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別從“民國初建”、“留蘇密檔”、“血淚辛酸”、“塵封往事”、“行憲之亂”、“學界·文人”六個方面解讀民國歷史,以記錄者的獨特眼光重新回顧那些歷史煙云,重新審視曾被誤讀或者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
民國初建
回望百年共和路——袁偉時教授訪談錄
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前的南北博弈
“民國產(chǎn)婆”趙鳳昌
宋教仁之死:民初政黨政治的失敗
辛亥革命時期的蔣介石
陶成章案與光復會的滅亡
《臨時約法》為何成廢紙
有計劃的死:梁濟對民初共和體制的失望
留蘇密檔
1923年,蔣介石的蘇俄之行
俄羅斯密檔:重繪青年蔣經(jīng)國
預備黨員:蔣經(jīng)國
從瞿景白之死看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權(quán)力斗爭
也談與米夫之間的斗爭
血淚辛酸
1922年的陳炯明與孫中山
葉德輝之死真相
曾志與夏明震
吳佩孚的復雜人生
盧作孚之死
“書生論政”的悲喜劇
北中國的自由“孤島”——燕京大學抗戰(zhàn)寫實
塵封往事
張申府:中共黃埔第一人
“九·一八”之夜張學良在哪里
呂正操眼中的張學良——訪呂正操傳作者方小寧
東北青幫訪日代表團始末
導致“西安事變”的個性沖撞
蔣介石曾令秘密研制原子彈
打入汪偽政權(quán)的抗日特工
汪精衛(wèi)見溥儀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zhàn)緣何失利
現(xiàn)場1945:臺灣光復前夜
“飛機洋狗”事件與打倒孔祥熙運動——一份不實報道引起的學潮
豪杰—圣賢—真命天子——評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蔣介石如何指導蔣經(jīng)國讀書學習
行憲之亂
學界·文人
問:就用暗殺的辦法來解決。
答:對。這是袁世凱的一個罪惡。袁世凱有兩大罪惡,另外一個是稱帝。1913年3月20日,還差半個月滿31歲、實際主持國民黨工作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暗殺。用解決政治角力,這是民主共和的挫折。不過,當時司法獨立的意識深入人心,不但各地商會、教育會等民間組織和各界、各種報刊直截了當指摘袁世凱的罪惡,紛紛要求通過司法途徑解決這一罪案,上海地方檢察廳也發(fā)出傳票,要求北京地方檢察廳協(xié)助將犯罪嫌疑人趙秉鈞及其秘書“解送”到上海審問,展現(xiàn)了司法機構(gòu)作為正義的守護者的威力。不幸,解決這一罪案的正確途徑?jīng)]有被國民黨接受,他們不顧輿情和力量對比,于7月12日發(fā)動“二次革命”,不到兩個月,不但自己全軍覆沒,而且開啟了在民主共和的基本框架建立后,繼續(xù)用武力解決政治紛爭的先例。
這不僅是個別的認識問題,更深刻的根源在這一舉動背后的制度缺陷和文化根源。民主共和制度建立后,哪怕很不完善,革命黨也必須及早完成從革命組織向民主政黨轉(zhuǎn)變的歷史任務(wù),摒棄暴力思維,學會民主、法治,在改革和完善制度中尋求國家長治久安。這是觀念和制度的深刻變革。這一變革過程包括政黨本身的運作和領(lǐng)導方式的變革,完成政黨本身的民主化。當時國民黨多數(shù)反對這一孤注一擲的行動,但黨本身沒有民主化,多數(shù)人的意志不被尊重。
問:如你所說,袁世凱是清末新政主要支柱之一,而清末新政成就很大。袁世凱也并非守舊,并不一定就是民主共和的敵人。當時袁世凱存在兩種取向,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怎么對待袁世凱,怎么對待從舊體制中分化出來的關(guān)鍵人物,怎么引導他們向善,我認為是民國初年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就有希望雙贏;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容易兩敗俱傷,甚至前功盡棄,導致全面的復辟。辛亥革命的失敗,或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解釋。
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利益分配機制的問題。即革命成功后,舊派的利益要不要尊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暫時掌握話語優(yōu)勢的新派,有沒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天下為公的胸懷,能不能跟舊派在利益分配格局上達成妥協(xié)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很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