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不應僅局限于旗艦物種,還應該面向所有的野生動物。從環(huán)太平洋沿岸至中亞泥濘沼澤,從熱帶雨林山溪到青藏高原峽谷,歷經了百萬年適應與演化的水獺幾乎占據了全球各樣淡水及近海生態(tài)系統。在中國,曾有三種水獺分布——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已知棲息海拔最高的歐亞水獺( Lutra lutra),體型最小、集群生活并主食蟹類的亞洲小爪水獺( Aonyx cinereus),以及集群圍捕魚類、偏愛石質水濱的江獺 (Lutrogale perspicillata)。因人類的威脅,原本曾遍布我國的水獺現蜷縮于殘存的少數破碎的偏遠棲息地。本書通過水獺的生存歷史回顧和野生水獺的調查及保護研究,一方面揭示水獺種群在我國是如何走向枯竭,又慢慢開始恢復的,進而為水獺的保護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另一方面,也期待通過一個物種的生存狀態(tài)的演變分析,使讀者了解人類活動對野生物種生存的影響,并為其他野生物種的保護提供可資借鑒的范例。
韓雪松
----------------------------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濕地項目負責人,2017年研究生畢業(yè)于北京林業(yè)大學自然保護區(qū)學院自然保護區(qū)學專業(yè)。自2012年起,開始在青藏高原進行生物多樣性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研究興趣為黑頸鶴、歐亞水獺和荒漠貓等物種的行為生態(tài)學、景觀生態(tài)學和保護生物學。
呂植
----------------------------
呂植,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chuàng)始人。自1985年起,一直在從事中國自然保護的研究、實踐、能力建設和政策推動,所領導的野外保護和研究項目遍及中國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云南,陜西和甘肅等地。
第一章 水獺在中國:淡水生態(tài)系統的頂級捕食者
—、總述
二、棲息地及利用
三、生活史和行為
四、分布、數量與保護
第二章 獺祭:中國水獺歷史回溯
— 、17世紀前本土社區(qū)的自然崇拜與原始利用
二、17世紀至20世紀末國際貿易之下的捕捉與獵殺
三、 20世紀末期以來保護意識的覺醒和自然種群的恢復
第三章 彼端:中國水獺調查現狀
—、黑龍江流域及東北國際河流水系
二、 遼河流域及遼寧沿海諸河水系
三、 海灤河流域及冀東沿海諸河水系
四、黃河流域水系
五、淮河、沂沭泗河水系及山東半島沿海諸河水系
六、長江流域水系
七、東南沿海諸河及臺灣島、海南島諸河水系
八、珠江流域水系
九、西南國際河流水系
十、西藏內陸河水系
十—、西北內陸河水系
總結 : 調查和保護空缺
第四章 前路長:中國水獺所受威脅及保護行動
一、個體損失與死亡
二、棲息地退化與喪失
三、認知與投入不足
小結:威脅程度評估
第五章 啟程:事關中國水獺的未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