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輿論 誰來定義“事實”?誰來審判“謠言”?新聞傳播的祖師爺,一次性剖析輿論傳播的真相!
定 價:48 元
《什么是輿論》是史上對公眾輿論這一概念進行全景式描述的傳播學經典,闡釋了輿論的形成以及它對現代社會民主和公共決策的影響。在書中,作者指出人類總會通過擬態(tài)環(huán)境來認識世界,在個人經驗、刻板印象和媒體信息構建的心理圖景中,人類對客觀現實的認識總是會出現扭曲。而這種扭曲,正是現代社會輿論傳播與公共決策發(fā)生沖突的根源所在。本書被公認是現代傳播學的開山之作,是新聞傳媒相關專業(yè)及從業(yè)人員不可不讀的經典。
大眾傳播的研究,大多不過是《什么是輿論》的注腳兩屆普利策獎得主,現代新聞學之父沃爾特·李普曼的經典之作!作為傳播學的起點,《什么是輿論》是每個試圖了解輿論、追尋真相的人的指路明燈!為什么故事總比事實長壽,情緒總比邏輯強悍?當所有人都在尋求真相時,只有知道真相被如何制造的人才能看見真實的世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在算法構建無數信息繭房的時代,《什么是輿論》告訴我們:我們看見的世界,其實是媒體與想象為我們構筑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即使親眼所見,我們也總會用腦中的刻板印象丈量萬物;理想中的民主號稱用自發(fā)民意治理國家,真實的社會里輿論卻被各方有選擇地遮蔽。為何世界越來越極端,越來越割裂?為什么人們只相信非黑即白,永遠在預設立場下評判世界?
沃爾特·李普曼,美國記者、作家,傳播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作者之一,兩屆普利策新聞獎得主。他因在《什么是輿論》一書中闡述了輿論的概念、形成因素及媒體對輿論的作用而被奉為現代新聞學之父。
目錄第一部分 引 言第一章 外面的世界與腦中的影像................. 002第二部分 對外部世界的態(tài)度第二章 審查與隱私......................................... 032第三章 交流與機會......................................... 043第四章 時間與注意力..................................... 054第五章 速度、語言與清晰度......................... 061第三部分 刻板印象第六章 什么是刻板印象................................. 076第七章 作為防御手段的刻板印象................. 093第八章 盲點及其價值..................................... 102第九章 法則與破壞法則者............................. 113第十章 識別刻板印象..................................... 128第四部分 興 趣第十一章 興趣的引發(fā)..................................... 156第十二章 自我利益的再審視......................... 168第五部分 公共意志的形成第十三章 興趣的轉移..................................... 186第十四章 是或否............................................. 211第十五章 領袖與普通民眾............................. 225第六部分 民主的形象第十六章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243第十七章 自治社區(qū)......................................... 253第十八章 武力、委任制和特權的角色.......... 266第十九章 新瓶裝舊酒:基爾特社會主義...... 282第二十章 新的圖景......................................... 299第七部分 報 紙第二十一章 作為購買者的大眾..................... 306第二十二章 忠實讀者..................................... 316第二十三章 新聞的本質................................. 325第二十四章 新聞、真相與結論..................... 343第八部分 情報的有組織化第二十五章 楔 入......................................... 352第二十六章 情報工作..................................... 361第二十七章 對公眾的呼吁............................. 379第二十八章 理性之呼喚.................................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