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吨腥A文明探源論叢》(第二輯)在2023年出版的《中華文明探源論叢》(全三冊)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了中華文明起源、發(fā)展、路徑、模式、要素、成果、理論、制度、禮儀等重大問題;從理論層面總結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發(fā)展的整體趨勢、環(huán)境因素;分析了不同區(qū)域文明進程的特點、模式;探討了中原中心形成的原因、早期文明演進的內在邏輯和決定因素、中原文化對周邊區(qū)域的多層面影響;討論了不同區(qū)域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梳理了古代中國信仰與觀念的發(fā)展。這些問題的研究對于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起源模式、內生動力、發(fā)展演變,以及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等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具有一定價值和意義。
閆德亮,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中州學刊雜志社社長,中原文化領軍人才,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獨立榮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7項。主持、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11項;出版《中華文明探源論叢》《古代神話與早期民族》《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中國古代神話文化尋蹤》《傳承紅色基因的河南探索》等著作10部;獨立發(fā)表論文60余篇,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術文科學術文摘》等報刊復印轉載。
李娟,女,山東濟南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雜志社社長、研究員。兼任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與文化批評,目前主要從事中國電影文化研究,以及《中原文化研究》辦刊工作。出版學術專著《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家形象》,參與編著著作多部,主持省部級課題多項,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文藝報》《中州學刊》《鄭州大學學報》《學術界》《中華文化論壇》等報紙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并多次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被《新華文摘》摘編。曾獲河南省第五屆文學藝術優(yōu)秀成果獎青年獎、河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多次參與河南省文化建設與發(fā)展方面的調研與理論研究工作。
良渚文化原始民主制度崩潰原因蠡測 何駑 良渚時期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水資源管理 ——以良渚古城為中心 徐峰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氣候變遷 黃尚明 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學術價值再解讀 郭大順 農業(yè)的起源及其意義 徐義華 “共識的中原”與史前“中原中心”的形成 ——兼論“最初的中國”的特質 李禹階 從大洪水到廣土定居:最初“中國”形成的地理空間及文化考論 李雙芬 河洛地區(qū)在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fā)展階段的重要地位 程有為 中原古代文明向閩江流域的傳播 ——兼論閩越文化中的徐舒文化因素 徐心希 早期中國文明內生性演進的內在邏輯闡釋 曹建墩 岳曉峰 如何衡量中國考古學與中華文明探源的進展 陳勝前 史前海岱地區(qū)大口尊傳播路徑研究 徐昭峰 王凱凱 從形制與紋飾看玉器和青銅器之間的文化傳承 徐峰 論三星堆文明與金沙文明的關系 朱乃誠 從龍山文化四種玉器的文化傳統(tǒng)看濮陽地區(qū)在中國文明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朱乃誠 龍的多維層面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向柏松 華夏本義考 黃懷信 從二里頭文化的人群構成看夏文化概念 梁云 李盼盼 歷史記載與社會重構:夏商之際社會新秩序的建構 張利軍 論新石器時代鳥崇拜兼及月蛙信仰的起源 王小盾 從商周“貞”字義的變化看早期中華信仰的成長 謝炳軍 《山海經》與上古時代的“天”觀念 晁福林 《山海經》上古“天下之中”的南北建構 王德華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