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科學》是尼采中期代表作,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在尼采哲學中占據(jù)中心地位。
該書主體部分由五卷組成,每卷包含數(shù)十節(jié)乃至百余節(jié)長短不一的內(nèi)容,短的像箴言、警句,長的如散文、評論性質(zhì)的文章,全書共383節(jié)。五卷之前的序曲是德語韻律短詩,標題取自詩人歌德的同名小歌劇《戲謔、詭計與復仇》;結尾部分(附錄)則是尼采作于西西里島的一組詩,題為“‘自由鳥’王子之歌”。這是尼采在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首次在首尾用詩歌框住格言和短論的嘗試。
尼采在這部《快樂的科學》中形成了成熟的箴言體哲學寫作風格,它超越科學和藝術,又將兩者合一,構成一種“快樂的科學”。
★ 中心地位 KSA版編者吉奧爾吉·科里認為,《快樂的科學》在尼采一生中處于“中心”位置。
★ 承上啟下 《快樂的科學》是介于《朝霞》和《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兩部著作之間的過渡。
★ 結構特殊 本書主體之前的序曲與之后的附錄均為詩歌,這是尼采在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首次在首尾用詩歌框住格言和短論的嘗試。
★ 《朝霞》續(xù)集 尼采在1882年上半年結識莎樂美后便改變了原先的計劃,將原本作為《朝霞》續(xù)集的手稿用于出版《快樂的科學》。
★ 全新精裝修訂注疏版,設計精巧,可收藏,可研讀。
Pütz版編者說明(節(jié)選)
本書的問世和結構
《快樂的科學》1882年8月問世,1887年出了一個新版本,新版包括添加的前言、第五卷、附錄“‘自由鳥’王子之歌”以及副標題“快樂的科學”(原文la gaya scienza),副標題是尼采從法國普羅旺斯藝術家那里借用來的,當時他正在研究這些藝術家的詩歌形式。尼采寫于1881年前后的殘稿——按蒙梯納利的說法,殘稿的出處已無從稽考——并入新版即表明“快樂的科學”之旨意。此外,《瞧,這個人》這部著作也給出了提示,尤其大多竣稿于西西里島的“‘自由鳥’王子之歌”與普羅旺斯人“快樂的科學”這一概念十分相似,這個概念就因為普羅旺斯的愛情詩人體現(xiàn)了歌手、騎士和自由精神的三位一體。尼采尤其注重書末的那首題為“Mistral——舞曲”的詩,它作為舞曲猶如普羅旺斯之狂飆超越道德的界限。
起先,尼采打算把《快樂的科學》文稿當作《朝霞》的續(xù)篇!冻肌贩治寰,1881年出版。1882年1月25日尼采致信佩特爾·加斯特,告知數(shù)天來他已寫完《朝霞》第六卷至第八卷;而第九卷和第十卷留待來年冬季撰寫。然而,尼采在1882年上半年結識莎樂美后便改變了原先的計劃,于5月8日告知克姆尼茲市的出版商恩斯特·施梅茨納,說要用這些手稿出版《快樂的科學》,并認為加入用詩寫就的許多警句尤為重要!
致加斯特的信十分重要,它既讓人了解這些手稿同業(yè)已出版的《朝霞》的聯(lián)系,又讓人看到他未來寫作的愿景。這里涉及尼采的一個“基本思想”,闡述這個思想他還缺乏勇氣,這個思想還不成熟,而要完全理解這一思想則需要幾千年時間。相關的筆記標明的日期是1881年8月初,寫于西爾斯馬利亞,尼采在此地首次直覺性地抓住了“永恒復返”這一觀念。更詳細的情況,尼采后來在《瞧,這個人》一書“扎拉圖斯特拉”的一節(jié)中做了說明:那天(1881年8月)他在西爾瓦普蘭湖畔的林中漫步,在蘇萊附近一金字塔形山巖邊駐足,也就在這里,他產(chǎn)生了“永恒復返思想”,此乃“肯定人生的最高形式”。稍晚,他又把當年的狀況稱為“千真萬確的肯定人生的激情”——是年春季賜予他同加斯特在山地浴場雷科阿洛邂逅的良機,令他興奮異常。這個基本思想在《快樂的科學》第四卷倒數(shù)第二段中才表露出來,也就是在第一版的書末,而且使用預備性的繞彎式話語,沒有明言“永恒復返”這個概念。由于《快樂的科學》首版最末一段與《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開頭部分幾乎相同,所以,這種寫法以及思想和詞語上的銜接都表明《快樂的科學》是介于《朝霞》和《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兩部著作之間的過渡,后者的中心思想除“超人”外就是“永恒復返”的觀念了。
《快樂的科學》1887年出了新版——本書即依據(jù)此版——其核心由箴言式的五卷構成,尤其是第三卷篇幅較長,以簡短的隨筆形式行文,其余各卷亦如是。除第四卷(“圣雅努斯”)和第五卷(“我們這些無所畏懼的人”)外,其余各卷均沒有標題。詩歌構成了一個框架,開頭部分是標題為“戲謔、計謀與復仇”(借用歌德同名的小歌。┑63首詩,書的末尾是以14首“‘自由鳥’王子之歌”作結。其他五卷一共含383節(jié),分布不平衡(每卷的內(nèi)容在41節(jié)至167節(jié)之間),第三卷節(jié)數(shù)最多,第五卷最少,然而篇幅最大。這種差異是由簡短的箴言和擴展的隨筆交替更迭造成的,它們對思想實質(zhì)的描述與其說是詳細闡述還不如說是草草勾勒。第三卷中,尼采用很少幾句話甚至一句話便濃縮成一則箴言,可謂惜墨如金。
尼采較早的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1880年)和《朝霞》(1881年)的寫作和思想方針在《快樂的科學》中業(yè)已得到繼續(xù)并導向了新岸,然而在《快樂的科學》中卻找不到系統(tǒng)的上下文聯(lián)系,各種觀察、評價和結論沒有固定在某個主題中,也沒有結論性的論證。相同的或變換的主題用重復的和稍作變化的表述加以突顯,視角被調(diào)整,主題常常如閃電般地靈光一現(xiàn),使人茅塞頓開,但一種光痕又不與另一種光痕結合,也看不出有某種可以驗證的知識層面上的邏輯關聯(lián)。思維方式為開放式、實驗式,而不是得出最后結論,這種“不守成規(guī)”和“不莊重”的思考方式早就把哲學科學界的嚴謹作風嚇得退避三舍了,盡管每次可以轉(zhuǎn)譯的深思熟慮不是出于識辨的無能,而是出于理性的誠實,佯裝失靈。在哲學研究傳統(tǒng)的連續(xù)性中出現(xiàn)這類以懷疑、倨傲而寬容的方式進行觀察的跳躍、縫隙和斷裂,在尼采看來并非缺點,而是他特有的思維方式和陳述風格的長處。在上文已經(jīng)提及的致加斯特的書簡中,尼采談及他得益于閱讀《朝霞》的快樂,并自覺地同其他每本論道德的書籍進行比較,他很懂得,什么東西是對他本人的獎賞:“我一向擁有自己的跳躍!
……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詩人哲學家、古典語言學家、思想家。24歲就被聘請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文、拉丁文文獻。主要著作有《不合時宜的沉思》《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快樂的科學》《偶像的黃昏》《朝霞》《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重估一切價值》等 。尼采被譽為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著作對人文學科幾乎所有領域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并預言工業(yè)文明帶來的現(xiàn)代性挑戰(zhàn),至今影響著西方世界。他的著作的風格特征是,充滿格言警句和悖論,其獨特性無與倫比。
譯者黃明嘉,資深德語翻譯家,德國文學研究學者。生于1941年,1965年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學院(現(xiàn)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先后任教于武漢大學、上海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曾赴德國歌德學院、科隆大學進修,主要譯著有《快樂的科學》《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六大師》《麥哲倫傳》《相聚在特爾哥特》《美國》《歌德談話錄》《論浪漫派》等。
目 錄
KSA版編者說明1
Pütz版編者說明6
第二版前言36
戲謔、計謀與復仇——德國韻律短詩序曲51
第一卷77
第二卷145
第三卷213
第四卷293
第五卷359
附錄:“自由鳥”王子之歌447
高尚與卑賤!獙τ诒百v者而言,一切高尚、慷慨的情感均無意義,因而也是不可信的。當他們聽到人們議論這類情感,便眨巴著眼,仿佛要說:“這些東西或許有點好處,但我看不出,誰能看透墻那邊的東西呢?”他們懷疑高尚者,以為高尚者在隱秘的小徑尋找那好處似的。當他們明白無誤地確信,高尚者并未達到自己的目的和撈到好處,就把高尚者當成傻瓜,蔑視其歡樂,嘲笑其得意的眼神!耙粋人明明處境不利,怎么還高興得起來呢!怎么眼睜睜地甘愿陷于不利境地呢!這必定是病態(tài)的理性與高尚的Affektion結合在一起的緣故!彼麄?nèi)缡撬尖,隨即投去輕蔑的一瞥。他們對這些瘋瘋癲癲的人從堅定的思想中滋生的歡樂是多么鄙夷不屑呀!
卑賤者的特點,是眼睛只盯著自己的利益,一心想著實惠和好處。這思想甚至比他內(nèi)心最強的本能還要強烈,他絕不讓本能誤導自己去干沒有實惠的事,這便是卑賤者的智慧和情感了。和卑賤者相比,高尚者更不冷靜,因為高尚、大度、自我犧牲的人屈從于本能,他們在最佳時刻便會失去冷靜。一只動物會冒著生命危險去保護幼仔,在發(fā)情季節(jié)則追隨母獸,毫不顧及艱危甚至死之將至。它的理性暫時失落了,因為它的愉悅全部貫注在幼仔和母獸身上,而且擔心這愉悅會被剝奪。愉悅和擔心完全控馭著它,它會比平時愚蠢。高尚和大度者的情形與此動物相類。
一旦高尚者某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趨于強烈,其理智要么對它們保持緘默,要么屈從地為它們服務。情感爆發(fā),心就進入腦,就出現(xiàn)人們常說的“激情”。(有時也會出現(xiàn)激情的反面,即所謂“激情倒錯”。例如,某人有一次把手貼在封丹納爾的心口上,封丹納爾說:“您感覺到什么嗎?我最寶貴的還是腦子啊!保┻@是非理智的激情。卑賤者對高尚者的激情相當藐視,尤其當這激情向著客體而發(fā),在他們,客體的價值是虛無縹緲的。他們對受食欲左右的人是惱怒的,然而還能理解那促使人變?yōu)楸┚酿囸I刺激,但就是不理解,為何有人為了知識領域的某種激情而把健康和名譽當兒戲呢?
高等人的興趣面向特殊事物,也面向一般被人冷淡在一邊,似乎不甚可愛的事物。他們的價值標準是個人特有的。但他們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又以為,在自己特殊的興趣里并無個人特有的價值標準,而是把他們的價值和非價值當成普遍適用的價值和非價值,這么一來,他們便陷于理解發(fā)生困難和不切實際的地步。令人奇怪的是,他們猶能保持足夠的理性去理解和對待常人,并常常以為自己的激情即是潛藏在所有人心中的激情,他們正是生活在這種充滿熾熱和雄辯的信念中。
倘若這類特殊的人并不自感特殊,那他們怎能理解卑賤者呢!怎能正確評估世情常規(guī)呢!于是,他們也就議論著人類的愚昧、不當和空想,他們大為驚訝,世界何以混亂如此,世界為何不相信它“亟待做”的事情——此即為高尚者永遠不當之處。
4
保存族類。——最強大和最邪惡的天才人物是推動人類前進的首要功臣,他們一再點燃人們那昏睡的激情——井然有序的社會使激情昏昏欲睡——他們一再喚醒人們的比較意識、矛盾意識,喚醒人們嘗試新事物,喚醒他們對未經(jīng)試驗的、需要冒險的事物的興趣,迫使人們對各種觀點和范例進行比較,常常伴隨使用武器、推翻界碑、破壞虔誠,不過也不排除借助新的宗教和道德!
同樣的“邪惡”也存在于新事物的導師和宣傳者身上,它使征服者聲名狼藉;它若是表現(xiàn)得較為文雅,而不是立即付諸行動,那還不致造成臭名遠播的惡果!無論如何,新的總是惡的,新的總是要征服,要掀翻舊的界碑和虔誠;只有舊的才是好的!每個時代的好人對舊的思想總是追根刨底,并且獲得思想果實,他們是思想的耕耘者。每塊土地均被充分利用。不過,“邪惡的”犁鏵必然要來光顧的。
時下,在英國出現(xiàn)了一種備受歡迎,然而完全錯誤的道德理論。按照這理論,判斷“善”與“惡”是根據(jù)“實用”和“不實用”。被稱為“善”的即是保存族類的,被稱為“惡”的是破壞族類的。事實上,惡的欲望與善的欲望一樣,也是實用的、保存族類的、不可或缺的——只不過它的功能不同罷了。
5
絕對的責任。——任何人都覺得需要最強有力的言辭和聲音,最雄辯的姿態(tài)和表情,這樣方可影響他人。革命的政治家、社會主義者、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布道者——他們并未成就什么大業(yè)——無不異口同聲地奢談“責任”,而且是絕對的責任。倘若沒有“責任”這個東西,他們就無法產(chǎn)生彌天的激情,對此,他們自然是清楚的!
于是,他們求助于那種一貫對某種絕對律令進行說教的道德哲學,要么拾取宗教里某個好東西并與之融合,一如馬志尼的所為。
因為他們要讓別人絕對相信,所以必先絕對自信,其根據(jù)便是某個不可言明,但本身又很崇高的信條。他們感到自己是這信條的仆從和工具,并決意為信條盡責。在這方面,我們會在道德啟蒙和懷疑那里遇到影響甚巨的對手,但這種人并不常見;倒是在利益驅(qū)使人們屈從,而名譽又不允許人們屈從的地方,這類對手卻存在一個龐大的階級。比如,一個世代望族的后裔想到自己淪為某個君主、黨派、宗教小團體、財團的工具而自感人格低下,但為了個人或為了團體起見仍想做這工具或不得已而做這工具之時,就必須要有矯揉造作的、時刻掛在嘴上的原則,即絕對責任的原則。就必須寡廉鮮恥地屈從于這原則,還要向人顯示他已經(jīng)屈從了。
一切奴性緊緊依附于絕對的要求,這奴性是那些決意要從責任中奪回絕對個性的人的死敵。正直——但也不僅僅是正直——要求這些人這樣做。
6
喪失尊嚴!
思考已失去形式上的尊嚴,人們嘲笑深思熟慮那一本正經(jīng)、莊重異常的姿態(tài),對于老式風度的智者,人們簡直無法忍受了。
我們思考是非?旖莸,半途上,行走中,在處理各種事務時均可思考,哪怕思考極端嚴肅的事情也無妨。我們不需要什么準備,也不需要寧靜的環(huán)境,在我們的頭腦里有一部不停運轉(zhuǎn)的機器,它在最差的環(huán)境中亦可運作。
當初人們能猜出某人在思考——這或許是個例外的情況!——現(xiàn)在人變聰明了,思考時是非常安詳?shù),做出祈禱一樣的面部表情,停下腳步。當思想“來”時,他可以在大路上佇立數(shù)小時之久,用一只腳或兩只腳站立,這樣才“與事相稱”!
7
寫給辛勤勞作者!
目前,道德問題的研究領域是相當廣闊的。研究者對形形色色的激情,對各時代、各民族、各色大人物小人物的激情必須逐一思考,密切注意;對其全部理性、價值評估和闡釋事物必須了然于胸。有很多給人類的存在留下色彩的東西尚無史可查;哪里有愛情史、貪婪史、嫉妒史、良知史、虔誠史和殘酷史呢?比較法律史或比較刑罰史至今仍付之闕如。是否有人在研究每天的時間劃分,即有規(guī)律地劃分為工作、娛樂和休閑呢?人們了解營養(yǎng)素在道德領域所起的作用嗎?是否存在某種營養(yǎng)哲學呢?(擁護和反對素食主義的吵鬧一再爆發(fā),這證明,尚不存在一種營養(yǎng)哲學。┦欠裼腥耸占^關于集體生活,比如修道院集體生活的經(jīng)驗呢?是否有人闡釋過婚姻和友誼的辯證法呢?是否有人在思考學者、商人、藝術家、手工業(yè)者的生活習性呢?需要思考的東西,簡直多如牛毛!凡是人們將其視為“生存條件”的東西,以及一切理性、激情和迷信,是否已經(jīng)研究得很徹底了呢?僅僅研究人的本能欲望在不同的道德環(huán)境經(jīng)歷了哪些發(fā)展,以后還可能有哪些發(fā)展,這就夠辛勤的學者忙乎的了,詳細闡述這方面的觀點,搜集史料,需要幾代學者有計劃的合作,同樣,要證明各種道德環(huán)境的形成原因也必須這樣做才行。
此外還有一項工作,即要指出這些原因的錯處以及迄今的道德評價的整體本質(zhì)。假定這些全部完成了,那么,最棘手的問題又突現(xiàn)出來了:科學是否有能力給人們指出行動的目標呢?然后還需進行實驗。種種英雄行為將在實驗中得到自我滿足,這是一種長達數(shù)百年的實驗,它將使歷史上一切偉大業(yè)績和獻身精神相形見絀。科學尚未建成它那“獨眼巨人大廈”,但是,這個時代終究會到來的。
8
沒有意識到的道德。——
一個人能意識到自己的一切個性,尤其是當他在周圍環(huán)境里顯示出個性的時候;但個性也有另外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是說,人意識不到它,或者對它不甚了了。它過于細微,在細心的觀察者眼前也藏而不露,好像躲在一片虛無后面似的。
這情形與爬行動物鱗片上的精細雕刻類似;倘若猜測這精細的雕刻是一種裝飾或是一種武器,則大謬不然。我們只是借助顯微鏡——人造的銳眼——才發(fā)現(xiàn)了它,而其他動物沒有這種銳眼!在它們看來,那鱗片上的雕刻便是裝飾或武器了。
我們一些可視的道德,特別是那些我們相信已看見的道德在正常運行著;而不可視的道德——它對于我們來說既非裝飾亦非武器——也在正常運行著。這種截然不同的運行連同各種線條、精巧雕刻也許能給一位擁有神奇顯微鏡的神明帶來歡悅哩!比如,我們具備勤奮、事業(yè)心和機敏,這是眾所周知的,此外,我們還極有可能具備另一種勤奮、事業(yè)心和機敏,然而,能察覺我們“爬行動物鱗片”的顯微鏡還沒有發(fā)明!直覺的道德之友說:“好!他至少認為未被意識到的道德是可能的,有這,我們就夠了!”——啊,你們這些知足的人呀!
9
我們的爆發(fā)!
人類很早就具備許多東西,只因它們十分微弱,處于萌芽狀態(tài),故而無人察覺。然而經(jīng)歷很長一段時間,也許是幾個世紀吧,這些東西突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xiàn)了:此刻,它們強大而成熟了。
有些時代、有些人似乎缺乏這樣或那樣的才能與道德,然而,只要假以時日,等到孫子和曾孫輩好了,人們就會把先輩們的內(nèi)在本性表白于世,而先輩們當初對這內(nèi)在本性竟茫然無知呢。也常常有兒子背叛父親的,不過,在兒子有了兒子之后,他對自己的了解就更透徹了。
在我們內(nèi)心,隱藏著花園、植物。再打一個比喻:我們無一例外,均為隨時可能爆發(fā)的活火山。至于它何時爆發(fā),當然無人知曉,即使親愛的上帝也不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