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京師藝術論叢”中的一本。本書以新時代優(yōu)秀法治題材劇為主要研究對象,力圖深入系統(tǒng)地探討法治題材代表性劇作中警察、檢察官、法官、律師等“法律人”形象所蘊含的法律職業(yè)倫理、現代法治精神等豐富的精神內蘊與思想內涵,把握作品所呈現的人物形象的類型譜系、敘事策略、審美風格等。
邵將
北京聯合大學新聞與傳播系講師,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員。研究方向為影視劇史論與網絡新媒體。現已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以獨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CSSCI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出版專著1部、參與編撰專著5部;獲省部級科研獎項2項;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1項,主持校級科研項目6項,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科研項目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
緒? 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對象和概念界定
三、2010年以來法治題材劇發(fā)展概況
四、研究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及創(chuàng)新性
第一章 “法律人”形象類型譜系及其審美表現
第一節(jié)? 社會職能視域下的“法律人”形象構成
一、警察/法官/檢察官系列:融媒體環(huán)境中的多元藝術呈現
二、律師/法學學者/法律顧問系列:市場化時代的多維人格想象
第二節(jié)? 承擔不同角色功能的“法律人”形象類型
一、運籌帷幄的指揮者
二、大智大勇的執(zhí)行者
三、職責明確的助手
四、墮落迷失的阻撓者
第三節(jié)? 藝術審美形態(tài)中的“法律人”形象類型
一、鮮明突出的扁形
二、縱向漸變的層遞型
三、多維立體的圓形
第二章 “法律人”形象的建構策略
第一節(jié)? 對比共構的群像特色
一、一超多強:“卡里斯馬”的“光環(huán)”凸顯
二、雙雄聯盟:雙主角人物的互相襯托
三、多點交織:“犯中求避”的群像塑造
第二節(jié)? 雙線并行中的人物關系呈現
一、職業(yè)線中的深厚情誼與微妙關系
二、非職業(yè)線中的家庭危機與突圍
第三節(jié)? 漸變式/突變式的戲劇沖突營造
一、“高潮前置”+“戲核”事件展開突變風云
二、“串珠式”/“散點式”事件勾連漸變式小沖突
第三章 “法律人”形象的精神內蘊
第一節(jié)? 正邪對峙中的正向價值彰顯
一、現代法治精神及其啟蒙價值
二、主流意識形態(tài)及其價值追求
第二節(jié)? 情、理、法、權沖突及其人文內涵
一、情、理、法博弈凸顯精神格局
二、程序正義彰顯現代法治精神
第三節(jié)? 罪與罰的警示和教化作用
一、彰顯“積惡余殃”警示意義
二、“懸崖勒馬”的教化意義
三、勿行“法外正義”的深刻寓意
第四章 塑造“法律人”形象的影像風格及其審美追求
第一節(jié)? 主旋律法治題材劇的“中正平和”美學風格
一、恢宏大氣的莊嚴/崇高之美
二、內斂克制的驚險/懸疑之美
三、含蓄蘊藉的樸實/恬淡之美
第二節(jié)? 律政題材劇的時尚化審美
一、都市空間鏡像與人物造型“神話”
二、“都市夢”描繪與“治愈系”特色
第三節(jié)? 網絡罪案題材劇的奇觀化審美
一、暗、黑、驚、奇的視覺風格
二、“社會派推理體”的人物語言風格
第五章 “法律人”形象塑造的缺失與反思
第一節(jié)? “法律人”形象塑造的缺失
一、“法律人”形象塑造的臉譜化
二、現實主義的偏離與真實性呈現的悖論
第二節(jié)? 對“法律人”形象的文化反思
一、畸形消費與法治題材劇的“審丑”誤區(qū)
二、原欲釋放與“法律人”的情感泛化
結? 論
參考文獻
附錄 1:1979—2009年法治題材劇中“法律人”形象塑造的發(fā)展流變
附錄 2:論文的研究樣本:2010年以來法治題材劇中“法律人”代表形象名錄
緒 論
一、研究緣起
(一)新時代法治題材劇的多姿景觀與“法律人”形象的“窗口” 功能
法治與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天然而廣泛的聯系。在當代中國,作為取材于中國現實法律案件的法治題材劇,對時代社會各層面的涉獵廣泛,對受眾的影響力、滲透力不容忽視。國產法治題材劇創(chuàng)作中的刑偵題材劇、反腐題材劇曾經一度火爆,產生了一批質量較好的作品。但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頒布通知,規(guī)定“涉案反腐題材的作品都不建議在黃金時段播出”“對于涉案劇中展示血腥、暴力、兇殺、恐怖的場景和畫面,要大幅度刪減、弱化和調整”等。一系列相關政策出臺后,該類型創(chuàng)作基本退出了黃金檔。2010年后,隨著法治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寬松、電視劇市場的時代需求以及創(chuàng)作者的不懈探索,包括刑偵題材劇在內的一大批優(yōu)秀作品脫穎而出,這些劇目內容涉及公安、檢察、法院、律政、司法、海關等多個領域,顯現出強勢回歸的繁盛發(fā)展面貌。一方面,子類型不斷擴充,刑偵題材劇、法庭題材劇、檢察題材劇、律政題材劇呈現多點開花、多維創(chuàng)新的格局。它們雖然形態(tài)各異,故事內容也不盡相同,但是大都堅守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彰顯了時代法治精神,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振了英雄主義與浩然正氣。另一方面,一批優(yōu)質的網絡罪案題材劇在媒介融合業(yè)態(tài)下也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fā)展。作為法治題材劇的有效補充,這些誕生于互聯網語境的網絡罪案題材劇雖然起步較晚,但它憑借較為成熟的網絡IP故事架構、獨具特色的推理體語言以及較高的影像品質,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受眾和網生代粉絲。
作為法治題材劇的表現主體,“法律人”鏡像更像是透視中國法治文化建設、法律行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窗口,它折射出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和人性情感,能夠引導人們理解世界的豐富性、復雜性,了解不同角度的事實爭議、警惕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并思考善惡觀、是非觀,以及應該如何身體力行助力法治建設、維護社會的合理與公平正義。“法律人”在中國法治文明和法律職業(yè)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推動中國法治事業(yè)的全面進步,是流動的行業(yè)文化發(fā)展史,也是能夠展示中國法律行業(yè)景觀和法律知識的百科全書。法治題材劇通過塑造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彰顯法律至上、尊重程序、團結合作、為民服務的現代法治精神和職業(yè)倫理,不僅能讓觀眾體悟傳統(tǒng)與現代的碰撞、法律與道德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抵牾等深刻主題,還能將其引向更深層、更細微化地對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榮辱觀、情感觀等多維度的思考,進而引領觀眾重新體認更高層次的生命承擔、職業(yè)理想與精神信仰。
(二)“法律人”形象藝術呈現的喜與憂
毋庸置疑,新時代的法治題材作品綜合運用多元化的敘事手段塑造了眾多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法律人”形象,他們身上蘊含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現代職業(yè)倫理和時代法治精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作品在表現這些“法律人”群體時運用了豐富的畫面構圖(動、靜)和景別、景深、時空切換、音樂、影調、燈光、節(jié)奏、色彩等視聽手段,并由此構成了法治題材劇多姿多彩的影像風格表征?梢哉f,新時代法治題材劇對“法律人”形象的塑造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fā)展的良好趨勢。
當然,客觀來講,法治題材劇中的“法律人”形象塑造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專業(yè)“硬傷”,并為內行和細心的觀眾所詬病,比如專業(yè)性不足、思想不深刻、娛樂性過強、社會問題的復雜性承載不夠等。真正的“法律人”形象塑造,不應該包裹著愛恨情仇、鉤心斗角、插科打諢的娛樂外衣,而應該是立體勾勒警察、法官、檢察官、律師的行業(yè)風貌和呈現法治精神、法律常識、職業(yè)倫理、行業(yè)規(guī)則的理想審美載體。回歸到社會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情、理、法的沖突所造成的人性困頓、人心掙扎及人情考驗,必然是人物內心最深層的構成。因此,法治題材劇如何更好地通過“法律人”形象的藝術化呈現,深入表現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職業(yè)內涵、精神價值與核心追求,進而實現對受眾春風化雨般的滲透式教化,是值得學界和業(yè)界進一步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新時代環(huán)境中“華麗歸來”的法治題材劇的“類型大家庭”不斷擴充,律政題材劇、法庭題材劇、檢察題材劇、網絡罪案題材劇等多元化發(fā)展。與以前的法治題材劇相比,這些作品在人物形塑、敘事手段、視聽影像等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創(chuàng)新和改觀,也由此構成了本書研究的“大范圍”。電視劇藝術是塑造人、表現人的藝術。法治題材劇以“法律人”職業(yè)共同體為載體,展示著中國波瀾壯闊的法治建設進程以及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傳遞著法律行業(yè)最本質的精神信仰與職業(yè)理想,書寫著現代“法律人”在多元矛盾沖突中面臨的艱難選擇與內心撕扯……“法律人”形象在藝術化呈現上既存在著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高品質形塑,也存在著泛情化、臉譜化、“審丑”等突出創(chuàng)作癥結。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探討,筆者在法治題材劇大范圍的基礎上進一步鎖定“法律人”形象為本書的核心研究對象,力圖以以點代面的研究思路和小角度切入,來把脈和梳理新時代法治題材作品的創(chuàng)作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