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第二位被廢的君王光海君
朝鮮“史上第一妖婦”張禧嬪
被父王關在米柜里活活餓死的王世子思悼
由“王的女人”們泣血講述深宮內苑的愛恨情仇
《恨中錄》為天狗文庫日韓宮廷女性日記文學系列叢書(《紫式部日記》《十六夜日記》《恨中錄》)之一。該作品《恨中錄》囊括朝鮮王朝女性文學三大經典《癸丑日記》《仁顯王后傳》《恨中錄》。
《癸丑日記》的故事發(fā)生在朝鮮第十五代國王光海君(被廢,無廟號和謚號)朝。主要以仁穆王后一生的故事為主線,記錄了光海君朝、宣祖繼妃仁穆王后的西宮幽閉事件。仁穆王后的一生可以說是坎坷無比,宣祖一生的目光幾乎都在仁嬪金氏身上,她一直得不到自己丈夫太多的關愛,宣祖死后又被光海君囚禁,還眼睜睜看著自己親生兒子慘死!豆锍笕沼洝返膶m斗背后是大北派和小北派、北人和西人之間的黨爭。而仁穆王后便是其中的犧牲品之一。
《仁顯王后傳》成書于朝鮮王國后期,以古典韓文手寫本形式流傳。該作品以肅宗時期的朝鮮王朝宮內生活為背景,以朝鮮肅宗的王妃仁顯王后的生平為藍本,借用小說形式,以古典韓文為文字載體,敘述和描繪了朝鮮歷史上著名的仁顯王后的生平經歷:朝鮮肅宗時期,重臣閔維重之女入宮成為肅宗繼任王妃,后來在宮中與肅宗及朝鮮王朝“三大妖女”之一的張禧嬪之間發(fā)生了一系列一波三折、驚心動魄的事件。該作品主要目的是為講述及歌頌仁顯王后的生平與德行,并以仁顯王后與張禧嬪的恩怨故事揭示朝鮮宮廷內外斗爭的殘酷性以及女性的悲慘經歷。
《恨中錄》由四篇文章組成,是作者惠慶宮洪氏應侄子洪守榮的請求,以回憶錄的形式寫下的四篇文章,記錄了迄今為止自己的一生;輵c宮洪氏十歲時被冊封為思悼世子的世子嬪,到1815年去世時,歷經英祖、正祖、純祖三朝,遭遇青年喪夫,中年喪父,老年喪子。從某種意義來說,可以說是悲慘又哀傷的一生。文中記錄了作者從幼年時期,經歷世子嬪遴選而入宮的過程、壬午禍變中丈夫思悼世子的慘死、兒子正祖即位初年壓制外戚而處死洪氏叔叔洪麟漢、孫子純祖即位初年處死洪氏三弟洪樂仁等等
書中三位女主人公仁穆王后、仁顯王后與惠慶宮洪氏,均是朝鮮古代宮廷中的妃嬪。
三部作品均從主人公自身的角度,描述了她們歷盡艱苦的一生。文字中充滿冤屈與恨意,處處可見宮廷斗爭的殘酷與哀嘆命運的不公。而宮中的斗爭,卻又是朝鮮王國數百年黨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本書作為宮廷人士的作品,來自主人公的親身經歷,對研究朝鮮古代宮廷制度與宮廷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另一方面,本書作為朝鮮古代宮廷文學的杰作,對研究朝鮮古代文學亦有著重要的價值。
叢書總序
日記源于中國,日本的天皇首先接受了這一先進文化,宇多(887—897在位)、醍醐(897—930在位)、村上(946—967在位)三代天皇的日記史稱“三代御記”。在天皇的影響下,公卿也紛紛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仕官生活,著名的有小野宮實資的《小右記》、藤原道長的《御堂關白記》等傳世。受此影響,醍醐天皇的皇后藤原穩(wěn)子在仕女的協助下書寫了《大后御記》(已散佚),為女性宮廷日記的鼻祖。935年左右,紀貫之(866?-945?)結束土佐國守任期返回京城,他假托女性,用假名書寫了55天旅途中的見聞和所思所想,這就是日記文學的開山之作《土佐日記》(935)。穩(wěn)子的宮廷日記和紀貫之的帶有虛構色彩的假名日記是女性日記文學的兩大淵源。
“日記文學”這一概念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大正末期,指用假名書寫的、基于作者自身生活經歷的、持續(xù)性地抒發(fā)作者個人所思所感的文學作品。大正末期,隨著女性讀者的急劇增加,“女流文學”之范疇在日本“國文學”中得以確立,“日記文學”以其特有的文學性虛構在日本古典文學中獲得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日本一般意義上的“日記文學”具有以下特點:①由女性撰寫;②作品主要由假名寫成;③其中包含部分和歌;④具有一定的時間意識;⑤注重事實;⑥體現了一定程度的自省。
日本從平安時代到鐮倉時代,女性作家以假名書寫的日記文學是日本“國文學”中的瑰寶。作者大多數是曾經出仕宮廷的貴族女性,多以宮廷生活為主要題材。這些作品有的描繪了典雅的宮廷生活,有的講述了與上自天皇下至朝廷官員的、或是風雅或是苦澀的戀愛經歷。這些作品的一個共同特征是作者強烈的自我意識!厄唑热沼洝酚浭隽俗髡咦约翰恍业幕橐錾,甚至不惜袒露自己對丈夫其他妻妾強烈的嫉妒。而像《紫式部日記》,本是部受主家委托撰寫的記錄一條天皇的中宮生產這一盛事的宮廷日記,但字里行間也隨處可見作者對于自身處境及命運的思考。這些作品中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尤其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和細膩的心理描寫,即使是與當代小說相比也毫不遜色。而其強烈的自省、對作者內在精神的充分反映、充滿文學性的記述性描寫,直接啟發(fā)了日本近代文學中的“私小說”傳統。
在韓國的朝鮮王朝時代,也產生了三部由女性用女性文字諺文書寫的傳記或自傳性質的作品,在此也一并稱之為“日記文學”。這三部作品所展現的是在赤裸裸的宮廷爭斗中堅守婦道的女性形象。比如《仁顯王后傳》中的王后閔氏,她被描寫為生來就具備“圣德”的女圣人,雖然文史無不通曉但從不裝模作樣地舞文弄墨。《恨中錄》的作者世子嬪洪氏,即使是在丈夫有了寵妾,自己因為沒有向公公英祖稟報丈夫的不軌而受到英祖責備時,還是堅持不妒忌是女性的美德。作品體現出來的是她們如何扼殺自我的血淋淋的心路歷程。
從以上簡短介紹可知,古代日韓的宮廷女性雖然都是使用女性文字,也大多記述的是宮廷生活,但記述的內容本身卻存在著根本的差異。本叢書精選了日本平安時代和中世時期的九部女性日記作品及韓國朝鮮王朝時代三部宮廷女性日記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文學精品,尤其是日本女性日記,甚至影響了迄今為止的日本文學、文化。而把日本和朝鮮王朝的宮廷女性日記一并呈獻給讀者,旨在希望讀者在領略其截然不同的女性日記文學的同時,思考同是作為漢字文化圈中的一員,何以產生如此鮮明的不同性質的文學,思考包括中國在內的女性與文學的關系。
——張龍妹
張龍妹,1992年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1998年畢業(yè)于東京大學,獲博士(文學)學位,同年任職于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現為該中心教授、博導。主要從事日本平安時代的女性文學研究。主要著作、編著、譯著有:《源氏物語的救濟》(風間書房)、《日本文學》(高教社)、《日本古典文學大辭典》(人民文學出版社)、《日本古典文學入門》(外研社)、《東亞的女性與佛教、文學》(勉誠社)、《男人與女人的故事》(商務印書館)、《今昔物語集》插圖本(人民文學出版社)、《日本和歌物語集》(外研社)、《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東亞各國對基督宗教文化的接受》(世界知識出版社)等。
譯者簡介:
張彩虹,1997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外語學院朝鮮語系,歷任翻譯、教師等職。
2019年于上海外國語大學獲得日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F就職于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與人合譯并出版了池田大作的《幸福抄》《對話的文明》《走在大道上》等六部作品。
王艷麗,本科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在韓國仁荷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F任教于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中韓文學比較與翻譯。主要譯作有《浪漫之愛與社會》《這里是羅德斯:東亞國際主義的理想與現實》等。另在國內外學術雜志發(fā)表相關論文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