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是柏拉圖后期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反映了柏拉圖存在論、知識論和語言哲學方面的核心思想,在希臘哲學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話名義上的主題是由愛利亞異鄉(xiāng)人通過劃分法來尋找“智者”定義,隨著討論的深入,對話重心轉向對“存在”和“非存在”問題的探討。在本篇對話中,柏拉圖重新思考了“存在”與“非存在”的關系問題,提出了“通種論”,并在此基礎上對“非存在”的內涵進行了重新界定。
柏拉圖(約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出身貴族,青年時期師從蘇格拉底學習哲學,蘇格拉底去世后,他四處游歷并試圖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阿加德米學園并在此執(zhí)教四十年直至逝世。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他的對話體著作文筆生動、富有戲劇性,不僅是優(yōu)秀的哲學著作,亦是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他的思想與著作影響極其深遠,對西方哲學與西方文化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溥林,原名熊林,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后,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古希臘哲學、中世紀神學與現(xiàn)代德國哲學。兼通德語、古希臘語、拉丁語等多種語言,翻譯有: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與徐開來合譯);布倫塔諾《根據(jù)亞里士多德論“是者”的多重含義》;保羅?納托爾普《柏拉圖的理念學說:理念論導論》;海德格爾《柏拉圖的<智者>》、《是與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