論,并且他是風險中性定價和二項式期權定價模型的共同發(fā)現者。羅斯及其同事開發(fā)的模型,包括期限結構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現在是許多證券交易公司主要使用的定價標準。羅斯還發(fā)現了“復蘇定理”,該定理表明可以從期權價格中提取或“復蘇”,從而為未來的收益提供市場的概率分布。
羅斯獲得過許多獎項和學術榮譽,包括2015年德意志銀行金融經濟學獎、2012年奧納西斯獎(Onassis Prizes)、格雷厄姆–多德獎金融寫作獎(Graham and Dodd Award)、期權研究領域的Pomerance獎、芝加哥大學的Leo Melamed Prize、1996年國際金融工程學會(IAFE)佳金融工程師獎、JFQA1999年度威廉·夏普獎、2006年CME-MSRI獎的首獎、2007年圖盧茲經濟學院授予的讓·雅克·拉豐獎。
倫道夫 W. 威斯特菲爾德(Randolph W. Westerfield)現任南加利福尼亞大學(USC)馬歇爾商學院榮譽院長,查爾斯B. 桑頓(Charles B. Thornton)財務學教授。此前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任教20年,并擔任財務學教授。他還兼任健康管理協(xié)會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他的學術專長包括公司財務政策、投資管理以及股票市場價格行為。
杰弗利F. 杰富(Jeffrey F. Jaffe)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杰富教授多年來一直是金融經濟學領域多產的撰稿人,在很多雜志上發(fā)表過多篇論文,包括《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Economic Journal)、《金融期刊》(Journal of Finance)、《金融與定量分析雜志》(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金融經濟學雜志》(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以及《金融分析雜志》(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等。他的作品涉及內幕交易,他向人們展示了企業(yè)內部人士從內部交易中賺取了異常利潤,但監(jiān)管卻忽略了內幕交易的影響。杰富教授在IPO、效用規(guī)制、做市商行為、金價波動、通貨膨脹與利率作用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小市值股與1月效應之間的關系以及資本結構決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布拉德福德D. 喬丹(Bradford D. Jordan)肯塔基大學財務學教授,福斯特家族捐贈首席財務學教授。他長期致力于公司理財的應用和理論研究,并有豐富的公司理財和財務管理政策課程的教學經驗。喬丹教授的著作主要集中在資本成本、資本結構以及證券價格行為等領域。他還是美國南部財務協(xié)會的前會長,以及的投資學教材《投資學基礎:估值與管理》一書的合著者。
前言
第一篇 概論
第1章 公司理財導論 1
1.1 什么是公司理財 1
1.2 公司制企業(yè) 4
1.3 現金流的重要性 8
1.4 財務管理的目標 11
1.5 代理問題和公司的控制 13
1.6 管制 16
本章小結 18
思考與練習 18
第2章 會計報表與現金流量 20
2.1 資產負債表 20
2.2 利潤表 23
2.3 稅 26
2.4 凈營運資本 28
2.5 企業(yè)的現金流量 29
2.6 會計現金流量表 32
2.7 現金流量管理 34
本章小結 35
思考與練習 36
小案例 37
第3章 財務報表分析與長期計劃 40
3.1 財務報表分析 40
3.2 比率分析 44
3.3 杜邦恒等式 54
3.4 財務模型 57
3.5 外部融資與增長 63
3.6 關于財務計劃模型的注意事項 71
本章小結 72
思考與練習 72
小案例 74
第二篇 估值與資本預算
第4章 折現現金流量估價 77
4.1 價值評估:單期投資的情形 77
4.2 多期投資的情形 81
4.3 復利計息期數 92
4.4 簡化公式 96
4.5 分期償還貸款 106
4.6 如何評估公司的價值 110
本章小結 112
思考與練習 113
第5章 凈現值和投資評價的其他方法 115
5.1 為什么要使用凈現值 115
5.2 回收期法 118
5.3 折現回收期法 121
5.4 內部收益率法 121
5.5 內部收益率法存在的問題 125
5.6 盈利指數法 135
5.7 資本預算實務 137
本章小結 139
思考與練習 140
第6章 投資決策 143
6.1 增量現金流量:資本預算的關鍵 143
6.2 Baldwin公司的案例 146
6.3 經營性現金流量的不同算法 153
6.4 折現現金流分析的一些典型特例 156
6.5 通貨膨脹與資本預算 162
本章小結 167
思考與練習 167
第7章 風險分析、實物期權和資本預算 170
7.1 敏感性分析、場景分析和盈虧平衡
分析 170
7.2 蒙特卡羅模擬 178
7.3 實物期權 182
7.4 決策樹 187
本章小結 189
思考與練習 190
第8章 利率和債券估值 192
8.1 債券和債券估值 192
8.2 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 202
8.3 債券市場 206
8.4 通貨膨脹與利率 211
8.5 債券收益率的決定因子 215
本章小結 219
思考與練習 219
第9章 股票估值 221
9.1 普通股的現值 221
9.2 股利折現模型中的參數估計 226
9.3 市場類比法 231
9.4 使用自由現金流對股票估值 235
9.5 股票市場 236
本章小結 242
思考與練習 243
第三篇 風險
第10章 收益和風險:從市場歷史得到的
經驗 244
10.1 收益 244
10.2 持有期收益 248
10.3 收益的統(tǒng)計量 254
10.4 股票的平均收益和無風險收益 256
10.5 風險的統(tǒng)計量 256
10.6 更多關于平均收益的內容 260
10.7 美國股權風險溢價:歷史和國際的
視角 262
10.8 2008: 金融危機的一年 265
本章小結 267
思考與練習 267
小案例 270
第11章 收益和風險: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273
11.1 單個證券 273
11.2 期望收益、方差和協(xié)方差 274
11.3 投資組合的收益和風險 279
11.4 兩種資產組合的有效集 283
11.5 多種資產組合的有效集 288
11.6 多元化 291
11.7 無風險借貸 294
11.8 市場均衡 297
11.9 風險與期望收益之間的關系(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301
本章小結 305
思考與練習 306
小案例 313
第12章 看待風險與收益的另一種觀點:
套利定價理論 314
12.1 簡介 314
12.2 系統(tǒng)風險和貝塔系數 314
12.3 投資組合與因素模型 317
12.4 貝塔系數、套利與期望收益 322
12.5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套利定價
模型 324
12.6 資產定價的實證方法 326
本章小結 329
思考與練習 329
小案例 334
第13章 風險、資本成本和估值 336
13.1 權益資本成本 336
13.2 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估計權益
資本成本 337
13.3 估計貝塔 341
13.4 貝塔的影響因素 345
13.5 股利折現模型法 347
13.6 部門和項目的資本成本 349
13.7 固定收益證券的成本 351
13.8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353
13.9 運用RWACC進行估值 354
13.10 伊士曼公司的資本成本估計 358
13.11 融資成本和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360
本章小結 363
思考與練習 364
第四篇 資本結構與股利政策
第14章 有效資本市場和行為挑戰(zhàn) 365
14.1 融資決策能創(chuàng)造價值嗎 365
14.2 有效資本市場的描述 367
14.3 有效市場的類型 370
14.4 證據 374
14.5 行為理論對市場有效性的挑戰(zhàn) 379
14.6 經驗證據對市場有效性的挑戰(zhàn) 383
14.7 關于二者差異的評論 388
14.8 對公司理財的意義 390
本章小結 396
思考與練習 397
小案例 403
第15章 長期融資:簡介 405
15.1 普通股 405
15.2 公司長期負債 409
15.3 不同類型的債券 415
15.4 銀行貸款 416
15.5 國際債券 417
15.6 融資方式 417
15.7 資本結構的最新趨勢 419
本章小結 420
思考與練習 421
第16章 資本結構:基本概念 422
16.1 資本結構問題和餡餅理論 422
16.2 企業(yè)價值的最大化與股東財富價值的最大化 423
16.3 財務杠桿和企業(yè)價值:一個
例子 425
16.4 莫迪利亞尼和米勒:命題Ⅱ
(無稅) 429
16.5 稅 438
本章小結 447
思考與練習 448
第17章 資本結構:債務運用的限制 450
17.1 財務困境成本 450
17.2 財務困境成本的種類 452
17.3 能夠降低債務成本嗎 458
17.4 稅收和財務困境成本的綜合
影響 460
17.5 信號 462
17.6 偷懶、在職消費與有害投資:一個關于權益代理成本的注釋 464
17.7 優(yōu)序融資理論 467
17.8 個人所得稅 470
17.9 公司如何確定資本結構 472
本章小結 477
思考與練習 478
第18章 杠桿企業(yè)的估值與資本預算 479
18.1 調整凈現值法 479
18.2 權益現金流量法 481
18.3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法 482
18.4 APV法、FTE法和WACC法的
比較 483
18.5 折現率需要估算的估值方法 486
18.6 APV法舉例 488
18.7 貝塔系數與財務杠桿 491
本章小結 495
思考與練習 495
第19章 股利政策和其他支付政策 497
19.1 股利的不同種類 497
19.2 發(fā)放現金股利的標準程序 498
19.3 基準案例:股利無關論的解釋 500
19.4 股票回購 504
19.5 個人所得稅、股利與股票回購 507
19.6 偏好高股利政策的現實因素 511
19.7 客戶效應:現實問題的解決? 516
19.8 我們所了解的和不了解的股利
政策 518
19.9 融會貫通 523
19.10 股票股利與股票拆細 525
本章小結 529
思考與練習 529
小案例 535
第五篇 長期融資
第20章 資本籌集 537
20.1 早期融資與風險資本 537
20.2 公開發(fā)行 541
20.3 另一種發(fā)行方式 542
20.4 現金發(fā)行 544
20.5 新股發(fā)行公告和公司價值 551
20.6 新股發(fā)行成本 552
20.7 配股 555
20.8 配股之謎 560
20.9 稀釋 561
20.10 暫擱注冊 563
20.11 長期債券發(fā)行 564
本章小結 565
思考與練習 565
第21章 租賃 568
21.1 租賃類型 568
21.2 租賃會計 570
21.3 稅收、美國國稅局和租賃 572
21.4 租賃的現金流量 573
21.5 公司所得稅下的折現和債務融資
能力 575
21.6 “租賃—購買”決策的NPV
分析法 577
21.7 債務置換和租賃價值評估 578
21.8 租賃值得嗎——基本情形 581
21.9 租賃的理由 582
21.10 關于租賃的其他未被解決的
問題 586
本章小結 587
思考與練習 588
第六篇 期權、期貨與公司理財
第22章 期權與公司理財 591
22.1 期權 591
22.2 看漲期權 592
22.3 看跌期權 593
22.4 售出期權 595
22.5 期權報價 596
22.6 期權組合 597
22.7 期權定價 600
22.8 期權定價公式 605
22.9 視為期權的股票和債券 613
22.10 期權和公司選擇:一些實證
應用 618
22.11 項目投資和期權 622
本章小結 625
思考與練習 625
小案例 634
第23章 期權與公司理財:推廣與應用 636
23.1 經理股票期權 636
23.2 評估創(chuàng)始企業(yè) 640
23.3 續(xù)述二叉樹模型 643
23.4 停業(yè)決策和重新開業(yè)決策 649
本章小結 656
思考與練習 656
小案例 659
第24章 認股權證和可轉換債券 660
24.1 認股權證 660
24.2 認股權證與看漲期權的差異 661
24.3 認股權證定價與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 664
24.4 可轉換債券 666
24.5 可轉換債券的價值評估 666
24.6 發(fā)行可轉換債券的原因透視 669
24.7 為什么發(fā)行認股權證和可轉換
債券 672
24.8 轉換策略 674
本章小結 675
思考與練習 676
第25章 衍生品和套期保值風險 677
25.1 衍生品、套期保值和風險 677
25.2 遠期合約 678
25.3 期貨合約 679
25.4 套期保值 683
25.5 利率期貨合約 685
25.6 久期套期保值 692
25.7 互換合約 698
25.8 衍生品的實際運用情況 702
本章小結 704
思考與練習 704
小案例 708
第七篇 短期財務
第26章 短期財務與計劃 709
26.1 跟蹤現金與凈營運資本 710
26.2 經營周期與現金周期 711
26.3 短期財務政策的若干方面 718
26.4 現金預算 724
26.5 短期融資計劃 726
本章小結 727
思考與練習 728
小案例 730
第27章 現金管理 731
27.1 持有現金的目的 731
27.2 理解浮差 733
27.3 現金回收及集中 739
27.4 現金支付管理 744
27.5 閑置資金的投資 746
本章小結 748
思考與練習 749
小案例 751
第28章 信用和存貨管理 753
28.1 信用和應收賬款 753
28.2 銷售條件 755
28.3 分析信用政策 759
28.4 最優(yōu)信用政策 761
28.5 信用分析 763
28.6 收賬政策 766
28.7 存貨管理 767
28.8 存貨管理技術 769
本章小結 776
思考與練習 777
第八篇 理財專題
第29章 收購與兼并 778
29.1 收購的基本形式 778
29.2 協(xié)同效應 781
29.3 并購協(xié)同效應的來源 782
29.4 兼并的兩個“壞”理由 788
29.5 股東因風險降低而付出的代價 790
29.6 兼并的凈現值 792
29.7 善意接管與惡意接管 796
29.8 防御性策略 798
29.9 兼并是否創(chuàng)造了價值 801
29.10 收購的稅負形式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