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既是一部漁村河南咀變遷史,也是一部文學作品,作者試圖打撈起沉沒在水底
的歷史碎片和散落在民間的文化記憶,以人文的視角、民間的立場,整體勾勒出皖江大
通古漁村河南咀的地理、歷史、漁業(yè)、人文和民俗風情。
全書共分兩個篇章,第一篇章梳理了河南咀的地域源流、歷史變遷和人文風貌,展
現(xiàn)故鄉(xiāng)豐富而廣闊的人文風情,在縱橫交織之間還原出千年漁村獨特形象和個性魅力;
第二篇章是漁歌唱挽部分,作者以第一視角再現(xiàn)了河南咀披風瀝雨打魚人存活、繁衍和
發(fā)展的痕跡,揭示出其中包含著的大愛和善良之道。在通過回溯故鄉(xiāng)崢嶸歲月的同時,
折射出不同時期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歷史變遷,也飽含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深情。
張芊,又名高小鵬,安徽銅陵人。生長于長江與青通河交匯處的大通對岸古漁村——河南咀。青少年時期為漁民,后曾任教師、干部�,F(xiàn)為安徽省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銅陵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散文集《潤草方青》、四言律句《大通勝攬》等。
第一篇 鵲江河岸
一 地域源流
河南咀小漁村的由來
先民遷徙與開發(fā)
高姓溯源
張姓根源
吳姓本源
高、張、吳三姓鼎立及其他姓源流
結緣青通河
瀕臨鵲江南岸
一河兩岸皆大通
隔江猶看江心洲
隸屬銅陵縣及銅陵市的行政管轄
一衣帶水連青陽
毗鄰貴池
自從圈了大同圩
樅陽,江北江南成一家
迷霧重重的廟嘴頭
歷史上的小街
老渡口
操場
木行
洋橋
發(fā)大水的季節(jié)
崩岸
竹墩山
雞冠山與吊罐山
白浪湖漁圩
墩子
前世今生的小埂
日趨式微的廢漁村
本土的歸依
二 歷史變遷
魚鱗冊
太平軍在大通
歡迎北伐軍
抗戰(zhàn)時期的河南咀
大軍渡江解放大通
大通港政府
集體所有制的興起
掃除文盲
婦產(chǎn)院
防治血吸蟲病
大通漁業(yè)公社及河南咀鼎盛期
陸地上的3個漁業(yè)生產(chǎn)隊
……
第二篇 漁歌唱挽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