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故事叢書·第1輯》共4冊:《勇問天 巧問地》《行醫(yī)道 戰(zhàn)病毒》《知原子 鑄核武》與《格數(shù)理 造新物》,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提供的一手圖片和文字資料為基礎,從國家勛章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選取40 位科學家代表人物作為故事主人公,講述他們的成長故事、求學故事、創(chuàng)新故事、求實故事、奉獻故事、協(xié)同故事。為了再現(xiàn)他們的風采,特請著名畫家杜愛軍為每位科學家繪制肖像。叢書頁面設計采用繪畫和資料圖片相融合的方式,以求達到活化時代背景、還原歷史場景,把故事融入歷史場景,讓場景豐富和活化故事內容的目的。叢書通過呈現(xiàn)中國科學家的奮斗歷程,折射中國科學家精神的光輝,使青少年在閱讀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國家科技事業(yè)培育接班人。其中,《勇問天 巧問地》主要講述地質學、地理學、氣象學、植物學、建筑學、航空、農作物育種等領域的中國科學家謝家榮、侯仁之、葉篤正、吳征鎰、劉東生、吳良鏞、顧誦芬、袁隆平、李振聲、曾慶存的故事;《行醫(yī)道?戰(zhàn)病毒》主要述說臨床醫(yī)學、基礎醫(yī)學、中醫(yī)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吳孟超、王振義、王忠誠、顧方舟、侯云德、屠呦呦、鐘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的故事;《知原子 鑄核武》主要是關于原子核物理、核武器研制等領域的科學家錢三強、何澤慧、王大珩、黃緯祿、程開甲、黃旭華、彭士祿、于敏、孫家棟、錢七虎的故事;《格數(shù)理 造新物》主要講述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及大型實驗裝備建造等領域的科學家嚴東生、吳文俊、謝家麟、洪朝生、徐光憲、師昌緒、閔恩澤、鄭哲敏、谷超豪、南仁東的故事。他們是孩子們應該了解的40位科學家,是國家的功勛、民族的功臣,更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該叢書以小故事反映中國科學家精神這個大主題,角度新穎、內容新鮮、材料可靠、圖片珍貴,頁面設計別具一格,所寫人物極富代表性;另有線上擴展閱讀支持,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科學家精神方面的科普好書。
前言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將科學家精神歸納為: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2020 年9 月11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科學家座談會,在會上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弘揚科學家精神不僅是黨和國家的要求,也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中國科學家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培養(yǎng)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營養(yǎng)元素。中國科學家精神是引導青少年把個人理想融入時代主題,立志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一盞明燈。培根鑄魂要從青少年抓起,用中國科學家精神滋養(yǎng)青少年的心田,播下中國科學家精神之種?茖W家精神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茖W家精神體現(xiàn)在科學家的成長、求知、創(chuàng)新和奉獻中,因此,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展示和傳播科學家精神既是當務之急,更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有效途徑。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作為科技工作者之家,承擔著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任,肩負著科普尤其是普及科學家精神的職責。在新時代,向青少年傳播科學家精神,是厚植科技創(chuàng)新沃土、培養(yǎng)科技后備軍的重要途徑。為此,中國科協(xié)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院聯(lián)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暨科學普及出版社,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手資料為基礎,以中國科學家微信公眾號發(fā)表的文章為藍本,組織編寫了《中國科學家故事叢書》。叢書結合青少年的閱讀特點和心理特征,從國家勛章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勛等榮譽獲得者中選取了40 位科學家代表人物作為故事的主人公,依照中國科學家精神的要素編寫其成長故事、求學故事、創(chuàng)新故事、求實故事、奉獻故事、協(xié)同故事等。同時,采用繪畫和資料圖片融合的方式進行頁面設計,以求達到活化時代背景、還原歷史場景,把文字故事融入歷史場景,讓場景豐富和活化故事內容的目的。叢書第1輯共4 冊,分別為《勇問天 巧問地》《行醫(yī)道 戰(zhàn)病毒》《知原子 鑄核武》《格數(shù)理 造新物》;每個分冊有10 位科學家,4 冊共計40位科學家。其中,《勇問天 巧問地》主要講述地質學、地理學、氣象學、植物學、建筑學、航空、農作物育種等領域的中國科學家謝家榮、侯仁之、葉篤正、吳征鎰、劉東生、吳良鏞、顧誦芬、袁隆平、李振聲、曾慶存的故事;《行醫(yī)道 戰(zhàn)病毒》主要述說臨床醫(yī)學、基礎醫(yī)學、中醫(yī)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吳孟超、王振義、王忠誠、顧方舟、侯云德、屠呦呦、鐘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的故事;《知原子 鑄核武》主要是關于原子核物理、核武器研制等領域的科學家錢三強、何澤慧、王大珩、黃緯祿、程開甲、黃旭華、彭士祿、于敏、孫家棟、錢七虎的故事;《格數(shù)理 造新物》主要講述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及大型實驗裝備建造等領域的科學家嚴東生、吳文俊、謝家麟、洪朝生、徐光憲、師昌緒、閔恩澤、鄭哲敏、谷超豪、南仁東的故事。編寫這套叢書的目的是傳播中國科學家故事,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希望得到廣大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同時,希望通過這套叢書以及全社會的努力,讓科學家精神的雨露灑滿神州大地,使學科學、愛科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風,讓投身科學成為新時代廣大青少年人生理想的。
任福君,教授,長期從事科普及科普創(chuàng)作研究,曾任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副理事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多項。
行醫(yī)道 戰(zhàn)病毒
勇問天 巧問地
知原子 鑄核武
格數(shù)理 造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