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國學編年史》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代國學文獻匯編與編年史編纂的標志性成果全書共12卷,380多萬字。本書與《近代國學文獻匯編》相輔相成, 從縱橫兩方面完整呈現(xiàn)近代國學發(fā)生發(fā)展演化的進程及其錯綜復雜的存在狀態(tài)。在全面耙梳搜集書刊報檔等各類資料的基礎上, 綜合考量自稱、他指與后認的不同情況, 融合長編考異與比較研究方法, 以1902至1952年為度, 依照時間順序梳理編排所有以國學為名或與國學相關的機構、學人、學會組織、出版物的文本史事, 并盡可能地考異訂正, 在近代中國學術發(fā)展變化的整體脈絡之中全時段、各層面地展現(xiàn)近代國學發(fā)生演化的歷史進程及其各個面相, 從國學的內(nèi)外聯(lián)系恰當把握其內(nèi)涵外延, 以此形成國學研究領域的標志性新成果以及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為建構高水準、廣覆蓋的國學研究平臺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時也可供對近代國學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主編簡介
桑兵,1956年3月生,河北威縣人。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歷史學院)。歷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教育*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曾任漢城延世大學、臺北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晚清民國史。出版《國學與漢學》《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zhuǎn)型叢書》;主編大型資料《清代稿鈔本》《民國稿抄本》《近代國學文獻匯編》。
關曉紅, 1957年9月生,廣東開平人,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文史館館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晚清至民國時期的社會政治與文化,尤其專注于清末新政、近代政治制度轉(zhuǎn)型、科舉停廢與社會變遷等領域。主持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出版《晚清學部研究》(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第六屆教育*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從幕府到職官:清季外官制的轉(zhuǎn)型與困撓》(獲獲第七屆教育*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等權威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
作者簡介
楊思機,廣東豐順人。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博士后,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長期致力于晚清民國知識與制度轉(zhuǎn)型研究,近來側(cè)重民族觀念與邊疆治理體系重塑、現(xiàn)代教育與中華民族國家構建,曾在《民族研究》《近代史研究》《學術研究》《民國檔案》等發(fā)表論文多篇,合編《國學的歷史》。