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印象派畫家的領軍者,莫奈用他對光線和顏色的深刻研究拓寬了藝術的范圍,他創(chuàng)作的知名作品有《印象·日出》《睡蓮》等。本書作者系大都會大學藝術和設計史的高級講師,對印象派深有研究。作者采用超過150頁精美的插圖,介紹了莫奈在藝術上的發(fā)展,以及他個人生活的轉變與扭曲。作者將莫奈的人生和藝術經歷用12份稀有且動人的文檔加以呈現,為我們了解莫奈的一生深有幫助。
超過150張精美插圖,內含12張珍貴的繪畫及文件勾勒藝術家莫奈的一生
莫奈于1841年進行洗禮時的注冊文件
莫奈早期的一幅漫畫
代表勒阿弗爾小鎮(zhèn)議會決定拒絕莫奈藝術學位的文件
莫奈與他*一任妻子卡米耶的婚姻注冊文件
兩張寄給讓 莫奈女士的明信片
迪朗-呂埃爾公司提供的兩張莫奈購畫的收據
一幅莫奈描繪圣拉扎爾站的習作
一封莫奈寫給卡米耶 畢沙羅的兒子呂西安 畢沙羅的信
全面解讀畫家莫奈的藝術以及他的生活
莫奈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受愛戴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太出名了,所以我們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覺得,莫奈就應該創(chuàng)作出這些作品。塞尚有個著名的論斷:“莫奈只是一只眼睛,但上帝啊,這是只怎樣的眼睛。 边@句話又妨礙了我們對莫奈的解讀,以為他只是把自己的視覺體驗直接轉移到了畫布上,幾乎沒有加入自己的理解或想象。但是,和塞尚一樣,莫奈非常努力地實現自己的憧憬,并且,也像塞尚一樣,莫奈很少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
他的早期藝術生涯以畫他的家鄉(xiāng)諾曼底海岸為主。他成熟的作品中所描繪的場景有巴黎、倫敦、威尼斯,還有法國那些特別能引起他注意的地方。當我們回顧他的藝術生涯時,我們其實是沿著他留下的印記,重走了一遍他的生命旅程。我們從他的藝術進程中可以看到,從主要是有形的東西發(fā)展成后來他自己所說的,更具有神秘性的東西。在四處旅行之后,他就像一位東方哲學家一樣,在吉維尼(Giverny)家中的后院,終日對著一小片池塘,直至人生的終點。
莫奈覺得世界是不斷流動的顏色,是動態(tài)的。他立志要不落窠臼地畫他所說的“不可畫之物”,來贊美在視野與時間中這永不停歇的流動。
把莫奈早期作品同他中期和晚期作品相比較,我們能欣喜地看到,他早期作品中的筆觸銳利,色塊大,色彩對比鮮明,中期作品質感豐富濃郁,呈現出像掛毯一樣的表面,上面點綴著發(fā)亮的斑點,而晚期作品則充滿動感,生命力從不斷打轉的顏色漩渦中迸發(fā)出來。他的作品完成了從視覺走向夢幻的過程。
本書體現的正是這一過程,同時通過 12 幅有紀念意義的畫作,為讀者提供了了解莫奈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獨特視角。這些畫作代表了藝術家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本書中涉及的大部分材料都能在巴黎瑪摩丹美術館見到,這里有世界上最多的莫奈繪畫藏品。1966 年,畫家最小的兒子米歇爾·莫奈將他父親的 80 多幅畫作,以及許多素描和速寫本捐贈給了博物館。這些藏品提供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契機,讓我們得以通過其藝術本身和其印象派畫家朋友來探索他藝術的全部維度。
許多人認為莫奈的晚期作品沒有跟上 20 世紀藝術的最新發(fā)展,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像杰克遜·波洛克這樣的藝術家卻把他作為榜樣來模仿。和我們今天一樣,這些藝術家發(fā)現,莫奈表現出了非常獨特的東西,對于觀察、理解和作畫這個過程至關重要。
就像本書向我們展示的一樣,莫奈一生和他的作品,是一首創(chuàng)造力的頌歌,時刻提醒著我們:感官所揭示的事物可以將我們的想象力激發(fā)到何種程度。同時它也讓我們銘記,人類偶爾也擁有這種雄辯的能力,搭起溝通個人見解與公開表達的橋梁。
邁克爾 霍華德是曼徹斯特城市大學藝術和設計史的高級講師,也是一位高產的藝術書籍作家。他已出版的作品包括《惠斯勒》《戈雅》《印象派藝術家》《高更和印象派》。他曾組織了大量展會,也曾在《藝術周刊》《藝術》《文學時報》等報刊工作,現居德比郡。
1 引言
2 起步:1840—1862
7 早期影響:1858—1862
11 莫奈的巴黎
15 巴黎沙龍上的成功
19 復樂園:風景畫里的人物
23 在戶外作畫
28 在蛙塘浴場作畫
33 “從今天起,繪畫已死”
37 流亡與歸來
41 阿讓特伊:自然與藝術進步
45 第一次印象派畫展,1874 年
49 后續(xù)印象派畫展
53 圣拉扎爾火車站
58 生活的變化
63 弗特伊:轉折點
68 19 世紀 80 年代:新題材,新市場
72 追尋新主題
77 最初的系列繪畫
81 引人入勝的“秘境”:《塞納河的早晨》系列
86 魯昂大教堂
92 描繪極端天氣
97 倫敦
101 藝術作品般的花園
106 睡蓮:水和倒影
110 莫奈在威尼斯
115 20 世紀的莫奈
120 橘園美術館的睡蓮
124 遺產:抽象印象主義
130 中外人名對照
132 作者致謝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臨近結束時,莫奈的視力嚴重衰退。即使戴上特制的眼鏡,他也只有在強光條件下才能工作。到 1923 年,他完全瞎了,于是接受對右眼的手術,視力提高了一些。雖然帶著明顯的低落情緒,但他又能夠精力旺盛地作畫。部分恢復的視力給他帶來的不是對花園寧靜或哀怨的追思,而是生氣勃勃舉世無雙的作品:這些晚期作品完全處于失控的狀態(tài),植物亂成一團,物體糅在一起,在瘋狂的顏料中失去了自己的原樣。諷刺的是,這正是他曾經所希望的:徹底瞎掉以后,隨著視力的修復,他想呈現給觀眾的不是一種深入自然的安靜的思考,而是直接表現事物強烈的差異性。
在最后幾年里,莫奈只畫花園和花園里的事物。他徹徹底底地沉迷了,把自己的畫布變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的結合點:觀察和繪畫。外面的世界和與之相關的一切都散去了,對繪畫這種行為的持續(xù)性思考占據了他生命中最核心的位置。莫奈晚期的許多作品都沒有畫完,這些畫讓現代人聯(lián)想到中國山水畫富有感染力和簡潔性的特點。這些作品,就像是風景畫一樣,尤其呼應了塞尚的那句名言:“莫奈只是一只眼睛,但上帝啊,這是只怎樣的眼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