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為民而治》是王利明教授隨筆集第四本,分為“法治的一般理論”“立法制度”“司法制度”“法治的實踐”“法學教育”“人生感悟”六個部分,作者用樸實而積極人文關懷的文筆講述了自己從事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數十年來的感悟,既有對法制建設的暢想和期許,也有對法學教育的關注和展望,深刻展現了一代法律人的學術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正如作者所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有太多的法治故事需要我們去捕捉、去觀察、去思索,這部隨筆集是作者從中提煉的一小部分,而這些平凡的故事記錄了的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法為民而治》為王利明老師同系列隨感錄的第四本。該書進一步記錄和闡述了作者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圍繞“法律 民生 國家”這三個主題詞展開的所見所思所想,筆力精湛,思考深入,有很強的時代記錄和借鑒意義。
王利明,當代民法學界領軍人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
**編法治的一般理論
法為民而治
法治為中國夢護航
改革開放四十年法治方略的演進
合憲性審查:構筑公權力的籠子
民主是現代法治的基礎
以人民為中心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法治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現代“法治”與古代的“依法而治”
中國古代的法典為什么大都稱“律”而不稱
“法”
從“權”“法”同源談起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也談“拉德布魯赫公式”
法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
法治:“關鍵少數”是關鍵
從游街示眾談人格尊嚴保護
有感于“投資不過山海關”
堅持法治反對人治
全球化時代的軟法治理
第二編立法制度
立法要符合憲法精神
法貴簡明易懂
數字和法律
發(fā)展人格權體系
使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
烏克蘭民法典與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
有何關系
齊心協力完成民法典編纂
為編纂一部新時代的民法典而奮斗
《民法總則》將有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
《民法總則》彰顯人文關懷
從“;丶铱纯戳x務”入法談起
企業(yè)實行“黑名單”制度的幾點思考
治理霧霾,法律能扮演什么角色
互聯網立法應采取專門立法的模式
從“360直播事件”看隱私保護
強化對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保護
建立統一的動產擔保登記制度
從“大數據殺熟”談網絡隱私自主權的保護
新時代國家責任理論的三大研究主題
第三編司法制度
司法能否成為法治的中心
我對審執(zhí)分離的一點看法
從執(zhí)行不能談起
遲來的正義也強過非正義
司法裁量權與司法標準化
智能機器人能辦案嗎
情重于法還是法重于情——從于歡案談起
立案登記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處理家事糾紛理應強化人文關懷
“失信人彩鈴”不宜再響
簡易案件裁判結果要有可預測性
從“天津大媽非法持有槍支案”談起
司法裁判應秉持正確的價值觀
訴前禁令:預防網絡侵權的利器
律師也應“鐵肩擔道義”
第四編法治的實踐
從嚴治黨依法治權
公權擾私域:從有獎舉報辦酒席說起
現代政府職能的轉變
法治政府也是有限政府
新官要理舊賬
行政合同之我見
小議“限塑令”
從“依法搶劫”說起
執(zhí)法要體現人文關懷精神
住宅用地如何自動續(xù)期
從正月十五前不討債說起
少一些宮斗劇多一些包公戲
家國同構是一種治理模式
規(guī)矩意識要從小培養(yǎng)
第五編法學教育
人工智能時代提出的法學新課題
法學是實踐之學
智庫建設應秉持“實事求是”精神
法學教育應注重辯論能力的培養(yǎng)
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法學理論體系
培養(yǎng)明法厚德的卓越法治人才
學好法律要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用好書
第六編人生感悟
我愛流水,也愛高山
我的“七七級”:一個時代的記憶
兒時門前的大柳墩
仁者如射
——談談射箭與做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
義利相克嗎
——從關公成為財神爺說起
尊師、從師與超師
致廣大盡精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