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繼民學術文集/中原學術文庫》收集了作者公開發(fā)表于《中州學刊》《學習論壇》《社會科學戰(zhàn)線》等刊物的二十余篇論文,是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結晶,其中部分文章出自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道互補的理論結構及其當代價值》結項報告,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突出的原創(chuàng)性和寬廣活躍的思維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曾給予高度評價。
本書獲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試點經(jīng)費資助。
自序
中國的學問,是一定要在生活中磨出來的。人在世一生,磨就是過日子,好好過并盡量過好,此宋明道學所謂踐履工夫。不離日用常行內(nèi),直造先天未畫前(王陽明)。在中國哲學看來,天地祖宗的自然之道,是事中之理向事上、事前的本體論延伸。做人做事做學問,恰好對應于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做即to do作為中華文明的真精神,與拼音文字重因果追問的是即to be比肩相對而立,并可望互補生成。
做學問,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就是過一種以治學為業(yè)的日子。鄭也夫以雜家而成名,若有幸晤面談笑,我可能反問:您,比我更雜嗎?以我們?nèi)吮净钍澜绲慕F(xiàn)代問題為導向,為了對中華文明有溫情的理解,我從不在乎學科界限,且對西學有一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堅強固執(zhí)!渡鐣茖W戰(zhàn)線》的馬妮老師曾說我是邏輯學家,可她并不知道我32歲、64歲時,曾兩次講科學史。一次是大學講堂56課時,一次是在千聊一方直播間。去年八九月間,講完麥克斯韋、普朗克、愛因斯坦、尼爾斯·玻爾四講,勞累加吹空調過度,腰腿疼到生活不能自理。步移境遷,人要服老!
這本文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四篇,表面上沒什么關聯(lián),卻內(nèi)含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大關節(jié);撰寫它們時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尤其珍惜隨感草就的首篇:人怎能自夸己善呢?第二部分的十篇是這二十年專業(yè)研究領域,簡言之,用秩序/自由解讀儒道互補(Expain th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supplementary frim the order and the free angle)的成果。五百年來,以英美為首的一神教商業(yè)文明的現(xiàn)代性強調自由至上,而人本化生活世界的中華文明,向來堅持秩序優(yōu)先竊以為這是大中華參與文明對話的基礎,且正在促進多元現(xiàn)代性的有序競爭。儒家強調秩序,道家強調自由;只做不說的法家和只說不做的佛家是文明的兩極。儒道互補調適社會結構平衡和歷史動態(tài)平衡,使中華文明自成高格。第三部分五篇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邏輯哲學方面探討的心得。對惠施、墨子特別是金岳霖、羅素的研讀,文字盡管浮泛不成統(tǒng)序,卻也盡心盡力了。第四部分五篇,要在為中華民族的關系理性尋根,并嘗試對宇宙起源、人類起源問題進行考察和究問。第三、四兩部分都關乎人類的思想方法,考慮到羅素的專名和摹狀詞分疏,至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華文明對關系理性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將可能對人類的未來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中華文明連續(xù)而一貫,如果尼爾斯·玻爾對物理學波粒二象性的互補詮釋作為原理被證明不可超越,易學的陰/陽最簡關系式便很可能超越思想方法的認識論限閾,成為未來人類本體論意義上的價值共識。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系辭》),盡管自然之道拒絕言說,卻可依此途徑而彰顯。
學者老了,院里為自己出版學術文集是件愉快的事,可人生許多事總不免于遺憾。老伴半生辛辛苦苦風風火火地工作和做家務,退休無事竟不免沒著沒落,我唯一能做的是陪著她任性,于是乎總無法靜下來。自認為深入到點子上的文字,交到讀者手中時,理當盡量淺近寫出,整理得順順當當,可始終未能如愿,更別談讓哲學說漢話的瀟灑了。出版社春節(jié)前通知我時,老伴病倒住院,幾年的遺憾無以彌補。畢竟,家是中國人的上帝嘛。我從來憑直覺治學,雖不免同行皺眉頭,可直面問題思考的文字因應順化,源于心田,于心自安!特別是早于安樂哲提出的儒家角色概念,早于趙汀陽追問關系理性的易學陰/陽最簡關系式,發(fā)現(xiàn)、提出易學起源的前衡猜想等,使我不免于一分自得。無論如何,這本文集差不多算個半成品,好在也都發(fā)表過,好在《秩序與自由:儒道互補史論》四五十萬字的書稿還在,《史論》之后寫《通論》的夢還在!但愿這本文集不是對我學術生命的蓋棺論定。
敬畏天地,尊重他人,并從而上祭祖宗、下盼兒孫,這作為中華文化保守主義者的信仰,祂以樸實而著稱于世,亦必將仍以其樸實,使信仰祂的人們生生不息?萍己褪袌鰧ξ幕瘋鹘y(tǒng)沖擊巨大,耐心等它喧囂沉淀,幾代人之后,歷經(jīng)更革,我相信祂仍將以其樸實而屹立于世界。所謂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老子)。責編說可以再添加些內(nèi)容。我琢磨再三,還是作罷!一本厚書無異于一場大罪(羅素),無端地損耗別人的時間無異于謀財害命(魯迅),何必呢?故除了以感恩的心面對為自己出版文集付出努力的各方各界的領導諸賢外,夫復何言?
安繼民
2018年6月23日于一方樓
安繼民,中國哲學研究員,中西文化比較學專家。從蘭州大學歷史系到河南社科院哲學所的四十年間,廣采深思而求索于中西古今之間,對科學神學邏輯學深入淺出而對倫理政治歷史學綜合歸納。
善不可說與儒家的社會善惡守恒律
一、善根:社會價值的定位與向度
二、孟子性善論的邏輯分析
三、孟荀儒家的社會善惡守恒律
喪服單元理想模型的三位一體分析
儒道家/ 鄉(xiāng)信仰的社會基礎
一、為什么是孔夫子?
二、喪服單元的理想模型分析
三、喪服單元之相關經(jīng)濟學、法學及宗教性問題
倫理與道德的中國哲學思考
兼與廖申白先生商榷
一、問題的提出
二、廖文問題的癥結所在
三、仁與德:儒道互補的倫理學進路
四、中西方兩種思想方法的不同理趣
五、總結和展望
馮友蘭境界說的人生意義追思
一、生命意義面前的理性頓挫
二、生活意義的目的性
三、以哲學代宗教的神秘境界
四、境界的發(fā)生
五、境界的意義
論儒道互補
一、中國哲學的十大特點
二、儒、道兩家的八大差異
三、儒道互補的六大價值
儒道兩家理論起點的邏輯分析
一、從君臣父子說起
二、邏輯分析如何可能?
三、子之角色:儒家宗法主義的邏輯起點
四、道家的觀點:角色并非人生的囚車
五、親子教化無所謂民主不民主
六、自發(fā)的秩序和自發(fā)的自由
所有的人是子/ 所有的子是人:儒道互補的邏輯起點
一、關系人秩序與個體人自由的互補
二、關系人/ 個體人:人的雙重品格
三、《論語》《老子》中的文字學證明及其結論
四、儒家的關系人命題:所有的人是子
五、老子的個體人命題和自由理念
六、道家的邏輯出發(fā)點:所有的子是人
從乙丁制到昭穆制:儒道互補的歷史淵源
一、老子背后的乙丁制
二、孔子不欲觀的背后
三、孔、老儒道在商、周源頭上的互補
儒道互補:宗法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結合
中國哲學的一個解釋視角
一、主義
二、道與理
三、人與物
四、行與知
論儒道互補的秩序/ 自由最簡關系
一、問題的緣起
二、儒道互補的秩序/ 自由解讀
三、最簡關系式的科學互補考察
《道德經(jīng)》自由理念的現(xiàn)實觀照和本體考察
一、要自由不要主義
二、德性:農(nóng)人的自由
三、自由嵌入自然成為邏輯空間的圓心
四、生活世界的自由小于但卻高于普泛的自由
五、自由理念的本體性
六、內(nèi)外一體的德?道
七、德?道與心性之體
八、天道在人心中見
九、道的終斷性和開啟性
儒道互補視域中的道家自由哲學芻議
一、儒家與道家
二、互補與陰陽
三、秩序與自由
文化生態(tài)中的秩序與自由
一、文明對話的必要性
二、農(nóng)耕文明和商業(yè)文明
三、農(nóng)耕文明有自己的秩序和自由
人本化生活世界對話一神教商業(yè)文明
一、生活信仰的邏輯分析
二、人本化生活世界與一神教商業(yè)文明
三、人本主義的現(xiàn)實價值
論莊惠之爭
一、莊惠作為知己辯友
二、莊惠之爭的四大焦點
三、莊惠之同與惠施歷物十事之比較
墨學衰微原因初探
一、解題
二、內(nèi)部原因
三、外部條件
金岳霖邏輯思想述論
一、對傳統(tǒng)邏輯的理解和批評
二、邏輯范疇思想
三、邏輯哲學思想
金岳霖羅素哲學分析批判
一、羅素思想的淵源和分期
二、羅素形式邏輯思想判析
三、羅素感覺材料論判析
論主體?客體與主觀?客觀
一、人與外部世界的三重關系
二、人的對象化和對象的人化
三、實踐的動態(tài)性和認識的靜態(tài)性
四、對非人本誤讀的批評
中華文明起源的地緣反思
一、大一統(tǒng)現(xiàn)象及其整合
二、歷史和書寫的歷史
三、五服觀:血緣、地緣、等差制
四、從《中庸》到王國維的兩河儒道地緣論
關于陰陽觀念的幾點思考
一、溯本追源話陰陽
二、命運關懷的古老形態(tài)
三、天象物宜的生態(tài)認知
四、思想方法的整合特點
五、說不完道不盡的陰與陽
易學最簡關系式與希望哲學
前衡猜想: 的原生性
一、《周易》版本新詮
二、前衡猜想: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易》文本
三、科學、命運與開放神學
人類起源問題的邏輯究問:問題的提出
一、問題的提出
二、儒道互補基礎命題和人類起源問題
三、相關的文化形態(tài)比較學問題
宇宙起源問題的邏輯考察:神創(chuàng)論和自然論
一、宇宙起源問題的邏輯困難
二、中國傳統(tǒng)中宇宙起源問題的追問
三、莫為抑或或使
四、自然論還是神創(chuàng)論
附錄
《八家講壇》總序
《秩序與自由:儒道互補初論》前言
《秩序與自由:儒道互補初論》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