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為工程仿真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創(chuàng)新的成果之一,也是仿真秀平臺打造跨行業(yè)跨領域的工業(yè)品解決方案“資源池”的一部分。本書將工程仿真大賽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整理,以便形成可用于行業(yè)間技術轉移的解決方案,技術涵蓋工業(yè)設備、車輛、航空航天與國防、能源、土木建筑、生命科學等九個行業(yè)大類。
本書收錄和整理了工程仿真應用的案例,共46 個共性技術解決方案,包括車輛應用、航空航天應用、地質土建應用、工藝應用、能源動力應用等領域。詳細闡述了技術路線、軟件實現(xiàn)手段,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項目成果轉化為可轉移的技術方案。
本書涉及領域豐富,技術路線清晰,適用于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的設計、研發(fā)、生產相關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理工科院校的教師、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
北京賦智工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是北京賦智工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核心部門,主要進行仿真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方面的研究以及仿真創(chuàng)新賽事的舉辦。中心擁有數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結構、流體、電磁、多物理場等仿真領域具備專業(yè)的技術能力。在賽事方面,其承辦的“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fā)展與技術創(chuàng)新大賽-工程仿真創(chuàng)新設計賽項”已連續(xù)舉辦兩屆,在業(yè)界有良好的口碑和廣泛影響力。
第一篇 車倆應用篇 001
案例1 車身多學科性能集成優(yōu)化 002
1.1 引言 002
1.2 技術路線 002
1.3 技術手段 003
1.3.1 參數化車身建模 003
1.3.2 基于參數化模型的多學科仿真優(yōu)化平臺 005
1.3.3 車身多學科性能集成優(yōu)化 006
1.4 結果分析 007
1.5 項目意義 007
案例2 基于多學科的某型輕混商用車車架輕量化仿真分析 008
2.1 引言 008
2.2 技術路線介紹 009
2.2.1 VPG 技術應用 009
2.2.2 尺寸與形狀聯(lián)合優(yōu)化技術 010
2.2.3 超單元、復合材料在尾橫梁的應用 010
2.2.4 多學科聯(lián)合仿真校核 011
2.3 輕量化優(yōu)化設計 012
2.3.1 車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012
2.3.2 基礎方案與輕量化優(yōu)化方案對比 012
2.3.3 彎扭模性能 013
2.3.4 疲勞耐久性能 014
2.4 總結 014
參考文獻 015
案例3 AI 技術實現(xiàn)新能源電池包公差仿真分析 016
3.1 工程問題描述 016
3.2 分析流程 017
3.2.1 公差仿真的基本假設 017
3.2.2 三維公差仿真建模流程介紹 017
3.2.3 電池包上下殼建模過程描述 018
3.3 特色與優(yōu)勢 022
案例4 發(fā)動機活塞熱疲勞數值模擬研究 023
4.1 引言 023
4.2 技術路線 023
4.3 仿真計算 024
4.4 結果分析 025
參考文獻 026
案例5 分布式電動汽車控制策略研究 027
5.1 設計流程 027
5.2 CarSim 整車配置 027
5.2.1 CarSim 整車參數配置 027
5.2.2 Simulink 和CarSim 聯(lián)合仿真模型搭建 027
5.3 Simulink 建模 028
5.3.1 信號處理 028
5.3.2 車輛狀態(tài)估計 028
5.3.3 Dugoff 輪胎模型 030
5.3.4 控制目標期望值 031
5.3.5 模糊控制器的設計 031
5.3.6 附加轉矩分配 032
5.4 控制策略仿真及其分析 033
參考文獻 034
案例6 排氣歧管熱應力仿真分析 035
6.1 引言 035
6.2 技術路線 035
6.2.1 模型簡化原則 035
6.2.2 計算方法 036
6.2.3 擬解決的問題 036
6.3 仿真計算 036
6.3.1 物理模型 036
6.3.2 計算過程 036
6.4 結果分析 038
6.4.1 結果展示 038
6.4.2 結論 039
參考文獻 039
案例7 賽車搖臂仿真與優(yōu)化 040
7.1 引言 040
7.2 技術路線 040
7.2.1 初步建模 040
7.2.2 裝配 040
7.3 仿真分析與優(yōu)化 041
7.3.1 材料選擇 041
7.3.2 預處理 041
7.3.3 載荷步和邊界條件的施加 041
7.3.4 仿真結果(兩種材料對比) 042
7.3.5 靜力學拓撲優(yōu)化 042
7.3.6 動力學拓撲優(yōu)化 043
7.4 總結 043
第二篇 航空航天應用篇 044
案例8 第四代多用途協(xié)同空戰(zhàn)無人機——飛將 045
8.1 引言 045
8.2 設計流程 045
8.3 設計創(chuàng)新點 047
8.4 設計方案 048
8.4.1 作戰(zhàn)構型 048
8.4.2 前體設計 049
8.4.3 渦流跡分析和邊條設計 051
8.4.4 起落架設計和總體布置 052
8.4.5 前三點式起落架配置形式及參數選擇 052
8.4.6 起落架布置方案 053
參考文獻 055
案例9 X 語言及其建模仿真系統(tǒng) 056
9.1 X 語言的研發(fā)背景 056
9.2 X 語言 058
9.3 案例 061
9.3.1 模型背景 061
9.3.2 模型建立 061
9.3.3 模型解析與仿真 062
案例10 基于數字孿生的飛機機翼強度預測系統(tǒng)開發(fā) 064
10.1 引言 064
10.2 技術路線 064
10.3 仿真計算 065
10.3.1 FEM 模型創(chuàng)建 065
10.3.2 載荷取樣 065
10.3.3 載荷識別 066
10.3.4 FEM 模型降階 066
10.3.5 預測系統(tǒng) 067
10.4 結果分析 068
10.5 成果應用 068
參考文獻 068
案例11 基于自主創(chuàng)新主題的C919 融合式翼梢小翼的減阻優(yōu)化設計 069
11.1 引言 069
11.2 技術路線 070
11.3 仿真計算 070
11.3.1 模型構建 070
11.3.2 主要參數設置 071
11.3.3 主要操作設置 071
11.4 結果分析 072
案例12 低排放燃氣輪機燃燒室燃燒流場及結構應力仿真 074
12.1 引言 074
12.2 模型燃燒室設計特點及結構介紹 075
12.3 模型燃燒室大渦模擬數值研究 076
參考文獻 077
案例13 航空發(fā)動機葉片外物損傷模擬研究 078
13.1 研究背景 078
13.2 J-C 模型的建立及校核 078
13.2.1 模型參數有限元驗證——準靜態(tài)拉伸 079
13.2.2 模型參數有限元驗證——動態(tài)霍普金森壓桿壓縮 080
13.3 模擬件外物沖擊損傷模擬驗證 081
13.4 發(fā)動機葉片外物沖擊損傷模擬 085
13.5 研究總結 086
參考文獻 087
案例14 低溫下主鏡支撐平臺微小變形分析 088
14.1 引言 088
14.2 技術路線 088
14.3 仿真計算 089
14.4 結果分析 093
案例15 運載火箭整流罩分離系統(tǒng)動力學特性仿真分析 094
15.1 引言 094
15.1.1 火箭整流罩的功能與分離方式 094
15.1.2 火箭整流罩分離失敗案例 095
15.1.3 火箭整流罩分離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095
15.2 技術路線 096
15.2.1 火箭整流罩分離設計目標 096
15.2.2 三維模型建立 096
15.3 仿真計算思路 097
15.4 結果分析 098
15.4.1 分離過程 098
15.4.2 分離速度、角速度 098
15.4.3 整流罩呼吸運動 099
15.4.4 聚能射流切割效果影響因素探討及藥形罩優(yōu)化設計 099
15.4.5 作動器工作過程仿真 100
15.4.6 分離時序優(yōu)化設計 101
參考文獻 101
案例16 火星探測車車輪結構強度、疲勞及振動特性分析 102
16.1 引言 102
16.2 技術路線 103
16.3 數值仿真計算 103
16.3.1 數值計算前處理 103
16.3.2 力學數值分析 105
16.3.3 數值后處理 107
16.4 結論 110
參考文獻 111
案例17 配平翼展開過程動力學分析及沖擊響應 112
17.1 引言 112
17.2 技術路線 113
17.2.1 機械設計 113
17.2.2 理論模型 114
17.3 仿真計算 117
17.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117
17.3.2 仿真計算流程 117
17.4 結果分析 118
17.4.1 仿真結果驗證 118
17.4.2 背罩影響分析 119
17.5 結論 121
參考文獻 121
案例18 返回式航天裝備水域回收系統(tǒng)仿真預示 122
18.1 引言 122
18.2 技術路線 123
18.2.1 基本理論 123
18.2.2 仿真模型建立 124
18.2.3 計算模型及邊界條件 124
18.2.4 流體材料和狀態(tài)方程 125
18.3 結果分析 125
18.3.1 流體壓力靜平衡 125
18.3.2 氣囊及航天器結構體的入水過程 126
18.3.3 流體與氣囊的相互作用 128
18.4 結論 129
參考文獻 130
第三篇 地質土建應用篇 131
案例19 大跨度膜結構風載體型優(yōu)化和流固耦合分析 132
19.1 引言 132
19.2 技術路線 133
19.2.1 設計全過程仿真應用 133
19.2.2 風載體型優(yōu)化 134
19.2.3 結構仿真模型 134
19.2.4 流固耦合分析 136
19.3 仿真計算 136
19.3.1 有限元建模 136
19.3.2 流體建模 136
19.3.3 流固耦合設置 137
19.4 結果分析 138
19.4.1 氣彈性試驗對比 138
19.4.2 實際工程應用 140
參考文獻 141
案例20 自復位摩擦阻尼器數值試驗及工程應用 142
20.1 引言 142
20.1.1 研究背景 142
20.1.2 自復位摩擦阻尼器簡介 142
20.2 自復位摩擦阻尼器數值仿真 142
20.2.1 模型建立 142
20.2.2 仿真試驗 143
20.2.3 阻尼器仿真結果與阻尼器-摩擦彈簧連接單元對比 144
20.3 工程應用數值仿真 145
20.3.1 工程應用模型 145
20.3.2 結構抗震性能 146
20.4 結論 147
案例21 高層建筑施工高墜柔性綜合防控系統(tǒng)仿真分析 148
21.1 引言 148
21.1.1 施工高墜事故 148
21.1.2 柔性防護技術 149
21.2 技術路線 149
21.2.1 系統(tǒng)設想 149
21.2.2 技術難點 151
21.2.3 解決方案 151
21.3 仿真計算 154
21.4 結果分析 155
參考文獻 157
案例22 基于山體滑坡防災減災主題的“復興號”列車線路選址問題 158
22.1 引言 158
22.2 項目背景 159
22.3 技術路線 159
22.3.1 設計思路 159
22.3.2 關鍵技術 159
22.4 仿真計算 160
22.4.1 三維建模 160
22.4.2 操作步驟 160
22.5 結果分析 161
22.5.1 山體滑坡運動特征 161
22.5.2 涌浪運動特征 162
22.6 工程意義 162
參考文獻 163
案例23 川藏鐵路沿線高位遠程地質災害綜合柔性防護技術 164
23.1 引言 164
23.2 方案提出 166
23.2.1 工況介紹 166
23.2.2 防護思路 166
23.3 仿真技術 167
23.3.1 關鍵單元 167
23.3.2 非線性接觸 168
23.4 結果分析 168
參考文獻 170
案例24 基于三維地質建模的公路橋梁岸坡全壽命周期穩(wěn)定性研究 171
24.1 問題的發(fā)現(xiàn) 171
24.2 三維模型構建技術 172
24.3 全壽命周期穩(wěn)定性分析思路 173
24.3.1 橋梁岸坡全壽命周期各分析階段劃分 173
24.3.2 橋梁岸坡全壽命穩(wěn)定性分析 173
24.4 方法的應用延伸 174
24.4.1 棄渣場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 174
24.4.2 基于傾斜攝影三維地質建模的崩塌防治設計 175
參考文獻 177
案例25 海底圍巖高壓水壓裂微細觀裂隙演化研究 178
25.1 引言 178
25.2 海底圍巖SEM 掃描圖像處理 178
25.3 基于Cohesive 單元的水力裂隙擴展模擬 180
25.3.1 流體流動方程 180
25.3.2 壓裂液流動方程 180
25.3.3 壓裂濾失方程 181
25.3.4 模擬參數 181
25.3.5 模擬方案 181
25.3.6 仿真過程 181
25.4 結果與討論 182
25.4.1 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對比 182
25.4.2 裂隙網絡發(fā)育特征 182
25.4.3 后期應用前景 183
參考文獻 184
案例26 遠距離保護層開采覆巖應力演化規(guī)律研究 185
26.1 引言 185
26.2 主要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186
26.2.1 主要研究內容 186
26.2.2 技術路線 186
26.3 模型的建立及計算 186
26.3.1 數值模型的建立及參數選取 186
26.3.2 初始化地應力 188
26.4 結果分析 189
26.4.1 丁組戊組煤層開采數值模擬 189
26.4.2 己組煤層開采數值模擬 191
26.4.3 戊9,10-21070 開采數值模擬 193
案例27 多礦物組分頁巖水壓裂縫擴展仿真及分析 196
27.1 研究背景 196
27.1.1 研究非均質性的必要性 196
27.1.2 操作工具 196
27.2 水力壓裂流固耦合模型及參數反演 196
27.2.1 水力壓裂流固耦合模型 196
27.2.2 礦物界面雙線性內聚力模型 197
27.3 頁巖水力壓裂建模流程及參數 198
27.3.1 幾何模型邊界條件及模型參數 198
27.3.2 具體操作流程 199
27.4 礦物界面剛度對頁巖水力壓裂的影響 201
27.4.1 不同礦物界面剛度下裂縫形態(tài) 201
27.4.2 不同礦物界面剛度下應力場特征 202
27.4.3 不同礦物界面剛度下位移場特征 202
27.5 礦物界面剛度對頁巖水力裂紋擴展規(guī)律的影響 203
27.6 主要結論 204
參考文獻 204
案例28 基于CFD-DEM 耦合的大尺度隧道斷層破碎帶突水突泥模擬方法 205
28.1 引言 205
28.2 技術路線 205
28.3 仿真計算 206
28.3.1 SolidWorks 的建模與保存 206
28.3.2 網格劃分與流體域設置 206
28.3.3 EDEM 設置 208
28.3.4 EDEM-CFD 單向耦合設置 213
28.4 結果分析 213
參考文獻 214
案例29 連續(xù)充填開采覆巖礦壓顯現(xiàn)數值模擬研究 215
29.1 引言 215
29.2 技術路線 215
29.3 仿真計算 216
29.4 結果分析 218
29.4.1 靜態(tài)結構分析 218
29.4.2 Y 軸位移分析 218
29.4.3 Y 軸應力云圖分析 219
29.4.4 X 軸應力云圖分析 219
29.4.5 接觸應力分析 220
29.4.6 等效應力分析 220
29.4.7 彈性應變云圖分析 222
29.5 結論 222
參考文獻 223
案例30 地面應急救援車載鉆機鉆架力學行為研究及改進初探 224
30.1 引言 224
30.2 技術路線 224
30.3 仿真計算 224
30.4 結果分析 227
30.4.1 靜態(tài)結構分析 227
30.4.2 預應力模態(tài)分析 228
30.4.3 靜態(tài)改進結構分析 229
30.5 結論 229
參考文獻 229
第四篇 工藝應用篇 230
案例31 疲勞失效多尺度仿真研究 231
31.1 引言 231
31.2 技術路線 231
31.3 仿真計算 232
31.3.1 宏觀疲勞試驗仿真 232
31.3.2 微觀疲勞裂紋萌生仿真 234
31.4 結果分析 236
案例32 紀念幣壓印成形仿真軟件開發(fā) 238
32.1 軟件開發(fā)背景和定位 238
32.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238
32.1.2 國內外現(xiàn)狀 239
32.2 方案設計和技術路線 239
32.2.1 技術路線 239
32.2.2 設計方案 240
32.2.3 求解器模塊 240
32.2.4 軟件系統(tǒng)主界面 240
32.3 仿真計算 241
32.3.1 坯餅參數設置 241
32.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1
32.3.3 坯餅的材料 241
32.3.4 仿真工藝參數設置 242
32.4 結果分析 242
32.4.1 應力分布 242
32.4.2 材料流動 242
32.4.3 時間效率對比 243
參考文獻 243
案例33 蛇形同步協(xié)同軋制高錳鋼板工藝與裝備研究 244
33.1 引言 244
33.2 建立軋制過程工藝模型 244
33.2.1 仿真方案 244
33.2.2 蛇形軋制與同步軋制咬入條件 245
33.2.3 材料屬性和邊界條件 246
33.2.4 工藝參數和仿真模型 246
33.3 仿真結果分析 247
33.3.1 不同厚度高錳鋼板蛇形軋制與同步軋制對比 247
33.3.2 不同輥速比和錯位量下蛇形軋制滲透性對比 248
33.3.3 同步軋制修正板形 249
33.4 蛇形同步協(xié)同軋制工業(yè)裝備與工藝設計 249
33.5 結論 250
參考文獻 251
案例34 AZ31 鎂合金管材繞彎成形工藝數值仿真 252
34.1 研究背景與意義 252
34.2 有限元建模過程 253
34.3 仿真結果分析 254
34.3.1 Mises 應力分析 254
34.3.2 等效應變塑性分布 255
34.3.3 管材壁厚分布 255
34.4 結論 256
參考文獻 256
案例35 煤烴合成氣直接制高值化學品過程中旋風分離器的模擬 257
35.1 引言 257
35.2 旋風分離器的結構 257
35.2.1 旋風分離器的優(yōu)點 258
35.2.2 旋風分離器的不足之處 258
35.2.3 旋風分離器原理 258
35.3 模型構建 259
35.4 數值模擬 259
35.4.1 背景方法 259
35.4.2 顆粒分布 259
35.4.3 氣相場性能條件設置 260
35.4.4 分析結果 261
35.5 結論 262
參考文獻 262
第五篇 能源動力應用篇 263
案例36 微通道換熱器扁管優(yōu)化設計 264
36.1 引言 264
36.2 技術路線 265
36.3 仿真計算 265
36.3.1 材料參數 265
36.3.2 網格劃分 265
36.3.3 載荷及邊界約束 266
36.3.4 原結構分析結果 266
36.4 優(yōu)化分析 267
36.4.1 參數設置 267
36.4.2 優(yōu)化變量 267
36.4.3 優(yōu)化目標 267
36.4.4 優(yōu)化約束 267
36.4.5 優(yōu)化算法 268
36.4.6 優(yōu)化結果 268
參考文獻 269
案例37 縱向波紋圓柱殼的屈曲分析 270
37.1 引言 270
37.1.1 海洋開發(fā)與深潛器發(fā)展現(xiàn)狀 270
37.1.2 潛艇耐壓殼簡介 270
37.2 圓柱殼屈曲分析技術路線 271
37.3 圓柱殼幾何模型設計 271
37.4 計算條件分析 272
37.4.1 邊界條件分析 272
37.4.2 有限元計算方法選擇 272
37.5 仿真計算 272
37.5.1 耐壓殼幾何建模 272
37.5.2 網格劃分 272
37.5.3 邊界條件 272
37.6 結果分析 273
37.6.1 理論解對比 273
37.6.2 屈曲結果分析 273
案例38 分布式草原公路用風力發(fā)電機整機結構強度、疲勞及振動特性分析 275
38.1 引言 275
38.2 技術路線 276
38.3 仿真計算 276
38.3.1 前處理 276
38.3.2 計算 277
38.3.3 后處理 280
38.4 結果分析 282
38.4.1 各部件靜力學分析 282
38.4.2 各部件模態(tài)分析 284
38.4.3 研究總結 285
參考文獻 285
案例39 樹脂基復合材料風扇葉片結構鋪層優(yōu)化設計 286
39.1 項目背景 286
39.2 技術路線 286
39.3 仿真與分析 287
39.3.1 建模方法驗證 287
39.3.2 復合材料風扇葉片建模仿真與分析 289
39.3.3 材料風扇葉片結構優(yōu)化 292
參考文獻 292
案例40 高效低阻低成本印制電路板式換熱器 294
40.1 引言 294
40.2 技術路線 296
40.3 仿真分析 298
40.4 結論 300
參考文獻 300
案例41 基于格子玻爾茲曼方法的流體仿真軟件(FlowJSU)面向燃料電池水熱管理優(yōu)化 301
41.1 引言 301
41.2 技術路線 302
41.3 仿真計算 302
41.3.1 控制方程 302
41.3.2 邊界條件 303
41.4 結果分析 303
41.4.1 模型驗證 303
41.4.2 燃料電池雙極板流道排水性能優(yōu)化 303
41.4.3 燃料電池氣體擴散層水管理優(yōu)化 304
41.4.4 低溫環(huán)境下燃料電池氣體擴散層熱管理優(yōu)化 304
案例42 受限空間內燃料燃燒減阻特性數值仿真研究 306
42.1 引言 306
42.2 技術路線 307
42.2.1 設計思路 307
42.2.2 技術方案 307
42.3 仿真計算 308
42.3.1 數值模擬方法的驗證 308
42.3.2 帶有后向臺階的二維等直沖壓流道數值模擬 309
42.3.3 超燃沖壓發(fā)動機數值模擬方法/網格無關性校驗 309
42.4 結果分析 310
42.4.1 帶有后向臺階的二維等直沖壓流道數值模擬 310
42.4.2 不同來流狀態(tài)下受限空間內燃料燃燒減阻規(guī)律研究 312
42.4.3 三維超燃沖壓發(fā)動機模型仿真結果 313
參考文獻 315
案例43 雙碳賦能流態(tài)化智能開采 316
43.1 數值方法 316
43.2 研究思路 316
43.3 數值模擬流程 317
43.4 數值仿真結果 317
43.5 工況參數優(yōu)化 318
案例44 池壁效應對水平軸潮流渦輪水動力性能的影響分析 319
44.1 引言 319
44.2 技術路線 320
44.3 仿真計算 320
44.3.1 邊界條件與網格劃分 320
44.3.2 仿真操作步驟 321
44.3.3 模型試驗 324
44.4 結果分析 324
44.4.1 數值仿真方法驗證 324
44.4.2 池壁效應對潮流渦輪水動力性能的影響 324
44.4.3 池壁效應的修正 327
44.4.4 池壁效應對潮流渦輪流場影響分析 327
44.5 結論 331
參考文獻 331
第六篇 其他篇 332
案例45 基于AnyBody 仿真技術探究膝關節(jié)的生物力學特征 333
45.1 引言 333
45.2 技術路線 334
45.3 仿真計算 334
45.4 結果分析 335
45.4.1 運動學分析 335
45.4.2 動力學分析 336
45.4.3 運動模式分析 337
參考文獻 337
案例46 液艙晃蕩及浮板制蕩機構分析 338
46.1 研究現(xiàn)狀 338
46.2 技術路線 338
46.2.1 理論依據 338
46.2.2 模型調試 339
46.2.3 模型驗證 339
46.3 仿真計算 340
46.4 結果分析 341
46.4.1 液艙晃蕩的共振現(xiàn)象 341
46.4.2 浮動擋板的制蕩效果 341
參考文獻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