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軟件測試工程化思維為基礎,立足項目,采用描述、對話和獨白等方式講述測試工作中發(fā)生的故事,內容豐富、實用性強,是一本能幫助測試人員快速成長的圖書。
本書首先介紹了測試工程化的認識和測試人員的商業(yè)意識;接著介紹了測試流程設計,以及如何通過流程拉齊各成員之間的目標,達到成員之間的合作有序和軟件產品的質量可控;然后通過流程與技術的融合、測試用例規(guī)范化編寫、測試平臺建設和測試創(chuàng)新這 4 個重要測試主題的講解,指導測試同行在測試工程化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并找到流程、技術的最優(yōu)解;最后介紹測試工作評價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本書既可作為測試主管(或測試經(jīng)理)和一線軟件測試人員的進階讀物,又可作為軟件開發(fā)及相關專業(yè)人士的參考用書。
本書從測試工程化的角度出發(fā),關注市場需求和業(yè)務價值的實現(xiàn),努力找到質量和進度的平衡點,幫助測試人員建立工程化思維。
本書重點討論測試流程設計、測試用例規(guī)范化、測試平臺的建設、技術與流程的融合、測試工作評價和測試創(chuàng)新等主題,每一個主題都和測試工程化緊密相關。
本書在寫作時使用了對話和獨白的方式,可使讀者身臨其境,切實感受所處的工作場景,從而更容易理解測試的技術和案例。
本書圍繞實際案例介紹測試工程化的方方面面,內容豐富,語言活潑生動,讀者在閱讀中會感到輕松愉悅,在閱讀后會感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讀者會從中受益。
肖利瓊,擁有多年的軟件項目測試實戰(zhàn)經(jīng)驗;擅長敏捷開發(fā)軟件質量保障流程體系標準化建設,以及應用測試工程化思維規(guī)劃技術平臺與推動落地;創(chuàng)立一套H-STAM啟發(fā)式結構化測試分析與設計模型,多年來,該模型在不同領域的產品研發(fā)中得以應用及優(yōu)化,效果顯著;熱愛軟件測試,經(jīng)常參加軟件測試類公益項目并作主題分享或答疑。
目 錄
第 1章 測試工程化的認識 1
1.1 什么是測試工程化 1
1.2 填寫測試用例的故事 5
1.3 測試經(jīng)理的尷尬 7
1.4 工作量評估的差異 11
1.5 測試專業(yè)人士眼中的黑盒測試 14
1.6 測試工作的產出問題 16
1.7 測試人員的成就感 18
1.8 測試人員的挫敗感 20
第 2章 測試人員的商業(yè)意識 22
2.1 洞察測試的市場需求 22
2.1.1 自動化測試工程師的故事 23
2.1.2 我們總在不斷學習新的開發(fā)工具 24
2.1.3 不重視測試可能只是一種感覺 25
2.1.4 并不是所有bug都需要解決 27
2.2 客戶想要的產品質量 28
2.2.1 平衡點定位錯誤 29
2.2.2 對話質量貢獻獎 31
2.3 測試效益方面的問題 35
2.3.1 測試方案設計與測試用例執(zhí)行分離 35
2.3.2 測試環(huán)境的真實與虛擬之間 39
第3章 測試流程設計 42
3.1 挖掘內部流程 42
3.1.1 簡單且實用的開發(fā)流程 42
3.1.2 輪轉式交叉測試 44
3.1.3 bug總是在發(fā)布版本上被發(fā)現(xiàn)的真相 46
3.1.4 發(fā)現(xiàn)并利用測試空窗期 49
3.1.5 可定制的策略式測試流程 50
3.2 優(yōu)化版本發(fā)布流程 53
3.2.1 合適的內部版本發(fā)布流程 53
3.2.2 嚴謹?shù)纳鲜邪姹景l(fā)布流程 55
3.2.3 發(fā)現(xiàn)并解決隱含的版本發(fā)布流程問題 58
3.3 優(yōu)化bug處理流程 61
3.3.1 定制合適的bug處理流程 61
3.3.2 簡化bug提交的審核流程 62
3.3.3 增加風險bug的審核流程 65
第4章 流程與技術的融合 69
4.1 風吹走了我們的用戶故事 69
4.2 建立全鏈路的產品需求追溯體系 73
4.2.1 一級需求及其追溯 73
4.2.2 二級需求及其追溯 74
4.2.3 需求與測試用例的追溯關系 76
4.2.4 需求與代碼的追溯關系 80
4.3 測試驅動開發(fā)精進 84
4.3.1 場景再現(xiàn) 85
4.3.2 一次迭代總結會上的“頭腦風暴” 87
4.3.3 探索適合團隊的敏捷開發(fā)流程 90
4.3.4 測試驅動開發(fā)故事 94
4.4 工具是流程執(zhí)行的助推器 99
4.5 流程自動化 101
4.5.1 歸檔故事 101
4.5.2 改變思路,讓工作局部自動化 103
4.5.3 再往前一步,讓整個流程自動化 107
第5章 測試用例規(guī)范化 109
5.1 重新認識測試用例 109
5.1.1 什么是測試用例 110
5.1.2 測試用例在測試人員心中的地位 110
5.1.3 測試用例的作用 112
5.2 測試用例編寫的現(xiàn)狀 113
5.2.1 測試用例印象 113
5.2.2 測試用例與FDA審核 114
5.2.3 測試用例的常見問題 116
5.3 測試用例的結構 117
5.3.1 費勁找測試用例的故事 117
5.3.2 以業(yè)務功能模塊為主線的測試用例框架 118
5.3.3 以專項特性為主線的測試用例框架 120
5.3.4 以適用范圍為主線的測試用例框架 122
5.4 測試用例元素的選擇 122
5.4.1 測試用例的核心元素 123
5.4.2 常見的測試用例元素及應用 123
5.4.3 測試用例元素的擴展 126
5.5 測試用例編寫規(guī)范 127
5.5.1 測試用例編寫的思路 127
5.5.2 界面語 130
5.5.3 測試用例變量 132
5.5.4 測試用例簡語 133
5.5.5 測試用例宏 138
5.5.6 測試用例編寫的規(guī)則 142
第6章 測試平臺建設 145
6.1 認識測試平臺 145
6.2 不可或缺的測試流程體系 147
6.3 平臺建設計劃落空的背后 149
6.4 測試用例的平臺化形態(tài) 151
6.4.1 直接復制的測試用例復用模式 152
6.4.2 平臺測試用例復用模式 154
6.5 測試工具平臺 158
6.5.1 測試開發(fā)平臺 158
6.5.2 停止“重復造輪子” 159
6.5.3 機制化管理“散落的珍珠” 161
6.5.4 測試環(huán)境準備過程的標準化 163
6.5.5 測試環(huán)境準備過程的自動化 166
第7章 測試創(chuàng)新 171
7.1 測試創(chuàng)新的認識誤區(qū) 171
7.2 是測試,不為測試 172
7.2.1 改變測試策略,使不行變行 173
7.2.2 “打印”功能路徑深,丟了上千萬元的訂單 175
7.2.3 版本發(fā)布說明與二維碼的故事 177
7.2.4 體驗軟件升級之痛 178
7.3 白盒測試應用探索 181
7.3.1 白盒測試團隊的組建 181
7.3.2 項目中的應用結果 183
7.3.3 應用結果分析 183
7.4 需求測試社團的運營 184
7.4.1 社團創(chuàng)建背景 185
7.4.2 社團運營模式 186
7.4.3 社團運營計劃 188
7.4.4 結構化需求編寫模板 188
第8章 測試工作評價 191
8.1 關于測試工作評價的對話 191
8.2 預算的人月總不夠 194
8.2.1 常見的工作量評估方法 194
8.2.2 評估工作量,我們常常盲目樂觀 195
8.2.3 華為的印度工程師的高準確率預測 196
8.3 跳出漏測看測試 197
8.3.1 認知漏測與帕累托法則 197
8.3.2 已測試通過的功能不“靈”了 199
8.3.3 每月月底“自崩潰”的軟件 203
8.3.4 意想不到的bug 204
8.3.5 不全是測試的問題 206
8.4 測試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208
8.4.1 測試的基本輸出與質量判斷 208
8.4.2 需求覆蓋率與代碼覆蓋率 209
8.4.3 測試自動化與自動化測試 211
參考文獻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