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雄心勃勃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著作里,蔡涵墨考察了宋朝官修史書殘存至今的主要史料,這些史料構(gòu)成了我們理解宋朝和古代中國的基礎(chǔ)。通過分析其中作為宋朝政治話語產(chǎn)物的敘事,蔡涵墨全面介紹了這些文本以及圍繞其編纂的政治環(huán)境。他從這些史料中提煉出“宋代歷史的宏寓”,并認為這些史料里嵌入的敘事,反映了儒家的士人治國理念與宋朝廷偏向于技術(shù)官僚治國模式之間的張力。這種對歷史編纂和知識生產(chǎn)過程的描述,闡明了官方歷史書寫與政治斗爭之間的關(guān)系,意義深遠。
蔡涵墨(Charles Hartman),1975年獲印第安納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博士學位,曾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東亞研究系等機構(gòu),現(xiàn)已退休。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中古文學與文化、宋代史學史與政治史等。著有Han Yü and the T'ang Search for Unity(獲列文森獎)、《歷史的嚴妝:解讀道學陰影下的南宋史學》、Structures of Governance in Song Dynasty China, 960–1279 CE等,并在《哈佛亞洲學報》《通報》等期刊上發(fā)表多篇論文。
譯者簡介:劉云軍,山東萊州人,歷史學博士,現(xiàn)為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已出版五部專著、九部譯作(含合譯),點校整理五部宋代古籍。目前從事宋代文獻整理與研究、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研究、海外漢學(側(cè)重宋代)譯介等工作。
圖片/ⅰ 表格/ⅱ 序言/ⅲ 文說明/ⅵ 導論:走向動態(tài)的宋朝史學 第一部分 史料 第一章 《宋會要》 第二章 李燾與《長編》 第三章 李心傳與《要錄》 第四章 道學史家 第五章 《宋史》 第二部分 敘事 第六章 政治“故事”與歷史敘事的起源 第七章 作為宏寓的宋代歷史敘事 第八章 仁政之國 第九章 從士兵到圣君:神化太祖 第十章 奸邪譜系:“仁”遭到破壞 第十一章 宋代歷史的節(jié)奏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圖片 圖0.1 宋代官修史籍的編纂過程/006 圖0.2 主要歷史著作的時間線/010 圖1.1 《長編》引用《國朝會要》的頻率/042 圖1.2 《宋會要輯稿》中每年“獨一而可系年之條目”/056 圖1.3 《宋會要輯稿》的演變/060 圖2.1 每年的涵蓋率:《長編》vs.《宋會要輯稿》/118 圖3.1 每年的涵蓋率:《要錄》vs.《宋會要輯稿》/174 圖4.1 朱熹《資治通鑒綱目》,1219年第一版/226 圖4.2 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1229年第一版/228 圖4.3 每年的涵蓋率:陳均《綱目》vs.《長編》/230 圖4.4 呂中《治體論》中的理論和歷史領(lǐng)域/239 圖4.5 《宋會要輯稿》、《長編》、陳均《綱目》和呂中《皇朝大事記講義》中北宋時期歷朝內(nèi)容的相對涵蓋率/248 圖4.6 每年的涵蓋率:《宋史全文》vs.《宋會要輯稿》/250 圖9.1 錢選《蹴鞠圖》/460 表格 表1.1 會要的“類”/035 表1.2 主要的會要編修/046 表2.1 《長編》1070—1085年(卷210—363)主要史料的使用情況:引用次數(shù)/125 表3.1 李心傳《要錄》自注中引用的史料/178 表3.2 李心傳《朝野雜記》中的13個“門”/193 表5.1 《東都事略》與《宋史》列傳部分的比較/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