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由廣東歷史學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海洋廣東”論壇暨廣東歷史學會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2020(第三屆)海洋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廣東臺山上川島召開,來自北京、上海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的高校、科研機構、文博部門的學者代表130余人參加會議。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建朗研究員出席會議,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章?lián)P定、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調研員李錦欽等出席開幕式。本次研討會以“海洋廣東”為主題,議題豐富多樣,既包括歷史上“海洋廣東”與東亞海洋文明,“海洋廣東”與全球海域交流等歷史問題;也包括當代“海洋廣東”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等現(xiàn)實問題;還包括海洋史學理論建構與學術創(chuàng)新等理論問題。本書為會議論文的結集,共計五十余篇,內容幾乎囊括了“海洋廣東”這一議題的應有之義對,推進“海洋廣東”、海洋生活史乃至中國海洋史的研究,總結各種歷史經驗,揭示內在歷史規(guī)律,把握總體歷史趨勢,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海洋史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為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廣東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走在前列提供學術動力和智力支持。
李慶新 男,1962年10月生,廣東揭西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兼任廣東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炎黃文化研究理事,中國唐史學會、中國海交史研究會、廣東青年科學家協(xié)會會員等。多年來從事唐史、中國外貿史和嶺南區(qū) 域史研究,承擔并主持過多項社科規(guī)劃項目,參與編撰《廣東百科全書》、《廣東省志》等重大課題,合作編著有《廣東通史》(古代上卷)、《廣東鹽業(yè)發(fā)展》等四部,在海內外專業(yè)旰物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多次獲廣東省及廣州市優(yōu)秀社科成果獎、“五個一工程”獎。1993年獲廣東省直機關青年業(yè)務標兵稱號。1997年獲廣東省首屆優(yōu)秀青年科學家獎提名獎。
點點滴滴在心頭 ——追憶杜國庠同志二三事 方志欽/1 杜國庠先生與陳寅恪先生 ——兼釋陳寅恪先生詩“西天不住住南天”句 姜伯勤/5 廣東歷史學會與廣東新方志工作 ——熱烈祝賀廣東歷史學會成立七十周年 侯月祥/11 我與廣東歷史學會 曾慶榴/21 廣東省歷史學科“十五”回顧與“十一五”展望(2005) 邱捷/25 我對廣東歷史學會的一點感受 ——從暨南大學歷史學科發(fā)展談起 劉正剛/37 廣東歷史學會成立七十周年有感 張曉輝/40 海洋史學理論建構與學術創(chuàng)新之我見 孫光圻/41 由陸向海:中國海洋環(huán)境史研究前瞻 趙九洲/51 什么是海洋史?英語學界海洋史研究的興起與發(fā)展 韓國。70 21世紀以來印度洋史研究的全球史轉向 朱明/117 菲利浦·布亞及其印度洋世界體系研究述略 陳博翼/131 大海雀滅絕原因探析 陳林博 劉宇辰/142 “失語”者:西方古典視域下的食魚部落 龐緯/161 泰國灣附近出水的波斯舶 錢江/177 9~13世紀朝鮮半島大食蕃商行跡鉤沉 馬建春 李蒙蒙/209 《中國阿剌伯海上交通史》所見中外交流與東方外交 陳奉林/231 18世紀瑞典東印度公司商船的航海生活 ——以“卡爾親王”號1750~1752年航程為例 何愛民/254 西歐近代船醫(yī)的產生 張?zhí)m星/271 英國的海外殖民與東方學研究 ——以1827~1923年《皇家亞洲學會會刊》印度學研究成果為中心 李偉華/288 高木兼寬與近代日本海軍腳氣病的飲食實驗 童德琴/307 近代日本駐香港領事貿易報告內容及價值分析(1881~1913) 李鼎/321 近代日本東亞航運網絡中的華南因素 楊蕾/338 民國時期日本人經營嶺南天蠶與廣東省政府的應對 倪根金 魏露苓/352 談談湄公河三角洲的歷史變遷 古小松/372 19世紀上半葉越南阮朝“半銀半錢”港稅探析 黎慶松/392 誠薦馨香:越南阮朝河內的關帝信仰 葉少飛/426 林邑、女仙、良藥與警兆:中古時期的“琥珀”形象 ——以道教仙話《南溟夫人傳》為中心 周能。447 天依阿那演婆海神傳說及其意義述略 于向東/462 宋代海洋政策新變及其國內效應 黃純艷/471 和刻本《事林廣記·島夷雜志》再探 ——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交往史文獻確證 李曉明/477 明軍葡萄牙雇傭兵探析 劉明翰 薛理禹/498 《廣東寧登洋往高州山形水勢》與明清時期閩人來高雷 陳國威/514 曾德昭《韃靼人攻陷廣州城記》譯注并序 董少新/528 淺議清前中期粵海關與海難商民救助 阮鋒/543 1759年洪任輝事件所見清中期治理的制度困局:以6%加征和1950兩規(guī)禮為中心 馮佳/560 清代嘉慶朝南海縣衙告示與中外貿易管理 冷東/577 鑄造海洋之盾:近代汕頭海港檢疫權的嬗變 杜麗紅 劉嘉/588 時空變遷脈絡下華人社團認同形態(tài)的建構與演化 ——新加坡廣惠肇碧山亭研究 曾玲/600 趕海人:阿聯(lián)酋迪拜的廣東新僑 張應龍/619 清乾嘉時期廣東宗族祭費問題與嘗田佃耕糾紛 ——以刑科題本為基本資料 常建華/632 從“首重舟師”到“裁船改員” ——駐粵旗營水師與清代海防研究 胡鵬飛 李曉彤/649 史筆如何镕裁:嘉慶十五年溫承志《平海紀略》的傳布和影響 陳賢波/665 張人駿海權觀辨析——以二辰丸事件為中心 徐素琴/690 17~19世紀歐美所繪廣州城市地圖譜系及特征舉要 孫昌麒麟/718 “紙護窗欞已策功,玻璃更比古時工” ——廣州應用平板玻璃歷史考略 金國平/744 守護海岸之光——燈塔世家的第三代守塔人口述 全秋紅/760 廣東歷史學會紀事(1950~2024) 李鴻生 楊芹/778 后記/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