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羅剎海市:大語文那些事兒,詞、閱讀、古詩、古文等課外書閱讀,幫助孩子拓寬知識面!
定 價:68 元
《漫畫羅剎海市》以美男子馬驥的游歷為線索,描繪了羅剎國和海市兩個虛幻世界。羅剎國的人以丑為美,是非顛倒。馬驥無奈,只好偽裝自己,過著美丑顛倒的生活。是茍且偷生還是尋找真我?馬驥選擇去海市追求理想,終于在龍宮一展才華,收獲了真愛。《漫畫羅剎海市》深刻批判了假、惡、丑的社會現(xiàn)象。同時,又將人性中的真、善、美在理想中點燃,讓人們看到了奮斗的方向、生存的希望和生命的意義。《羅剎海市》送給每一個追夢人!
刀郎的新歌《羅剎海市》創(chuàng)作源泉為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羅剎海事》,它是一篇富有奇幻色彩的小說。《羅剎海市》描述了兩個世界羅剎國和海市龍宮。小說以蒲松齡對人間社會的經(jīng)典判斷花面逢迎,世情如鬼為暗線,以美男子馬驥的神奇游歷為明線,描繪了大羅剎國和海市龍宮兩個虛幻的世界。本書把這篇原本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改寫成了白話文,并以童真童趣的漫畫插圖形式呈現(xiàn)給讀者。本書附有原文、注釋、故事鑒賞,有助于讀者更深層次地了解故事的內(nèi)涵。通過閱讀本書,讓讀者感受獨屬于中國故事的魅力,奇幻想象躍然紙上,有助于啟示讀者遵從內(nèi)心,拋卻假面,追求真正的真善美。
《羅剎海市》取自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它是一個富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也是代表《聊齋志異》思想和藝術(shù)的經(jīng)典作品。小說以蒲松齡對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經(jīng)典判斷花面逢迎,世情如鬼為暗線,以美男子馬驥的神奇游歷為明線,描繪了大羅剎國和海市龍宮兩個虛幻的世界。 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馬驥的商人,他才華橫溢,容貌俊美。一次,他漂洋過海去做生意,不幸遇上了臺風,船被颶風刮走,在海上漂了幾天幾夜,最后被海浪推上了一座陌生的城市。經(jīng)過一番打聽,馬驥才知道,原來這個國家叫大羅剎國。大羅剎國是一個很奇特的國家,那里評價人的標準很特別,他們以丑為美,以美為丑,完全是一個黑白不分、美丑顛倒的世界。馬驥本來在華夏被稱為美男子,但在大羅剎國人的眼里,他卻被視為妖怪,人們見了他,不是狂奔亂叫,就是關(guān)門閉戶,唯恐避之不及。而且,這個國家還有個規(guī)矩:做官不論學識、不論貢獻,誰越丑陋,誰的地位就越高,做的官就越大。相反,五官端正、長相好看的,反而會被認為不吉祥。馬驥為了生存,不得不作假扮丑,被迫適應(yīng)這個國家的審美和生活方式。然而,日久天長,他的作假扮丑行為被人察覺,感到孤立不安,便向國王請假休養(yǎng)。 請假休養(yǎng)期間,馬驥去尋寶,來到了海市。此間,他有幸被東洋的三世子邀請到龍宮做客,并被引薦給龍王。在這里,政治清明,人們互相尊重,重視賢才,不以外貌和社會地位論貴賤。馬驥的才華在海市龍宮受到賞識,并與龍女結(jié)為夫妻、成為駙馬。后來,馬驥H漸思鄉(xiāng),與龍女分別,回鄉(xiāng)盡孝,與父母團聚。夫妻雖然分離,但二人一個守貞,一個守義,念念不忘,彼此牽掛,情深意切,將中國傳統(tǒng)愛情中至死不渝、忠貞不貳的美好情感推向了一個高潮。 從以上細節(jié)可以看出,《羅剎海市》是一篇想象力非常雄奇的海上歷險記,從塵世出發(fā),先到大羅剎國,再到海市。羅剎國寓意著社會現(xiàn)實,海市寓意著人生理想,將不同國度中天差地別的遭遇、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沖突,表現(xiàn)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這個故事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還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它以奇特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深刻地批評了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假、惡、丑,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和反省。文以載道,義學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于其藝術(shù)性,更在于其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和揭示。同時,蒲松齡又將人性中的真、善、美在理想中點燃,讓我們看到了奮斗的方向、生存的希望和生命的意義。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學家,短篇小說家,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他因?qū)懥艘徊俊读凝S志異》而聞名!读凝S志異》描寫鬼狐戀情,諷刺貪官污吏,借小說抨擊時弊。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等著述傳世,總近200萬字。 蒲松齡,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1640年,蒲松齡出生在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蒲家莊一個小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蒲盤,原是一位讀書人,一直想在科舉功名上出人頭地,但最終連個秀才也未考中,而隨著家境日漸貧困,不得不棄學從商,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蒲松齡自幼聰明,喜讀詩書,學問淵博。他19歲時,參加了童子試,經(jīng)過縣、府、道三次考試,都是頭名,受到當時山東學政施愚山的賞識,一時名聲大振,成為當?shù)芈劽男悴。但之后蒲松齡屢受挫折,一直沒有中舉。1670年,蒲松齡迫于生計,應(yīng)好友的邀請,到江蘇寶應(yīng)為知縣孫蕙做幕賓。在這段時間里,蒲松齡開闊了眼界,寫下了不少詩文,但也飽嘗了寄人籬下之苦,加上思鄉(xiāng)心切,第二年便辭幕還鄉(xiāng)了。 此后,蒲松齡一面以教書為業(yè),一面應(yīng)對科舉考試,在以后的屢次鄉(xiāng)試中,始終榜上無名。一直到他71歲時才援例出貢,成為一名貢生。 在這期間,蒲松齡因郁郁不得志,便熱衷于搜索民間奇聞、神仙鬼怪故事,以為趣事。為此,他曾受到朋友的多次勸阻,畢竟對一個有志入仕的秀才,這未免有些不務(wù)正業(yè)。從35歲左右起,蒲松齡開始寫鬼怪故事,一直到他晚年精力不濟時才無奈擱筆,他用了大半生的時間,將自己的經(jīng)歷、愛好、感受、理想、文化使命等,融入他的筆下,寄情于《聊齋志異》中。 《聊齋志異:漢稱《鬼狐傳》,共計490余篇,內(nèi)容復雜,作法不一,主要內(nèi)容有以下幾類:一是揭露清朝社會黑暗,官吏殘暴,魚肉百姓,濫殺無辜;二是鞭撻豪紳為富不仁,凌辱良善小民;三是抨擊科舉制度的弊端,科場考官的昏庸,使國家人才流失于野;四是諷刺世態(tài)炎涼、風俗澆;五是勸善懲惡,提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天道輪回思想;六是贊美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理想追求。 《聊齋志異》在繼承六朝志怪小說和唐人傳奇的基礎(chǔ)上,又在觀念和創(chuàng)作方法上,有了質(zhì)的飛躍,成為我國文言小說的集大成之作和古代短篇小說的高峰。尤其在小說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方面,有很多獨到的創(chuàng)新,使故事情節(jié)變化萬端,豐富多彩,有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懸念迭起,耐人尋味;有的人物性格鮮明,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有的故事情景交融,思想深邃,讓人警醒;有的敘事手法采用實筆、虛筆、伏筆等,讓故事?lián)渌访噪x;有的篇章用詞典雅,詩連書合,意境唯美,讓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有的花妖、狐鬼柔情似水,情深義重,品格高絕,讓人愛之戀之,欲罷不能。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一部《聊齋志異》,凝結(jié)著蒲松齡先生的畢生心血,也成就了他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不朽英名,正如郭沫若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一代才子蒲松齡因病與世長辭,享年76歲。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等著述傳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已引起很多人的興趣,競相傳抄。后來,《聊齋志異》刊行,一時風行天下,對中國小說、戲劇、影視、歌曲等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曹雪芹的《紅樓夢》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作品,許多故事還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如《畫皮》《嶗山道士》《翩翩》《胭脂》《聶小倩》等。如今,《聊齋志異》還走向了世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