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采用雙語的形式介紹了醫(yī)學心理學學科體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簡介和分析了在臨床實踐中常見的異常心理的原因、發(fā)病機理、表現形式及處理對策。對醫(yī)學生在當前醫(yī)學模式下所必備的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醫(yī)患溝通技巧、患者心理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和清晰的闡述。本部教材的英文簡介、總結及中英文形式的各種拓展內容既力圖體現心理學和醫(yī)學心理學的學科魅力,又使近年心理學、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得以體現。本教材采用紙質教材加數字課程的形式出版,數字課程內容包括中英文名詞解釋、教學PPT、試題和重要知識點的微課。教材內容全面、體系完整、文字流暢,注重結合實際。
隨著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要求的提高,雙語教學在我國高等醫(yī)學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并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本教材就是為適應這一形勢而立項并完成的。
本教材作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以我國醫(yī)學心理學同仁幾十年教材建設的工作為基礎,嘗試突破國內醫(yī)學心理學雙語教材的現狀,試圖編寫一部“新穎、立體、實用”的醫(yī)學心理學雙語教材,既體現“加強基礎、注重素質、開拓視野、面向前沿”的編寫精神,又遵循“三基”“五性”的編寫原則。
本教材由多年從事醫(yī)學心理學教學和科研經驗豐富的老師編寫而成。教材突出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編者試圖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教材的突出特色是在每一章均設有英文的簡介、總結和拓展內容,且拓展內容是精選的心理學和醫(yī)學心理學領域的經典實驗、案例、理論形成的背景和研究進展。使學生在使用這本教材時既能進入英語的環(huán)境掌握專業(yè)詞匯,又能準確、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知識。教材在強調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同時,強調了掌握醫(yī)學心理學知識對提升解決臨床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教材在維持以往醫(yī)學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和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按照當前醫(yī)學教育的要求,融人了臨床醫(yī)生需要的各類心理問題識別與干預方法。本教材也盡量以醫(yī)學心理學的理論、實驗、應用、進展為基本框架展開敘述,既利于發(fā)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又體現人文精神。
本教材第1版自2010年出版發(fā)行至今已7年。7年來,醫(yī)學心理學在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新的理論、新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斷地發(fā)展。承蒙廣大高等醫(yī)學院校醫(yī)學心理學教師和學生的厚愛和各位編者的支持,本教材完成了再版工作。本次再版在保持了原有的框架結構及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對部分章節(jié)的內容進行了更新和調整。如增加了心理應激的內容,調整了異常心理學的內容、充實了心理評估和醫(yī)患溝通的內容。同時,本次再版還配有數字課程,其內容包括各章重點名詞的英文解釋、教學PPr、習題和重要知識點的微課。
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以及編輯的悉心指導和辛勤付出,各位編者和參編者所在單位的支持和努力。
由于再版時間較倉促,教材存在知識水平等各方面的不足,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真誠希望使用教材的老師和同學們提出寶貴意見,我們將努力、盡快地改進。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醫(yī)學心理學概述
一、醫(yī)學心理學的概念、學科特點和研究范圍
二、醫(yī)學心理學的分支和相關學科
三、medical model(醫(yī)學模式)的概念及其轉變
第二節(jié) 醫(y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medical psychology的研究目的
二、medical psychology的研究類型
三、常用medical psychology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醫(yī)學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第一節(jié) 精神分析理論
一、概述
二、主要內容
三、psychoanalysis理論的意義與局限
第二節(jié) 行為主義理論
一、概述
二、主要內容
三、理論的意義與局限
第三節(jié) 人本主義理論
一、概述
二、主要內容
三、理論的意義與局限
第四節(jié) 認知心理學理論
一、概述
二、認知理論
三、理論的意義與局限
第三章 心理學基礎知識
第一節(jié) 心理的實質
一、心理是腦的功能
二、cerebral cortex(大腦皮質)的分區(qū)及功能
三、cerebral lateralization(大腦兩半球的一側優(yōu)勢)
第二節(jié) 認知過程
一、sensation和perception
二、attention(注意)
三、memory(記憶)
四、thinking(思維)
第三節(jié) 動機與情緒
一、motivation(動機)
二、emotion(情緒)
第四節(jié) 能力
一、naental abilitv(能力)的一般概念
二、mental ability的結構
三、mental abilitv的差異與影響因素
第五節(jié) 人格
一、personality(人格)的涵義
二、peronality的結構
三、personality的成因
四、personality theory
第四章 心理應激
第一節(jié) 心理應激概述
一、應激的概念
二、應激的理論模型
第二節(jié) 應激源
一、應激源的概念
二、應激源的分類
第三節(jié) 應激的中介機制
一、應激的心理中介
二、應激的生理中介
第四節(jié) 應激反應
一、應激反應的概念
二、應激的生理反應
三、應激的心理反應
第五章 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發(fā)病率和范圍
三、心身疾病發(fā)病機制
四、心理社會因素與心身疾病的發(fā)生
五、心身疾病的診斷原則
……
第六章 異常心理
第七章 心理評估
第八章 心理治療
第九章 心理咨詢
第十章 心理衛(wèi)生
第十一章 醫(yī)患關系與患者心理
參考文獻
《醫(yī)學心理學(第2版 雙語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第三章 心理學基礎知識
低等動物的行為基本是本能性和反射性的。在進化的最初階段,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等只有彌散的或網狀的神經系統(tǒng),神經元之間沒有突觸連結,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原漿性的,沒有神經節(jié),沒有中樞,因而神經細胞的興奮可以向任何方向傳導。環(huán)節(jié)動物、節(jié)肢動物等出現的頭部神經節(jié)構成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雛形,這些動物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
從脊椎動物開始,其身體形態(tài)和結構、神經系統(tǒng)、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fā)展。脊椎動物開始出現管狀神經系統(tǒng),這為腦的形成準備了條件。爬行動物開始出現大腦皮質,它使腦真正成為有機體一切活動的最高調節(jié)者和指揮者。隨著神經系統(tǒng)特別是腦的發(fā)展,各種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也相應完善起來,它們日趨專門化,并在神經系統(tǒng)的支配和調節(jié)下,獲得了新的反應能力。相應地,脊椎動物的行為也更加復雜起來。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tǒng)更加完善,大腦兩半球開始出現溝回,從而擴大了皮質的表面積,這為大腦皮質擔負更重要的調節(jié)和指揮功能準備了物質基礎。腦的各部位的功能也日趨分化。由于腦的不同部位功能的分化,特別是大腦皮質的結構和功能的復雜化、完善化,使哺乳動物的心理和行為發(fā)展到更高的水平。
在進化程度比較高的物種中,腦演化的趨勢傾向于保留負責基本行為的結構,這意味著進化是在很長的時間內獲得越來越復雜的結構,而不是單純的一些不同結構的累加。一項比較人類大腦和原始大腦的長期研究發(fā)現,現代人類大腦中包含了原始的后腦區(qū)域,即大多數神經學家所謂的原生爬行類腦,這部分腦的作用是維持基本的自我平衡功能,而腦橋和延髓是其主要結構。在后腦出現后約2.5億年,又出現了一個被稱為古生哺乳類腦的區(qū)域,其主要部分為海馬體和杏仁體,通常稱為邊緣系統(tǒng)。邊緣系統(tǒng)可以處理一些比較復雜的功能,包括情緒、性和打斗行為。腦干和邊緣系統(tǒng)包括高密度神經元組成的球團簇和將其相互連接的軸突纖維及其他位置上的神經元。而大腦和小腦是基于皮質構筑的。在皮質的外周,神經元排列成幾毫米厚的層狀結構,其數量因物種和功能而異。雖然有些軸突可以在層與層之間游離,但大多數的軸突質量是低于神經元本身的。由于皮質神經元及其大多數的軸突纖維束彼此不需競爭空間,皮質結構比細胞核結構更容易擴展。人類小腦位于腦干后面和大腦枕葉下面,其功能包括精細感覺運動任務的協調,并且可能涉及一些認知功能,例如語言功能。在人類中,相對于大腦皮質,小腦皮質具有更精細的卷繞結構。其內部軸突纖維束被稱為arborvitae(小腦活樹),或者treeoflife(生命之樹)。最近的進化改變最大的腦區(qū)域是大腦或新皮質,它負責更高級的認知功能,如語言、思維及相關形式的信息處理。它還與丘腦一起作為信息通路,組成邊緣系統(tǒng)的一部分,負責處理感覺信息。其大部分功能都是潛意識的,也就是說,意識形態(tài)下的檢驗或干預將對其不起作用。新皮質是邊緣系統(tǒng)中結構的細化或衍生的結果,其與邊緣系統(tǒng)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
哺乳動物發(fā)展到高級階段,出現了靈長動物。類人猿是其高級代表。類人猿的神經系統(tǒng)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它的大腦在外形、細微結構和功能上都已接近于人腦。大腦皮質對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綜合能力大大提高,它們不僅用感知來控制行為,而且在某些復雜活動中加入了表象的成分,有了最簡單的概括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們能認識事物之間的關系,具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低等脊椎動物(如魚)到高等脊椎動物(如人類),腦的進化遵循著以下的方式:
1.腦的相對大小的變化
人腦的平均質量為1300~1400g,從絕對質量來看,象腦比人腦重3倍,但從相對質量(腦質量與體重的比值)看,人腦比象腦重得多。encephalizationquotient(EQ,腦指數)是用腦的實際大小與預期的腦的大小的比值來表示的。所謂預期大小是指哺乳動物腦的大小的平均值,它考慮了腦質量與體重的關系。哺乳動物的腦質量與體重的平均比值為1.0,如貓。如果某種動物的體重是貓的體重的2倍,腦的質量也是貓腦質量的2倍,那么它的EQ便是1.0。隨著進化階梯的上升,EQ逐漸上升,人腦的EQ約為猩猩腦的2.54倍.約為鼠腦的15倍。
2.皮質相對大小的變化
在脊椎動物腦的進化中,新皮質大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個可以用corticalquotient(CQ,皮質指數)來表示。這個指標與EQ相似,它不是指新皮質的絕對大小,而是指新皮質的實際大小與一種典型的哺乳動物新皮質的期望大小的比值。CQ的結果顯示,人類新皮質的容積是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新皮質容積的3.2倍,是具有相同體重的猩猩的新皮質容積的3倍。這就說明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新皮質容積的增加大于靈長類內部其他動物新皮質容積的增加。
3.皮質內部結構的變化
脊椎動物的大腦皮質可以區(qū)分為不同的區(qū)域,分別執(zhí)行聽覺、視覺、運動等不同功能。在不同的進化階梯上,皮質區(qū)的發(fā)展水平有顯著的差別。例如,松鼠有4個視覺區(qū),貓有12個視覺區(qū),梟猴有14個視覺區(qū),人的視覺區(qū)的真正數量現在還不清楚,但可能有20個左右。也就是說,人類皮質的生長不僅表現為數量的增加,而且表現為功能的提高。
二、cerebralcortex(大腦皮質)的分區(qū)及功能
cerebralcortex是與各種皮質下結構(如丘腦和基底神經節(jié))相連接的,通過傳出連接點向這些結構發(fā)送信息并通過傳人連接點從這些結構接收信息。大多數感覺信息是經由丘腦到達大腦皮質的,而嗅覺信息則是通過嗅球到達嗅皮質(梨狀皮質)。Braitenberg和Schǖz(1991)認為,99%的連接是從皮質的一個區(qū)域到另一個區(qū)域,而不是皮質到皮質下區(qū)域。有關。cerebralcortex功能分區(qū),生理學家和醫(yī)生等對此進行了廣泛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設想。其中以Brodmann(布魯德曼,1909)的皮質分區(qū)圖(圖3-1)為大家所公認。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將大腦皮質分成幾個功能區(qū)域。
1.sensoryarea(感覺區(qū))
sensoryarea是皮質中從感覺器官接收和處理信息的區(qū)域,其中從丘腦接收感覺信息的皮質被稱為ptimarysensoryarea(主要感覺域)。皮質中sensorymap(感測圖)的組織反映了相應的感覺器官的組織,也就是所謂的topographicmap(腦電分布圖)。sensoryarea包括visualarea(視覺區(qū))、auditoryarea(聽覺區(qū))和somato-sensoryarea(機體感覺區(qū))o
sensoryarea位于頂枕裂后面的枕葉內,屬Brodmann第17區(qū),它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輸入的神經沖動,產生初級形式的視覺,如對光的覺察等。若大腦兩半球的visualarea受破壞,即使眼睛的功能正常,人也將完全喪失視覺而成為全盲。
auditoryarea在顳葉的顳橫回處,屬Brodmann第41,42區(qū),它接受在聲音的作用下由耳朵傳入的神經沖動,產生初級形式的聽覺,如對聲音的覺察等。若此區(qū)遭破壞,人將全聾。
somato-sensonryarea位于中央溝后面的一條狹長區(qū)域內,屬Brodmann第1,2,3區(qū)。它接受由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傳人的感覺信號,產生觸壓覺、溫度覺、痛覺、運動覺和內臟感覺等。軀干、四肢在這一腦區(qū)的投射關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