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戲曲舞蹈身體語言規(guī)律性原理的探討。全書圍繞“身體語言”這一核心,首先對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歷史形態(tài)進行梳理,以確立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本質特征;在分析戲曲舞蹈程式化語言體系的生成方式、構建原則與技術法則,以及外部形態(tài)的表達方式與風格傾向之后,對戲曲舞蹈百年史中的眾多藝術典范進行深入分析,這亦是對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基礎理論研究加以佐證;同時,提出在時代發(fā)展與變遷過程中,戲曲舞蹈的語言形態(tài)、語言結構、風格特點與動作體系正在經歷的藝術演變趨勢;繼而嘗試運用中國古典美學原則,挖掘傳統(tǒng)戲曲舞蹈身體語言中所蘊含的審美范式與身體文化;最終從學科視點、學術視點與教育視點三個角度對戲曲舞蹈身體語言學的發(fā)展提出設想。
序一黃會林 胡智鋒王宜文
《京師青年藝術論叢》即將推出,這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研究領域青年學者和學子們創(chuàng)新成果的匯集,中國的藝術學科迎來了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們也帶來了新鮮的活力、銳氣和探索精神。祝賀這些成果和這些年輕人的出現(xiàn),并期待本論叢中國藝術學科的學術研究和科步。在叢書即將問世之際,我們認為,有必要對中國的藝術學科所面臨的新環(huán)境、新挑戰(zhàn)與未來發(fā)展前景等做一點探究;同時,也括本論叢在內的京師藝術研究學派自身的發(fā)展脈絡、宗旨、特征行一下梳理與探索。
中國藝術學科面臨的新環(huán)境
世界格局在過去幾百年間實際上是由西方的。西方經由文藝復興這場“命”解放了人,又經過工業(yè)革命解放了生產力,積累了人類歷超過過去幾千年的財和,再經代19、20世紀的社會運動——從大革命、英國大革命直到美國大革命之后帶來的社會革命——解放了生產關系,建構了現(xiàn)代西方的政治體系、社會體系和文化體系。
這個較為完整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體系百余年來一直在主控著人類社會。以二元對立哲學為主建構起來的西方文化影響著全世界,在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
這個狀態(tài)從19世紀以來就一直在東西方的沖撞之中蔓延著。作為擁有數千年文化沉淀的東方大國,中國一直試圖調整并改變這種狀態(tài)。代以來的中國,經濟、政治、文化處于全面衰弱狀態(tài),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開始了獨立自主程。經過70年的努力,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努力,中國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轉折。
2012年,次在經量上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有人預測,用不了多少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大經濟體。更有觀點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成就讓中國人的百年屈辱得以洗刷,使長期在西方下被壓迫、被剝奪、被歧視的民族屈辱得以洗刷;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清醒地看到,西方體系依然強勢地著世界,是在文化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軟實力”。在經濟硬實力的快速發(fā)展中,我們越來越感覺到自身在文化軟實力上相對太軟,無法與快速發(fā)展、增長的經濟硬實力相匹配。誠然,我們的硬實力,如各種經濟指標,確實為國人以及世人所認可、所羨慕;但與此相應,我們的價值觀、審美觀等文化軟實力是否能與硬實力相匹配,這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令人警醒的重大問題。
我們認為,中華文化只有表現(xiàn)出足夠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才能真正讓世界敬佩。藝術作為當今世界為直觀、生動的文化載體和傳媒載體,它在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交流和傳播方面,毫無疑問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蛘哒f,藝術對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將扮演重要的角色。藝術學科在面臨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新環(huán)境之下,理應在戰(zhàn)略層面有更大的抱負——努力在學科建設的宗旨、目標、方向和規(guī)劃中,以全球化的視野打造新全球化環(huán)境,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與的學科內涵,并為中國文化提升提供基礎性和戰(zhàn)略性的支撐。
中國藝術學科面臨的新挑戰(zhàn)
“雙”建設無疑是中國高等教育目前發(fā)展的主旋律。北京師范大學的藝術學科,是戲劇與影視學科在“雙”建設中,也獲得了的機遇。但藝術學科在“雙”建設的語境中,到底應當呈現(xiàn)出怎樣的格局與面貌呢?
……
在這片積淀深厚又年輕活躍的園地,使北京師范大學的學術研究始終保持朝氣和活力,接納來自這些年輕學人的源頭與活水。
我們積極倡導和構建藝術研究的“京師學派”,核心主旨就是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強調對民族化、中國化的密切關注。我們認為,應當以中國美學的視角去研究中國藝術現(xiàn)象,既吸收世界藝術的精華,又堅持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實現(xiàn)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在中國當代藝術實踐中的融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現(xiàn)代意識與民族風格的藝術作品,建立起當代藝術研究的中國學派。
我們期待,通過不斷的努力,括《京師青年藝術論叢》這些年輕學子的科研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鮮明的京師藝術研究學派。我們期待這套叢書能夠為京師藝術學派的建設和中國藝術學科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
緒 論/00pan>
一、問題的提出/00pan>
二、概念申說/003
三、文獻綜述/003
四、研究方法/009
五、章節(jié)設置與研究內容/010
章戲曲舞蹈的歷史嬗變/013
節(jié)潛在孕育/014
一、古代歌舞的形態(tài)佐證/014
二、百戲(角抵)的表演形式/019
三、歌舞戲的戲劇化傾向/02pan>
四、說唱藝術的腳色初現(xiàn)/023
五、宋代“隊舞”與“舞隊”的舞蹈素材/024
六、歷史文獻中的舞態(tài)記載/026
第二節(jié)初見雛形/028
一、宋雜劇中的舞蹈呈現(xiàn)/028
二、宋代南戲中的舞蹈表演/03pan>
三、元雜劇中的舞容舞態(tài)/033
第三節(jié) 語言定型/037
一、充分的理性自覺/038
二、對身體訓練的重視程度/04pan>
三、程式化動作的成熟與完善/043
第四節(jié)百花齊放/046
一、清代地方戲中的舞蹈表演/046
二、已成體系的京劇舞蹈/048
三、各美其美的地方戲曲舞蹈/050
第二章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本質屬性/056
節(jié)理解戲曲舞蹈身體語言/056
一、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價值/056
二、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限制與自由/060
第二節(jié)他律性的戲曲舞蹈身體語言/06pan>
一、戲曲舞蹈身體語言與唱腔念白的關系/062
二、戲曲舞蹈身體語言與鑼鼓經的關系/064
三、戲曲舞蹈身體語言與行當的關系/066
四、以戲劇性為中心的戲曲舞蹈身體語言/068
第三節(jié)自律性的戲曲舞蹈身體語言/074
一、戲曲舞蹈身體語言容性/075
二、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高度程式化/076
三、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虛擬性/084
第三章 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內部結構/093
節(jié)戲曲舞蹈程式的基本要素/093
一、點/094
二、線/097
三、面/099
第二節(jié)戲曲舞蹈程式的類型劃分及其構建原則/10pan>
一、戲曲舞蹈程式的類型劃分/10pan>
二、戲曲舞蹈程式的構建原則/106
第三節(jié)
戲曲舞蹈的技術支撐/113
一、戲曲舞蹈的技術手段/113
二、戲曲舞蹈的法/114
三、戲曲舞蹈的技術控制與藝術獨立/118
第四節(jié)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言語創(chuàng)造/120
一、語境的設定/12pan>
二、“知法犯法”的藝術原則/124
三、表演與接受/125
第四章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外部形態(tài)/129
節(jié)“渾身有戲”的身體/129
一、微身體語言/130
語/133
三、軀干動作/148
四、足蹈/154
第二節(jié)無機的身體
——戲曲服飾道具的語言性/156
一、社會角色的象征/157
二、身體意識的延伸與情感的宣泄/165
第三節(jié)戲曲舞蹈藝術風格的呈現(xiàn)/172
一、統(tǒng)一性的定格/173
……
二、情之中和/252
三、以情入境/254
第四節(jié) 陰陽體動的生命狀態(tài)/256
一、子午陰陽/257
二、離合始反/259
三、動靜相宜/262
四、崇剛戀柔/265
結 語/272
一、學科視點的戲曲舞蹈身體語言學建構/273
二、學術視點的戲曲舞蹈身體語言學研究/273
三、教育視點的戲曲舞蹈身體語言學傳承/274
參考文獻/276
一、古代戲曲典籍類/276
二、古代詩文典籍類/277
三、戲曲史類/278
四、戲曲理論類/279
五、舞蹈史類/282
六、舞蹈理論類/283
七、藝術理論與美學理論類/283
八、期刊論文、碩士博士論文類/285
九、工具書類/287
緒論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舞蹈是人類早產生的藝術樣式之一,它的足跡在歷史年輪中從未中止過,只是到了明清時期,舞蹈被綜合程度更高的戲曲藝術所取代,以“體變質存”的方式融入了戲曲藝術,成為以形體動態(tài)的表演塑造戲曲人物形象的一種表現(xiàn)力的藝術手段。戲曲舞蹈有其復雜的歷史形態(tài),從漢魏六朝角抵(百戲)的高超技術,隋唐音樂舞蹈的高度成就、歌舞戲的流傳,到宋元南戲、雜劇,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百花齊放的戲曲劇種,戲曲舞蹈在歷史變遷中也逐漸形成了成熟完備的身體語言體系與審美坐標。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戲曲舞蹈的認識,一直存在著兩“極”一“缺”現(xiàn)象。兩“極”是指兩個,即認識上的兩種誤區(qū)。
誤區(qū)一:僅僅將戲曲中某些插入性的純舞蹈或成套表演程式稱為戲曲舞蹈。這一認識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混淆了戲曲舞蹈與舞蹈的概念。戲曲舞蹈是舞蹈與戲劇緊密結合的產物,它既符合舞蹈動態(tài)造型藝術的審美特點,又將舞蹈形式不露聲色地整合到戲曲的框架中,為戲曲藝術服務。其實傳統(tǒng)戲曲中插入性的純舞蹈為數不多,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在梅蘭芳的古裝新戲中,如《天女散花》中的“風帶舞”、《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別姬》中的“雙劍舞”、《黛玉葬花》中的“花鋤舞”等。如果戲曲舞蹈僅僅是這些擱置于戲曲表演中的舞蹈片段,那它的存在還只是個案。所以,戲曲舞蹈雖然具有舞蹈的性質,但它并不是純粹的舞蹈,更不僅是戲曲中插入性的純舞蹈。以此推論,戲曲舞蹈并非戲曲中單擺浮擱的舞蹈段落,而是具有戲劇特性并為戲曲表演服務的舞蹈手段與形式。其二,忽視了戲曲舞蹈中經過提煉
與美化的生活動作或更小的動作單元。戲曲舞蹈離不開生活的滋養(yǎng),它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如同齊白石所說的“似與不似間”,戲曲舞蹈中的成套表演程式——趟馬、起霸、走邊等,利用象征手法對生活場行變形,形成了一整劇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動作程式,這無疑是戲曲舞蹈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此外,戲曲舞蹈中含有大量舞蹈化的生活形態(tài),或一指一看、一戳一站的輔助性身段,這些動作雖與生活原型較為,但被賦予節(jié)奏感韻律感與美感,所以依然屬于戲曲舞蹈的范疇。
誤區(qū)二:視戲曲舞蹈為獨立的舞蹈體系,與古典舞蹈、民間舞蹈、以鄧肯為開拓者的新舞蹈藝術,一并稱為“世界四大舞蹈體系”。他們將戲曲舞蹈看作是脫離戲曲這一“土壤生態(tài)”而存在的獨立的舞蹈體系,以舞蹈藝術的視角來對待它。誠然,戲曲舞蹈中積淀著豐富的傳統(tǒng)舞蹈的藝術內容,故為中國傳統(tǒng)舞蹈的一支,但戲曲舞蹈在繼承上不僅做了形式上的調整,更重要的是它融化在戲劇環(huán)境中,成為塑造人物、傳達人物情感的重要表現(xiàn)方式。戲曲舞蹈盡管以柔情綽態(tài)感染眾人,但意義鮮明,具有指向性。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確估量戲曲舞蹈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如果將它從戲曲藝術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舞蹈體系,它便成為有形無神的“空皮囊”,這種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式的體系建構無法合乎歷史邏輯,更無法滿足現(xiàn)實需求的發(fā)展之道?梢哉f,戲曲舞蹈有其的動作體系和鮮明的審美風格,但絕非獨立的舞蹈體系。
一“缺”是指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闡述。戲曲舞蹈研究當然是戲曲研究的題目中的應有之義,由于它承擔了戲曲”中的“做”與“打”的重要任務,理應成為戲曲表演研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有關戲曲舞蹈的論題在戲曲界的學術研究中一直處于邊緣地帶,在舞蹈界的研究中也只是作為中國舞蹈史中的一個歷史節(jié)點而有過大致論述,并未將戲曲舞蹈置于戲曲藝術的綜合形態(tài)行整體考量。另外,前人對于戲曲舞蹈的研究是處于散兵游勇式的狀態(tài),在戲曲或舞蹈的諸多論著與文獻中有關戲曲舞蹈或身段的論述雖不乏精彩的見解,但大多都是蜻蜓點水,有涉及卻不深入,更多的文獻是對外部動作的分析、對戲曲舞蹈與古代舞蹈的關系辨析,或是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